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走江湖寇四爺賣武 羨科名秦二官讀書 (2)(1 / 2)

原來秦亢之、繩之的父親秦謙,是一位務農力穡的長者。每年在自己菜園的隙地上,種了許多南瓜。到了秋深的時候,南瓜成熟了,那大的足有三四十斤一個,小的也不下十來斤。他是個小康之家,還不至於拿南瓜當飯吃,當蔬菜呢,也吃不了多少。所以他每年南瓜成熟時,便都將來削了皮,切了塊,煮個稀爛,打成了糊,卻拿來糊在竹籬笆上,猶如牆上加灰一般。年年如此,糊得厚了,便把他剝下來,堆存在倉裏。有了新南瓜,重新再糊。如此積存了兩大倉。家人們都不知他作何用處,他也並不說明。直到臨終的時候,方才吩咐兒子說:“你們享盡了太平之福,不曾嚐著荒年的苦處。我積了幾十年的南瓜,人人都當他是一件沒用的東西,我死之後,你們千萬不可把他糟蹋了。萬一遇了荒年,拿出來稍為加點米,把他煮成粥施賑。這是我閑時備了作急時用的,你們千萬在心。”亢之、繩之兩個受了遺命,年年也照樣收存。這一年恰遇了荒年,所以他弟兄提議起來,喜得誌同道合,沒有異言。隻等認真過不去的時候,便舉辦起來。

果然這一年五月裏,霪雨一月,六月裏又下了一場冰雹。嚇得鄉下人一麵央了地保到縣報荒,一麵打了包裹,提了筐籃竹杖,攜男帶女的,都要逃荒去了。繩之得了這個消息,連忙出外止住眾人。亢之便走到自己的秦氏家伺裏,開了大門,邀了十多個上了年紀的村中父老到來,對眾宣言道:“列位鄉鄰呀!自古說,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難,今年不幸遇了荒年,列位要出外謀食,在下怎好阻止?但是一層,逃荒出去的,人家看得就是叫化子。一切施粥施飯,難免餿的、臭的都夾雜在裏麵,這還是小事。那些地方官,還要說我們滋事,無論到了那一處、,都被他驅逐出境。流離浪蕩的,還不知那一天才可以回家呢?我們曆代鄉鄰,忽然今走散了,豈不傷心?”說到這裏,那幾個父老已經唏噓流涕了。亢之又接著道:“天幸我家薄薄的有點積蓄,不至於就要逃亡。

況且我先父在時,曆年積存的南瓜不少,原是備作荒年之用的。在下的意思,今日便勉承父誌,發了出來,與眾鄉鄰一同享用。眾位便各自歸去,察看田地,有可以補種的,補種起來,有可以改種的,改種起來。天可憐我們,幾個月後,還望有點收成,就可以慢慢的捱過去了。”繩之接著口道:“萬一不然呀,把我們的儲藏都吃完了,天氣還沒有轉機,那時候,我弟兄們也打著包裹,和眾位一夥兒逃荒去。此時斷沒有任著各位星散,我弟兄在家安享之理。”說到這裏,那幾個父老早已感激得號陶大哭起來,同聲說道:“難得秦家兩位相公如此周濟,救了合村人的性命。將來怕不公侯萬代呢!”繩之道:“我還有一句話和諸位商量。現在缺的是糧食,卻不缺柴草,還望各位代請幾個強壯鄉鄰幫幫忙,代斬幾擔柴草應用。從明日起,就在敝祠裏麵煮起粥來散放。”

眾父老聽說,就都到外麵去,和各人說知。一時之間,不覺歡聲雷動。鄉下人知識有限,不解得這是人力所為,隻說是佛菩薩保佑,才出了這兩個善人,登時都宣起怫號來。斬柴的斬柴,割草的割草,半日之間,那秦家祠後麵空場上的柴草,就堆積如山起來。

到了明天,秦氏兄弟果然叫了工人,把積存的南瓜搬到祠堂裏麵。支起鍋灶,就把南瓜和水下鍋熬煮起來。一眾鄉人,跋來報往的來領吃。亢之弟兄又親自嚐過,覺得力量太薄,恐怕不夠充饑。每鍋裏麵,又酌量加點老米,越發鬧得頌聲載道。真是古人說得不錯:“人之欲善,誰不如我?”便有幾個小康之家,聽得秦家散賑,也送了幾擔米來。秦氏兄弟卻也樂取諸人以為善,收受下來, 便用紅紙寫了“收某人助米若幹”,標貼出去。到幾時動用了, 也簽貼出去,“某日支用若幹”鄉下人辦事,本是沒有條理的,然而照他那樣,卻是絕無弊竇。此時天氣炎熱,不免有點癘疫傳染,亢之索性親到揚州去買了些痧藥等回來,分給眾人。這麼一來,老大一個荒年,一座八裏鋪,竟沒有一個失散逃亡的。

到了八九月裏,那補種的花生、豆子、雜糧等,都慢慢有點收成之望了,人心也大定了。直到了年下,秦家積了幾十年的南瓜也吃盡了,方才停賑。從此秦家出了個善人之名。遇了過年過節,那些曾經受惠的人,也有送雞的,也有送鴨的,也有糾合了幾家合送一口小豬的。卻之不得,隻好受了。鄉下人家,隻看牲畜繁盛,便是發達之機,因此秦氏比從前更覺得興旺了。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亢之的兒子二官,已長成八歲了,出落得一表人材,十分可愛。怎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