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新世代、 黑色的鍾聲(3 / 3)

【20】《太史公書知意·表·秦楚之際月表》,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93頁。

【21】分別見《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7頁、20頁、21頁。

【22】《讀史糾謬》第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76頁。

【23】《史記輯評》卷二《漢興以來諸侯年表》,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97頁。

【24】汪由敦說見《鬆泉文集》卷一七,參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頁。

【25】《史記評注》卷三,《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頁。

【26】《廿二史劄記》卷二十七“遼史立表最善”條,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586—587頁。

【27】參見張大可《史記論讚輯釋·十表序說明》、楊振之《〈史記〉的曆史分期研究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28】見《曆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77、390、410頁。

【29】以上三則見《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6、11、8頁。

【30】參見楊燕起《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8頁。

【31】梁玉繩《人表考》卷一,《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29頁。

【32】以上二則見《文史通義·亳州誌人物表例議上》。

【33】以上二則見《文史通義·亳州誌人物表例議中》。

【34】《文史通義·亳州誌人物表例議下》。

【35】《文史通義·和州誌與地圖序例》。

【36】《文史通義·永清縣誌選舉表序例》。

【37】《文史通義·永清縣誌職官表序例》。

【38】《史通通釋》卷三《表曆》。

【39】參見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相關章節,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40】《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35頁。

【41】參見蔡崇榜《吳縝與〈新唐書糾謬〉》,《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2】《元典章校補釋例》卷六。

【43】《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8頁。

【44】《二十五史補編》,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699頁。

【4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五《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

【46】參見方祖猷《萬斯同史學淺論》,《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7】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三八《萬先生斯同傳》,見《嘉定錢大昕全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8】《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一《史部》六《別史類》。

【49】參見方祖猷《萬斯同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頁。

【50】《南雷文定》四集卷一《補曆代史表序》,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

【51】《中國曆史體裁的演變——1946年9月在昆明五華書院學術演講》,《白壽彝史學論集》(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658頁。

【52】參見張愛芳《〈春秋大事表〉的特點》,《史學史研究》2001年第3期。

【53】《四庫全書總目》卷二九《經部·春秋類四》,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241頁。

【54】參見吳振清《吳廷燮及其在補史表上的成就》,《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3期。

【55】參見陳其泰《近三百年曆史編撰上的一種重要趨勢——自馬□至梁啟超對新綜合體的探索》,《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

【56】《略例》附在《□書》第五十九《哀清史》之後,始見於《□書》手校本。

【57】《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三十一《清史商例初稿》,中華書局1989年版。

【58】《中國曆史研究法》,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頁。

【59】《中國曆史研究法》,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頁。

【60】《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頁。

【61】參見劉乃和著《勵耘承學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