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新世代、 黑色的再會(2 / 3)

由於表有這些優點,唐宋以降至近代,私修諸紀傳體史有表者不斷有所增加【8】:

《續後漢書》90卷,元郝經撰,凡年1卷,原書久佚,年表全佚。

《季漢書》56卷,明謝陛撰,有《兵戎始末》、《人物生歿》,卷首冠以論、答問、凡例,以明全書之宗旨。

《宋史質》100卷,明王洙撰,《宰執年表》附傳略7卷。

《宋史新編》200卷,明柯維騏撰。

《山堂別集》100卷,明王世貞撰。

《尚史》70卷,清李鍇撰,為改修《史記》,上起軒轅,下迄秦代,有年表4卷。《四庫全書》著錄,蓋又多分子卷,非有增益。

《季漢書》90卷,清湯成烈撰,未見傳本,為莫友芝所稱,謂此書於表、誌用力尤勤。

《西魏書》24卷,清謝啟崐撰。

《晉略》66卷,清周濟撰。

《續唐書》70卷,清陳□撰。

《十國春秋》114卷,清吳任臣撰,有《十國紀元世係表》、《藩鎮表》、《百官表》各1卷。

《宋史稿》219卷,清陳黃中撰,是書未刊,稿本已佚。

《元史新編》95卷,清魏源撰。

《明史稿》310卷,清王鴻緒撰,收入《橫雲山人集》刊行。

《明書》,清傅維鱗撰。

《蒙兀兒史記》160卷,屠寄撰,表12卷,1934年刊成。

《新元史》257卷,柯劭□撰,表7卷,書成於1920年,有鉛印、木刻兩本。

《渤海國誌》4卷,唐晏撰,撰於民國8年。

《渤海國誌長編》20卷,金毓黻撰,表4卷,遼陽金氏千華山館1934年版。

這類史表之作雖大多集中在清代,而史家重新重視史表實始於宋代。鄭樵說:“《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9】其評價之高,引起很多史家探討《史記》史表的興趣。熊方首先為正史補表,作《補後漢書年表》10卷,其自序雲:“臣聞昔司馬遷、班固之為史皆謹於表年,從《春秋》之法大一統,以明所授,蓋天子之事也。至範曄作東漢史僅畢紀傳而表誌未立。蕭梁時劉昭補注舊誌,又不及表,殆非聖人所以辯正朔、存褒貶之意,史家大法於此墮廢。”【10】他回顧了自司馬遷創立史表以來,表的發展狀況,認為史表的價值在於“辯正朔,存褒貶”,並賦予它“史家大法”的地位,由此提倡重視史表。宋呂祖謙對《史記》評價很高,他也是第一個對《史記》十表進行總體分析、逐一考辨之人。他還撰《大事紀》通釋3卷,解題12卷,模仿司馬遷史表的形式,對周敬王以後的史事加以增補考訂。《四庫全書總目》評價說:“是書取司馬遷年表所書,編年係月以紀春秋後事,複采輯諸書以廣之。始周敬王三十九年,迄漢武帝征和三年,書法皆祖太史公。”並指出呂祖謙此舉在當時的學術界開辟了一種新風氣,“當時講學之家,惟祖謙博通史傳,不專言性命”。由此可見,看重史表之學,實開一種講求嚴謹考據的學風。不僅如此,他也為後代史家提出了新的《史記》研究課題。這種研究史表之風氣的出現,一方麵與當時正史接續《史記》啟用表體有關,如歐陽修《新唐書》上繼《史》、《漢》遺風,創《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係表》、《宰相世係表》等,這必然引起史家對史表的關注,而加以討論。另一方麵,也與宋代注重闡發史書大義深旨之風有關。如呂祖謙說:“《史記》十表,意義宏深,始學者多不能達。《三代世表》以世係為主,所以觀百世之本支也。《十二諸侯年表》以下以地為主,故年經而國緯,所以觀天下之大勢也。《高祖功臣侯年表》以下以時為主,故國經而年緯,所以觀一時之得失也。《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以大事為主,所以觀君臣之職分也。”【11】其後,魏了翁亦曰:“司馬子長網羅放失,創為紀傳世家,自成一家之言,念無所總一以寓其經世之意也,則年表作焉。”【12】此外,林□、黃履翁等都有類似看法【13】。他們注重闡發司馬遷通觀時勢的識見和經世致用的精神,這對人們理解《史記》表的思想價值和司馬遷作史宗旨是有益的,他們的對表的看法確實對後代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南宋李燾所著《曆代宰相年表》34卷,已頗具規模,可以說是宋代史表之風漸盛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