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度:一個人的力量,源自舉手投足間的風姿
風度是內心強大的根源
“與人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宜平心暗想”,所以當批評家們不遺餘力對美國人的風度口誅筆伐時,與之麵紅耳赤爭鋒相對太過愚蠢,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是。
對於那些極具遠見卓識的人來說,任何關於風度的話題總能引他們的關注。無論人們持何種見解,都對優雅的風度大加讚歎,在他們眼中,舉止有禮,文質彬彬的人看起來竟比音樂,繪畫更有魅力。
如果一個人從小與良師益友為伴,那他近水樓台先得月,更容易養成良好的性格,也就有了令人愉悅的教養,任何時候都能揮灑風度,氣派盡顯。而我正是受了這些人的濡染,他們讓我第一次體會到做作的演技和身外物,都不是內心強大的根源。一個人的力量,源自他舉手投足間的風姿。
這些風度優雅的男男女女就像高潔素淨的荷花,又像明媚溫和的陽光,讓粗鄙之人自慚形穢,讓粗俗的舉止暗淡無光。有風度的人在身處鮮花環繞掌聲轟鳴的場合時,依然不會矜功伐能,驕傲自滿,當遭受冷言惡語挖苦諷刺時泰然自若麵不改色,寵辱不驚安靜祥和,這樣的人湧現在曆史滔滔長河中,也進入了拜倫等人的詩歌。
風度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用時間澆灌,用毅力打磨,後天的努力尤其重要,即便一個人暫時未能讓自己充滿風度,也能通過工作和生活中一點一滴的付出為自己披上風度的外衣,而且內化於心。
當人們已經把風度養成一種習慣後,每一句話、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能告訴別人自己是有內涵和風度的,別人也會據此作出評價,債主對無力還債的人很難有尊敬的態度,因為欠債的人在窮困的時候總是顯得窘迫。因此美國政治學家富蘭克林對青年發出以下勸誡: 欠人錢財時應該努力工作,讓自己擁有還債能力。這時,以你不亢不卑的態度去換得債主的重視甚至尊敬,而不是像個乞丐一樣,在一文不名的時候去找他談還錢的事。。
風度的養成不但需要時間,還要有一定的前提,包括人們處在合適的位置,結交合適的人等條件。如果一個人能夠處在合適的位置上,他的天賦很快就能讓他脫穎而出,有了自信也就有了風度的基礎,他會因為價值的實現而感到愉悅,獲得健康,麵色紅潤、左右逢源、魅力天然流露,風度隨之而來;反之,沒有風度的人冷漠陰鷙、麵如寒霜、尖酸刻薄,這樣一來又讓他本已少得可憐的魅力白白流失,形成惡性循環,跟有風度的人相比,判若雲泥,期間差別甚至比八旬老翁和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之間的差別更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風度不是病態的矯揉造作,刻意顯示自己的風度不但讓人厭惡,更暴露了自己的淺薄。這樣的人看起來也具有風度的一切要求,舉止得體、謙遜有禮、話語可人,但他們的風度都是為了謀取利益而強迫的偽裝,背後是錙銖必較的你爭我奪,為了蝸角虛名不擇手段,他們擁有的不是風度,因為他們是空洞的行屍走肉。這樣的人以大學裏的部分學者為代表,本身不學無術,專用一些學術用語嘩眾取寵,但他們在假裝風度上無所不用其極,很多人因此受騙上當。
品質優秀的人大多溫文爾雅
社會對追名逐利風氣的縱容還敗壞了美國青年,他們同樣陷在名利的泥潭中難以自拔,難以擁有真正的風度。社會並沒有為青年作出積極的引導,青年也開始隨波逐流,變得鼠目寸光。為了讓青年們有良好的修養,舉手投足間體現該有的風度,我們需要提倡一係列品質,鼓勵人們注意自己的涵養。這些品質裏排名在先的是堅忍克己,保證表裏如一。
被稱為“革命的大天使”的聖鞠斯特就把處變不驚的能力看做一個人征服世界最重要的品質,法國外交部長塔列朗用他宦海沉浮的經驗告訴人們:“衝動而魯莽是紳士最該抵製的惡劣品質”。隻有一個人學會控製自己情緒,不隨意抱怨發怒,保持鎮靜,才能不意氣用事,從而得到別人的肯定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