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神奇,仙山龍脈(1 / 2)

寫仙境,敘龍脈,是我寫羅浮山文化係列的初衷。恰巧,年關歲末,有幸參加了羅浮山“龍脈仙山,羅浮傳奇”葛洪道教文化論壇。那些學者、專家的精彩演講,悄然地打動了我的心扉。我的創作欲望,隨著那仙風龍氣驟然升起,一種“思龍”之衝動隨之在羅浮山的上空飄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羅浮山的靈,在於它的仙宗神韻。正是這種濃烈的靈氣,使它聞名於世。

山不在高,有龍則神,羅浮山的神,在於它的龍脈興旺。正是這種威武的神氣,使它興旺發達。

有仙則靈,有龍則神。羅浮山正是這樣一座龍脈仙山。

走進羅浮山,似腳踩祥雲,步步生蓮,飄然而輕盈。樹木陰翳,清幽靜謐。沿著山石鋪砌的小徑,便走進了羅浮山的神秘,同時又走進自己清澈明淨的靈魂。

這是一處迷人的仙境,仙氣盎然。

羅浮“仙”之神奇。清靜秀氣、恢宏奇麗的羅浮山孕育著神奇的傳說,雲封霧鎖、深邃幽遠的羅浮山彌漫著濃烈的“仙氣”,為羅浮山的“出身”營造了高貴的仙山血統。“八仙風流遊羅浮”、“安期神女醉酥醪”、“地行仙逍遙名山”、仙姑下凡鬧羅浮等神奇傳說,為素有神仙洞府之稱的羅浮山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為尋找龍脈的源頭提供了證例。也許正是這撲朔迷離的傳說,使羅浮山與龍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是一塊風水寶地,龍脈旺盛。中國人對於龍的圖騰崇拜有著數千年的曆史。龍曆來都是為皇家所專用,被認為是神靈或者權力的象征。因此,風水術中也借用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所謂龍脈走向、起伏、轉折、變化。

龍脈是貫通龍體之血脈,是生命循環不息之象征。龍脈,在地理上指如妖嬈嬌翔、飄忽隘顯的地脈。地脈以山川走向為標誌,承載著龍的神氣,故風水家稱之為龍脈,即是隨山川行走的氣脈。

依中國地理,龍脈源於昆侖山,以東西走向的三大山係、三大水係為標誌,分為北、中、南三大行龍。羅浮山為南龍一支脈,出自昆侖而東行,經巴顏喀拉山、岷山,跨衡山、南嶺,越過嶺南重山,曆經千山萬水,起伏跌宕,三沉三聳,盡於(結地)羅浮山。羅浮山山脈源遠流長,厚積薄發。有詩為證:昆侖東南支,逶迤成五嶺。南趨鎮南海,氣勢尤雄猛。是為羅浮山,宜與南嶽並。

登上羅浮飛雲頂,向南眺望,美景盡收眼底。蜿蜒的山脈,連接著廣袤的田野,詩畫形勝,渾然一體,意境深遠。讓人驚歎的是,羅浮山群峰秀峙,東江河與山脈逆勢而來,彙於明堂之前,猶如一條飛舞的哈達,向羅浮山飄然而來,伴羅浮山歡舞於南國之地。

登上羅浮飛雲頂,向東西方向眺望,龍風撲麵而來。羅霄山脈和白雲山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蜿蜒而至,這延綿不斷的山脈,飛騰翻滾,行止有致,雄偉壯觀。這就是傳說中的兩條化形“羅山”和“浮山”的龍身,演繹著浮山泛海自東來,嫁與羅山不用媒。合體真同夫與婦,生兒盡作小蓬萊的美麗傳說。

登上羅浮飛雲頂,向北眺望,眼下群山縹緲,碧水東流,煙霧繚繞。綿亙的群巒蒼翠蔥鬱,人如浮在滾滾綠浪之上。眼前盡是奇峰怪石,似巨龜匍匐,又似群象渡江;乍看如龍騰虎躍,細看之下,卻又像一位多情玉女俏立江邊,脈脈含情,凝眸不語。

龍脈不僅造氣,其脈象亦可生龍,不是嗎?羅浮山諸多山形水勢好像一條條栩栩如生的猛龍在山水之間穿越著,構成了一幅龍圖。在眾多的龍中,最有名的還是橫跨在羅浮山南麓山脈的黃龍山穀,俗稱黃龍洞。黃龍洞位於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之下,三麵環山,背靠大山,左邊青山猶如抬頭龍,右邊青山猶如下山虎,山勢雄偉,前麵環抱的是整個珠三角大地。而黃龍觀正坐落於山腰上,兩山各自夾一水,盡顯靈性。黃龍洞,原名為金砂洞。南漢主劉岩曾夢神人指點曰:“羅浮之西,有兩峰相疊,一水對流,可以為宮。”遂派人尋訪,果然找到並建起了天華宮。又夢黃龍起於宮中,故改名黃龍洞,為葛洪西庵故址。清代康熙年間,衝虛觀道士張妙升到黃龍洞開創了嶗山派的獨立道場並取名為黃龍觀。站在黃龍洞口石碑前,仰望黃龍洞,隻見羅山玉女峰和杜鵑峰兩瀑如兩條白龍相對,騰空而下,落到洞口,合為一瀑,然後向東流去。有詩雲:峰頭兩道瀑布水,飛作滿天風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