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多快樂,笑看成敗得失(1 / 3)

(第一節 時常感恩,快樂相隨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擁有一顆發現快樂的心,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在實現夢想的路上體會痛苦,體會歡樂,體會人生百味,那麼你最終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

1620年,一些飽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去北美新大陸尋求宗教自由。路途並不順利,他們在海上顛簸折騰了整整兩個月之後,終於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的普裏茅斯登陸。

當時,那裏天氣十分寒冷,他們剛去那裏,又沒有糧食可吃。因此,多數以上的移民都死於饑餓和傳染病。幸存下來的人們生活十分艱辛,他們在第一個春季開始播種。為了生存下來,整個夏天他們都在祈禱上帝保佑並熱切地盼望著豐收的到來,因為他們深知秋天的收獲決定了他們的生死存亡。

也許上帝聽到了他們的祈禱聲,那年秋天,莊稼獲得了大豐收。大家心懷感激,便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表達對上帝的感激之情,感恩節由此而來。

上麵的故事便是感恩節的由來,當地的人們用自己的方式永遠感激上帝的恩賜。這便是一種感恩的心理。有一句話說:“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是的,感恩是一種寬容和豁達,是一種偉大的情操。我們隻有懷有感恩的心,我們才能讓快樂相隨,才會生活得更加美好。

下麵看看這個故事:

有一年,有一個城市鬧饑荒,那裏的人們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當時,有一位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看到饑餓的孩子們,便把他們聚集在一起,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並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每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那些饑餓的孩子們一聽,立即像一窩蜂一樣朝那個籃子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可是,當他們每人都拿到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這時,麵包師意外地注意到一個小女孩,她叫依娃。她既沒有與大家一起吵鬧,又沒有與其他人爭搶,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麵包以後,她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了起來。

麵包師以為她會像其他的孩子那樣離去,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女孩並沒有急於離去,不僅向他表示了感謝,還親吻了他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在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仍然是最後一個,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然而,奇跡發生了。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唰”的一下掉了下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麵包師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

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這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

小女孩激動地跑回了家,把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媽媽,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故事中的小女孩正是因為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她才得到麵包師的饋贈。如果她像其他孩子那樣,不懂感恩,那麼她也隻能僅僅得到一塊麵包,不可能得到銀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時刻懷有感恩的心,我們的生活將過得更好。

不管是對親人、朋友,還是同事等,我們都應該對他們懷有感恩的心理。我們的生命、健康、財富以及我們每天享受著的空氣、陽光和水源,都應該在我們的感恩之列。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種種失敗與挫折,你就會在失敗時看到成功的曙光,在不幸時,得到慰藉。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子為了積攢學費,便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然而,上天並沒有眷顧他,他的推銷進行得很不順利。傍晚時分,他疲憊萬分,感到饑餓難耐,幾乎想放棄一切。

在這種幾乎絕望的情況下,這個男孩子敲開了一扇門,希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笑著遞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男孩和著眼淚把這杯牛奶喝了下去,這杯熱牛奶重新使他對人生燃起了希望。在他的不斷努力下,許多年後,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嚴重的婦女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這位大夫順利地為婦女做完手術,救了她一命。無意中,這位大夫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饑寒交迫時給了他一杯熱牛奶的年輕女子!於是,他決定悄悄地為她做點兒什麼。

當一直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的婦女硬著頭皮去辦理出院手續時,竟意外地發現手術費用單上寫著七個字:手術費-一杯牛奶。

故事中的男孩子就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許多年後,將自己的感激之情回報給了那位美麗的女子。有一句話說:“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所以,我們應該時常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麵對生活,坦然接受命運的挑戰,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坎坷,那麼我們就會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時,體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笑看生活

喬治·考夫曼常常臥病在床,隻能靠聽收音機來解悶。有一天晚上,電台的點播節目隻放了被點播樂曲中的幾小節就停止了。劇作家十分氣憤,迅速地拿起身邊的電話筒,按照節目主持人報給聽眾的電話號碼撥了過去。

接通後,喬治·考夫曼說自己是喬治·考夫曼,主持人一聽喬治·考夫曼正在收聽自己主持的節目,非常高興,急忙問道:“喬治·考夫曼先生,你想點播什麼?我會立刻安排的。”

考夫曼回答說:“沉默,我點播的是5分鍾的沉默。”

(第二節 凡事想開,笑容常在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開的人,會適時調整,自省自勵;想不開的人,則怨天尤人,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和苦悶中。其實,人生中很多複雜的問題都應該把它簡單化,概括成一句話-“開”心是福,“關”心是魔。所謂“開”心是福,就是人在想開的時候,心靈之門是敞開的,什麼都看清楚了,心裏也就沒有任何可懼怕的了,心情也好了起來,一好百好。這時,生命就處於一種開放、旺盛狀態。“關”心是魔,就是指一個人的心靈之門關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黑暗,一切都看不清了。因而心裏充滿了警備和焦慮,心情也變得糟糕起來。所以,凡事都看開,笑容就常在。

下麵有這樣一個哲理故事:

有一個老太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冰棍,二女兒賣傘。按理說,這位老太婆應該感到格外高興,可是,她卻一臉愁容。因為每到下雨天,老太婆就為大女兒犯愁,擔心她的冰棍賣不出去,不能掙錢;晴天時,她又為二女兒感到難過,怕二女兒賣不出傘,不能糊口。因此,老太婆就這樣日複一日地沉浸在擔憂中。

有一天,老太婆向一位朋友說起了自己的煩心事。本以為朋友會跟她一樣感到憂心,不料,朋友聽後大笑起來,說道:“你應該感到高興啊!”

老太婆十分不解,一臉疑惑地望著那位朋友。朋友看了看他,又接著說:“你看,晴天你大女兒家發財,下雨天你二女兒家發財,這多好啊!”

老太婆一聽,豁然開朗。從那以後,無論是晴天還是下雨天,老太婆都過得非常幸福。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隻要你換一個角度去看,它就是另一番光景,另一種結局。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故事中的老太婆,常常將那扇心靈之窗關了起來,整個心裏都被焦慮、警備所充斥。因此,我們應凡事都看開點,不要鑽牛角尖,那麼快樂就會時刻伴隨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