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新世代、 黑色的再會(3 / 3)

明清以降,注補、考證、表譜等類史表蔚然成風,僅《二十五史補編》收此類著作就有153種之多。當時史表之作以補證正史史表為多,張之洞《四庫簡明目錄》稱:“此類各書,為讀正史之資糧。”茲略列正史注補、表譜、考證之屬,以觀其大概。

《讀〈史記〉十表》10卷。汪越撰。

《古今人表考》9卷。梁玉繩撰。《清白士集》本。

《人表考校補》1卷,《續考校補》1卷。蔡雲撰。自刻本。

《後漢書補表》8卷。錢大昭撰。汗筠齋本,粵雅堂本。

《三國職官表》3卷。洪飴孫撰。道光元年李兆洛《合梁疆域誌》刻本。

《南北史表》6卷。周嘉猷撰。原刻本。章宗源《隋書經籍誌考證》,未刊。

《元史氏族表》3卷。錢大昕撰。潛研堂本。別有《元史稿》100卷,未刊。

《曆代史表》59卷。萬斯同撰。原刻足本,初印本少末6卷。

《唐學士年表》1卷、《五代學士年表》1卷、《宋中興學士年表》1卷,錢大昕撰,德清徐氏刻本。

當時,表的應用亦極廣泛,形式多種多樣,內容也涉及古史、地理、譜錄等方麵,略舉如下:

《古史考年同異表》2卷。林春溥撰。《竹柏山房》11種本。——古史類

《太平寰宇記》193卷。宋樂史撰。江西樂氏刻本,萬廷蘭刻本附《一統誌表》。

《漕運通誌》,明世宗朝楊宏撰,全書3略,其序稱:表立則經見,略輯則緯彰。

《皇朝藩部要略》16卷,《表》4卷。祁韻士撰。道光丙午家刻本。——地理類

《周公年表》1卷。牟廷相撰。福山王氏刻本。

《孔孟年表》2卷。林春溥撰。竹柏山房《十一種》本。——譜錄類

《史表》1卷。洪飴孫撰。李兆洛刻本。乃合編曆代史目錄,實為目錄表。

由此發展,史表還成為史學研究的體裁和方法,出現了一些史表專書,其中萬斯同的《曆代史表》、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吳廷燮的《曆代方鎮年表》、黃本驥縮編的《曆代職官表》等,都十分有代表性,下文將做進一步評述。

總之,《史記》開創十表之後,後人在表的內容、形式和運用上又有很多創新和發展,不僅用表紀年月,典章文獻類專書也大量運用表體。《史記》的諸侯年表,實際上啟發和影響了後代世係表、宗室表、職官表的撰述。這一點,元初馬端臨作《文獻通考》,他在說明立帝係考、封建考的緣由時已經指明二者的密切關係:“馬、班二史,各有諸侯王列侯表……而唐以前則無其書。凡是二者,蓋曆代之統紀、典章係焉。”【14】說明《史記》十表對後來紀年表和講製度沿革等專題性表作的影響很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史記》列傳、書等體例也啟發了後來史書某些史表的設立,最為明顯的就是《遼史》。其《遊幸表》序記曰:“朔漠以畜牧射獵為業,猶漢人之劭農,生生之資於是乎出。自遼有國,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製諸夏,而遊田之習,尚因其舊。太祖經營四方,有所不暇。穆宗、天祚之世,史不勝書。今援司馬遷別書《封禪》例,列於表,觀者固足以鑒雲。作《遊幸表》。”《部族表》序又記:“司馬遷作《史記》,敘四裔於篇末,秦、漢以降,各有其國,彼疆此界,道裏雲邈。不能混一寰宇,周知種落,鄰國聘貢往來,焉能曆覽。或口傳意記,模寫梗概耳。”《遼史》仿《史記》的《封禪書》和少數民族列傳,作的卻是表,原因是它對司馬遷著史的思想和宗旨有較好的把握,前者取的是司馬遷褒貶勸誡之旨,後者取其注意少數民族曆史的思想。而體例是為了表達思想,故不必拘於體例,說明當時史家對撰述宗旨與體例的關係已有很深刻的理解。這樣一部少數民族史書,有這種認識,也可見出司馬遷史學對後來史家影響之深遠。關於史表的內涵和運用理論就在這種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得以不斷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