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新世代、 掙紮(3 / 3)

我們今天要對傳記(包括曆史)與傳記文學加以區分,是有意義的:首先,可以逐步廓清術語使用的混亂局麵。傳記、傳記文學、史傳文學、曆史文學等等都是在探討曆史與文學的關係時使用的術語。其次,曆代人們對傳記和傳記文學都在不斷進行評論,積累了豐富的史學理論和文章學理論,我們可以由此厘清曆史文學理論的發展脈絡,構架曆史文學的理論框架,並進行中外曆史著作和史學理論及敘事理論的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以此指導我們的創作與研究。在實踐意義上,目前興起的曆史題材的文藝作品——曆史劇和曆史小說,有很多問題已經引起文史兩界共同探討,如曆史劇的真實性問題、曆史人物的評價標準問題等,這些都期待正確的理論引導,通過對傳記與傳記文學的辨析可以讓人們認識到問題症結所在,從而“對症下藥”,解決實際問題。

注釋:

【1】《史記考索》“史記紀表書世家傳說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頁。

【2】《滹南遺老集》卷十一《史記辨惑》,四部叢刊本。

【3】《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九《史學》,轉引自《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版,第159頁。

【4】《大雲山房文稿初集》卷二《讀貨殖列傳》,轉引自《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版,第733頁。

【5】《恬養齋文鈔》卷一《史記合傳論》。

【6】《史記評注》卷十。

【7】《史記劄記》卷五上。

【8】《史通·二體》。

【9】《文史通義·書教下》。

【10】《文史通義·湖北通誌凡例》。

【11】《文史通義·傳記》。

【12】《史傳通說·傳記第八》,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97頁。

【13】《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總論》第三章《五種專史概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184頁。

【14】《中國曆史新研究法》,中華書局1930年版,第13頁。

【15】《中國史學ABC》,世界書局1930年版,第22頁。

【16】《中國史學通論·正史》,獨立出版社1944年再版,第75頁。

【17】以上二則見《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874頁。

【18】《廿二史劄記》卷四《後漢書·後漢書編次訂正》,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0頁。

【19】《恬養齋文鈔》卷一《史記合傳論》,轉引自《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65頁。

【20】轉引自《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頁。

【21】《衡陽劄記》卷八《列傳次第》,轉引自《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頁。

【22】《北史·涼武昭王李□傳附大師子延壽傳》。

【23】參見韓兆琦《史記通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319頁。

【24】參見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綱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0頁。

【25】《廿二史劄記》卷八《晉書》。

【26】《廿二史劄記》卷五《後漢書》。

【27】參見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84頁。

【28】參見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4—26頁。

【29】參見周一平《中國傳統類傳方法的發展與瞻望》,《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30】《文史通義·和州誌前誌列傳序例下》。

【31】《文史通義·傳記》。

【32】《文史通義·黠陋》。

【33】《文史通義·永清縣誌列傳序例》。

【34】《文史通義·傳記》。

【35】參見鄭天挺《中國的傳記文》,《清史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9頁。

【36】《郭沫若全集·曆史編》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