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常知足,功名利祿看淡(2 / 3)

過了好一會兒,小男孩的父親決定再試最後一次,實在不行,就隻能忍痛砸瓶,畢竟救人是大事。於是,父親對小男孩說:“兒子,你把手伸直,五指並攏,使勁往外拔,就像我這樣。”父親一邊說,一邊給兒子做撐開掌再捏攏的示範。

不料,小男孩卻在這時,大聲叫了起來:“不行,爸爸,我不能那樣做。如果我鬆開手,那枚硬幣就會掉進瓶裏。”父親啞然失笑,終於明白了兒子的手拔不出來的真正原因。

故事中的小男孩正是因為舍不得那枚微不足道的硬幣,才差點兒毀了一個名貴的藏品。所謂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可是,生活中的我們大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樣,由於不能舍棄一些小的東西,結果卻失去了更美好、更寶貴的東西。

“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學問。沒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沒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在舍之前,總要先取,才有舍,取多了之後,常得舍棄,才能再取。

人剛出生時,隻知道取。除了取得生命外,還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又取知識,以求內涵;長大後,則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魚,或取利祿而舍悠閑,或取權位,而舍性命;年老後,則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險時,先要將不必要的行李拋棄。如果仍然嫌重的話,次要的東西便要舍棄。如果再有險境,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

因此,人到老年時,絕對是舍多於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常是最先落水墜崖,把自己也賠了進去。如此說來,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所以,少年時取其豐;壯年時取其實;老年時取其精。少年時舍其不能有;壯年時舍其不當有;老年時舍其不必有。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自尊心很強,想在各個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然而,多年過去後,他各方麵都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離大學問家的距離還十分遙遠。他很苦惱,於是就去向一位大師求教。

大師聽了他的傾訴後,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可能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

當他們爬的那座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非常漂亮。年輕人每次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

他們爬到半山腰時,年輕人就已經氣喘籲籲了。他對大師說:“大師,如果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

大師微笑著回過頭來,問道:“是呀,那該怎麼辦呢?”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說:“應該放下。”

“那你為什麼不放下呢?背著石頭怎麼登山?”大師回答道。

年輕人霎時若有所悟,當即放下背上的石頭,也放下了心上的“石頭”。

大師用實踐的方式讓年輕人明白了人要學會舍棄一些東西。如果什麼東西都舍不得丟棄,那麼最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會一無所有。故事中的年輕人如果不及時舍棄背上的小石頭,那麼很可能就無法到達山頂。晶瑩的小石頭固然漂亮,但那並不是年輕人的目標,而是阻止他前進的絆腳石。

同理,誘惑我們的種種欲望,往往都是人生路途上的障礙。如果我們處理不當,過於貪戀,那麼它們一定將妨礙我們過上真正富有詩意的生活。

然而,人們總喜歡給自己加上負荷,不肯輕易地放下,自謂為“執著”。執著於名與利,執著於幻美的夢,執著於一分痛苦的愛……到年老時,才嗟歎人生的無為與空虛。

下麵有一個故事:

傳說,有一種小蟲,每遇到一物就取來負於背上。越積越重,但又不願意放下一些東西,終於被壓趴在地上。

有人見此,便可憐它,幫它取下一些負重。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它爬起來後又繼續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負如故。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放棄。比如,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追求,得到的卻是安心和快樂;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與淡泊;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在生活中,學會遺棄生命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心胸自然會坦然,也會活得更加簡單,更加灑脫,更加自由。

笑看生活

有一次,亨利·克萊在走廊上遇上一位曾相識的夫人。

這位夫人望著他,笑著問:“您大概不記得我的名字了吧?”

亨利·克萊鞠了躬,表示歉意,說:“是的,夫人,我記不得了。因為在我們上一次見麵的時候,我就相信:您的美貌和教養會使你很快改換姓名的。這樣,我也就毋須記住你原來姓什麼了。”

(第三節 平淡似水,和而不流

子路請教孔子說:“先生能告訴我什麼叫作強嗎?”

孔子聽了,反問道:“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強,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想要學習的強呢?”

子路想了想,回答說:“這難道有什麼區別嗎?”

孔子說:“當然有區別了。寬厚溫和地教誨別人,對於橫暴無禮的人不以牙還牙地進行報複,這就是南方人的強,君子也擁有這種品格;把刀槍甲胄當作枕席,時刻都不離開武器和戎裝,視死如歸,這就是北方人的強,剛強的人就屬於這一種。”

子路問道:“先生認為什麼才是我應該學習的剛強呢?”

孔子回答說:“君子可以隨和,但是並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君子要做到和而不流,就要立定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國家政治開明,自己也不改變窮困時的操守;國家暴虐,沒有德政,至死也不改變平生的誌向,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啊!”

孔子的一番話道出了“和而不流”的真正含義,如孔子所說,和而不流就是說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為人要和順,善於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但又不能無原則地隨波逐流。

是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做人應該堅持自己的主張和原則,不能隨波逐流,對自己選定的價值目標要有堅定的信念。隻有這樣才能激勵自己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以無畏的勇氣、毅力和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有一次,唐太宗與吏部尚書唐儉下棋。沒想到的是,吏部尚書唐儉既不懂奉迎,又喜歡逞強,使盡解數,把唐太宗逼得步步丟子、狼狽不堪。

唐太宗十分生氣,覺得很沒麵子,再加上唐儉平時言語直露,甚是不恭,就欲治罪於他,並派尉遲恭去搜羅唐儉的罪狀。

尉遲恭接到唐太宗的命令,他知道唐太宗隻是一時氣憤,氣消後,也就不會再追究此事。於是,他沒有直接反抗,而是采取“和而不流”的方法勸諫唐太宗。過了幾天後,他知道唐太宗差不多消氣了,便請求麵聖。

見到唐太宗時,尉遲恭諫唐太宗三思而行,但閉口不提唐儉的短處。此時,唐太宗火氣消了,也冷靜了下來,自覺無理,便作罷了事。

尉遲恭可以說將“和而不流”發揮到了極致,假如他一味地附和唐太宗,真將唐儉的所謂“罪名”搜羅出來,致使唐儉被殺。但等唐太宗冷靜下來,又一定會怪罪於尉遲恭,那就是害人害己,自討苦吃了。而尉遲恭正是采取了“和而不流”的做法,巧妙地不去調查唐儉的“罪過”,不至於使唐太宗情急出錯,又同時保全了自己,並落得個好名聲。

是的,“和而不流”是一種人生境界,它不求轟轟烈烈,隻求質樸本真;“和而不流”是一種價值取向,它不求耀眼的光環,隻求人格的尊嚴。那麼如何做到“和而不流”?

從實踐主體來看,“和”就是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握好矛盾的度,做到既不過又無不及。隻有這樣,才能引導矛盾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產生圓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