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在為《二十五史補編》作序時,對史表的重要作用做了總體評價,他說:“正史中之表、誌,於典章之沿革,人事之變遷,各盡其貫穿綜合任務,使讀之者對於曆史現象有整個之認識,則更為此資源中之真精實髓。原表、誌之體,創於司馬遷,雖亦有所因,而與紀、傳相輔以作全書之綱領,則其前未嚐有也。夫表之為用,不僅旁行斜上,而在乎鉤玄提要;誌之為用亦不惟整齊故事,而在乎原始要終……若一史之中,表、誌有闕,則讀史者目之所觸,惟有林林總總之故事浮動於前,無由得其綱領,而前後相循之人事亦為之斷而不續矣!”這雖隻是對正史史表而言,實際上是對司馬遷所創表體之功的肯定,並指出由於表有鉤玄提要、為一史綱領的作用,而在史書編纂和史書價值上有重要意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賦予表以正史“精髓”的地位。可見,隨著曆史和史學的發展,司馬遷創表的功績越來越受到重視,編纂史表的傳統也由此逐漸發展壯大,綿延不絕。
在這方麵,陳垣和梁方仲兩位前輩是離我們不遠的楷模。年代時間的記載是曆史記錄和考證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司馬遷作十表旨意之一即在解決“並時異世,年差不明”的問題。中、西紀年方法存在差異,若不知其中規律,在運用時往往出現錯誤。陳垣(1880—1971)所著《二十史朔閏表》、《中西回史日曆》,為三種曆法的紀年提供了確實可靠的換算工具,為中外史料運用在紀年方麵開辟了方便的途徑【61】。梁方仲(1908—1970)是我國著名的經濟史專家,他編著的《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一書於1962年完成,是一部自西漢迄清末2100多年曆代人口、田地、田賦的大型統計專書。他從中國的正史、政書、方誌文集、筆記等200多種文獻史料中,搜剔出大量的有關數據,加以科學的分析核算,綜合編撰成242個統計表格和6個統計圖表,使讀者對曆代社會經濟變遷的曆史一目了然。我們可以說,梁方仲不僅繼承了司馬遷觀察和思考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之“深思”的思想傳統,並以表的形式表達了這種思想內涵,拓展了史表的內涵和應用領域,在史表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過程中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司馬遷之後,人們對史表的運用和理論探討,已經使我們的史學家認識到曆史學的科學性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對曆史發展進程的全局的把握,客觀的記述和理性的思考。由此我們也可見出,司馬遷在兩千年前表現在史表中的思想方法,及其在史學理論上的識見,不單在中國是傑出的,在世界史學史上也是傑出的。
注釋:
【1】《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五“正史類一”《讀史記十表》條,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400頁。
【2】《後漢書》卷五十九,《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3】《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文學下”,《劉杳傳》。
【4】《史通》卷三《表曆》。
【5】《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序。
【6】《史通·雜說上》“諸漢史”十條。
【7】《史通》卷三《表曆》。
【8】據金毓《中國史學史》第189—192、216—219頁,略有補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通誌·總序》。
【10】《二十五史補編》第二冊,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775頁。
【11】《大事記解題》卷一,《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頁。
【12】《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五六《蔡文懿公百官公卿年表序》,《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頁。
【13】其說見《古今源流至論》後集卷九《史學》、《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卷五,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135頁。
【14】《文獻通考》序,中華書局1986年版。
【15】《讀〈史記〉十表序》,《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頁。
【16】《校〈漢書〉八表敘》,《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35頁。
【17】《史記鈔》卷八。
【18】《陳評史記》卷十八,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頁。
【19】《讀〈史記〉十表》,《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