第7章 常知足,功名利祿看淡(1 / 3)

(第一節 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俗話說:“功名利祿如浮雲。”做人應知足常樂,坦然麵對現實,從容應對艱難,淡定承受困苦,少一份失落,少一份困擾,多一份滿足,多一份快樂!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誌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即淡泊明誌,寧靜致遠。

寧靜與淡泊是生活的真諦。古往今來,擁有寧靜與淡泊心境的有識之士不乏其數,陶淵明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回歸田園生活,最終寫出了大量詩文,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寫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正是以這種淡泊的心境來麵對官場的沉浮起落,最終才名垂千古。

所謂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就是要不因寵愛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沮喪,不因富貴而嬌縱,不因清貧而自慚。

看看下麵無德禪師開導佛教信徒的故事: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有一天,當佛教信徒正送花到佛殿時,正好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走出來。無德禪師一見他手中的花,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來用香花供佛。依經典的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一聽,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是一家之主,如何在煩囂的塵世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每天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想了想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了!”

無德禪師回道:“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很高興,作禮感謝道:“謝謝禪師的開導,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來到寺院中生活呢?”

無德禪師的話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寧靜,隻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怎麼不可獲得寧靜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

每一個人都想獲得內心的寧靜,那麼寧靜是什麼?是問心無愧,是晚上不做噩夢,還是對別人沒有任何歉疚之意。

下麵這個故事能夠讓我們找到答案:

有一次,國王拿出一大筆賞金,看誰畫得出最能代表平靜祥和的意境。有的畫家畫了黃昏森林;有的畫了寧靜的河流,小孩在沙地上玩耍,彩虹高掛天上,沾了幾滴露水的玫瑰花瓣……

國王親自看過每件作品,最後隻選出兩件。

第一件作品畫了一池清幽的湖水,周遭的高山和藍天倒映在湖麵上,天空點綴了幾抹白雲。仔細地看,還可以看到湖的左邊角落有一座小屋,打開了一扇窗戶,煙囪有炊煙嫋嫋升起,表示有人在準備晚餐。

第二幅畫也畫了幾座山,山形陰暗嶙峋,山峰尖銳孤傲。山上的天空一片漆黑,閃電從烏雲中落下,也降下了冰雹和暴雨。

這幅畫和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但是如果仔細一看,就可以看到險峻的岩石堆中有個小縫,裏麵有個鳥窩。盡管身旁狂風暴雨,小燕子還是一如既往地蹲在窩裏。

國王將朝臣召喚過來,將首獎頒發給第二幅畫的作者,他解釋說:“寧靜祥和,並不是要到全無聲音、全無辛勤工作的地方才找得到。寧靜祥和的感覺,能讓人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維持心中一片清澄,這就是寧靜的真諦。”

第二幅畫的精妙之處就在描繪出了一隻小燕子,在狂風暴雨時,一如既往地蹲在窩裏,不為外界環境所影響。如果小燕子內心沒有一種寧靜,那麼它就不可能一直蹲在窩裏,也許早就飛了出去。寧靜就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以一種寧靜祥和的態度泰然處之。

是的,如果我們想成就一番大事,首先就要擁有小燕子那樣的寧靜。相反,如果一個人有太多的私欲、雜念,那麼精神就會備受煎熬,往往很難取得成功。

蒙克夫是一位國際著名的登山家,他成功征服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喬戈裏峰海拔8611米,許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帶氧氣瓶而能登上喬戈裏峰為第一目標。但是,幾乎所有的登山高手來到海拔6500米處時,就無法繼續前進了。因為這裏的空氣非常稀薄,幾乎令人感到窒息。

因此,對一般登山者來說,如果想靠自己的體力和意誌力,獨立征服8611米的喬戈裏峰峰頂,確實是一項極為嚴峻的考驗。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蒙克夫卻突破障礙做到了。

其他登山者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蒙克夫為大家解開了這個謎團。蒙克夫認為,在突破海拔6500米的登山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心裏各種翻騰的欲念。因為,在攀爬的過程中,任何一種小小的雜念,都會讓人意念鬆懈,轉而渴望呼吸氧氣,慢慢地讓人失去衝勁與動力,而“缺氧”的念頭也開始產生,最終讓人放棄征服的意誌,接受失敗。

最後,蒙克夫總結道:“如果想要登上峰頂,首先,你必須學會清除雜念,腦子裏雜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對氧氣的需求便會愈多。所以,在空氣極度稀薄的情況下,想要攻上頂峰,你就必須排除一切欲望和雜念!”

蒙克夫說出了成功的秘訣之一:想要取得成功,必須排除一切欲望和雜念。

當我們滿腹心事、顧慮重重的時候,總感到渾身沒勁、乏力;而當我們身心清淨,沒有欲望和雜念的幹擾時,總能高效地完成手中的工作。可見,一旦我們的生活被源源不斷的瑣碎和牽掛一點點兒地侵蝕占領,即便我們偷得浮生半日閑,也免不了身心疲憊。

笑看生活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長達11個月之久。

出獄後,伏爾泰知道奧爾良公爵不能冒犯,於是就對奧爾良公爵說:“奧爾良公爵,您的心胸就如海洋一樣寬廣,真是太感謝您了。”

奧爾良公爵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於同他化幹戈為玉帛,就回答說:“真是太抱歉了,希望您不計前嫌才是。”

伏爾泰回答說:“陛下,我是真誠地感謝您,您為我解決了這麼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後,您就不必再為這種事替我操心啦。”

(第二節 取舍得當,不存妄想

有一次,一個頑皮的小男孩在玩耍時,看到收藏架上擺放著一個花瓶。在一種好奇心理的驅使下,他把手伸進了那個花瓶裏。那不是一個普通的花瓶,而是一個印著精美青花的古董。然而,很糟糕的是,當小男孩想把手收回來時,卻怎麼也拔不出來了,用股市的話來說就是“不小心被套住了”。

小男孩的父母知道後,十分著急。父親試著幫他拔了好幾次,但都無濟於事。無奈之下,便想到了“司馬光砸缸”的應急智舉,想把瓶子砸碎,好把兒子的手拔出來。可是,花瓶太稀有、太名貴了,父親難以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