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文學(1)(2 / 2)

1621年,培根被人告發受賄。在法庭上,培根隻承認收過禮物,並不認為這是受賄。雖然培根最終被判刑,但在國王的幹預下,他還是被釋放了出來。不過,培根的仕途也就此終結了。

培根在他的宅邸度過了他一生最後的五年。而正是這五年成為他文學和哲學創作的全盛時期。他一心創作由六部分內容組成的《偉大的複興》,因為內容過於龐大,他隻完成了《學術的進展》和《新工具論》。在這五年裏,培根為自己的理論做著各種實驗,以求完成一部最為權威並厚重的百科全書。其間,他還創作了優美的散文集《論說文集》。

1626年,培根在研究冷熱理論的時候,支氣管炎複發,並因此而病逝。

培根的作品特點

隨筆簡潔有力,開創了英國文學史上隨筆創作的先河,具有裏程碑的意義。經常使用隱喻,並注意語感的順暢,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相比較而言,早期作品比較刻意、做作,晚年的風格則變得圓滑、靈動,更具說服力。

培根的代表作《學術的進展》

這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偉大作品。培根在作品中闡述並讚揚了知識的重要性,並對知識進行了辯護,並不認為其違背了宗教的信仰。在作品中,培根將人類的認識與學問分為三部分:基於人類回憶的曆史學、基於人類想象力創造力的詩歌與基於人類理性的哲學。

《論說文集》

散文集中涉及的話題從治國術到個人行為,教導了貴族青年們如何辦事有效率,如何進行成功的社交生活。同時,培根認為自然界的法則是人類行為和思想的道德準則,而不是人製定的法則。在創作過程中,培根借鑒了蒙田簡潔而靈活的寫作方式。

8.馬洛(1564—1593)

1564年3月,克裏斯托弗·馬洛出生在坎特伯雷,父親是一名鞋商。勤奮好學的馬洛靠獎學金完成了學業,並進入劍橋大學深造。在劍橋大學學習期間,馬洛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並在畢業前,完成了劇作《帖木兒》。該劇演出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早期的成功,使馬洛頗為自負,過起了放蕩不羈的生活。

拿到學士學位後,馬洛來到倫敦。在那裏,馬洛因其放縱的生活態度,結識了許多跟他一樣狂妄的不法之徒。在文藝複興思潮的影響下,他創作了劇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之後,馬洛還為政府做過秘密差使。可以說,馬洛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

1593年馬洛被指控為異教徒。同年5月30日,馬洛在酒店與人發生口角,在械鬥時被殺,年僅二十九歲。

馬洛是當時“大學才子派”(莎士比亞之前英國人文主義戲劇家的總稱)中最富才華的人。在短暫的一生中,馬洛創作了六部劇本、兩首詩,並翻譯了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愛的藝術》。

馬洛的戲劇,雖然在戲劇結構上遠不如莎士比亞,但他對戲劇發展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為此,他被後世尊為英國戲劇的先驅。

馬洛的作品特點

完善了之前雖被使用過,但效果非常死板的無韻體詩。運用修辭和誇張的語言為這種詩體注入了新的激情,使其成為英國戲劇中最主要的文體形式。

戲劇中的英雄勇於麵對各種挑戰,並對權力、知識和榮耀進行永無止境的追求,這些特征是文藝複興精神的體現。雖然這些英雄在與巨大的勢力抗爭中,都以死亡的悲劇告終,但他們為了勝利而戰並且絕不屈於命運的英雄氣概是對英國悲劇發展的重大貢獻。

馬洛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這是一部關於靈魂的悲劇。故事取材於德國傳奇,講述了渴求各方麵領域的知識的魔法師浮士德博士在“無限的知識”的誘惑下,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作為回報,浮士德博士可以得到魔鬼二十四年的幫助,並可以施展魔術。因為他背叛了上帝,因此遭到詛咒,最終被魔鬼劫往地獄。

該劇肯定了知識在征服自然和實現社會理想中的偉大作用,讚揚了人對知識、力量和歡樂的熱愛。但在當時的殘酷道德秩序下,人們追求知識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人類所要麵臨的最殘酷的現實便是“時間”。

9.莎士比亞(1564—1616)

1564年4月23日,威廉·莎士比亞生於英國中部斯特拉特福。莎士比亞一家曾頗有名望,但終因父親的破產而落魄,莎士比亞也因此被迫輟學,做起了生意。而鎮上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在那裏的人民成為莎士比亞最好的老師。

莎士比亞在十八歲時娶了年長他好幾歲的安妮,兩人育有三個孩子。雖然家庭和睦幸福,但這也使得莎士比亞的生活壓力日益繁重。五年後,為了養家糊口,莎士比亞離開了家鄉,來到倫敦。

在倫敦討生活的莎士比亞不辭辛苦,既做演員又做編劇。很快,他的編劇才華便得到了業界的稱讚,並被當時的“大學才子派”之一的羅伯特·格林稱為“一顆驟起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