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自尊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次表揚可能會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次批評可能會淹沒一個人才。
現代家庭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其實,愛惜孩子自尊的教育,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以人為本”,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是現代教育的第一原則。教育的秘訣在於尊重,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個性的發展。如果孩子的自尊心理得到了應有的保護,他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並不斷取得成績。同時孩子的自尊心也是極為脆弱的,最容易受到傷害,一旦被傷害,容易出現抗拒心理,自暴自棄。
保護孩子自尊還是融洽母子關係的橋梁。中國有句俗話,叫作“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尊重能給人以溫暖,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心理上的平衡,使人感到友善,產生信賴感。尊重是一種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人格是溝通母子關係的基礎。有的母親在生活中懂得尊重成年人,卻忽視孩子的自尊,以為無足輕重,其實孩子的自尊比成年人還重要,因為他們的承受力比成年人差,保護孩子自尊是母子同心同德的重要保證。
有很多母親都這樣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怎麼講道理也是白搭,不如命令幹脆。也許孩子在3歲以前的確難於明白事理,但是母親們完全可以通過相應的表情、手勢、語氣詞調,使孩子從你的表情中察覺到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做是不對的。3歲以後的孩子就容易明白是非了,到時隻需把道理講清楚即可。也有些母親認為小孩子的心思簡單,即使挨批評了,就像跟小朋友們打架似的,過一會就都忘了。
其實則不然,孩子的心思既很敏感又很脆弱,且極易受到傷害,他很清楚內外之別。小朋友之間一般不會計較,但對父母的言行舉動卻很在意。假若母親一味不尊重孩子,動輒惡語指責,而不說明道理,或者明知自己無理,孩子有理,也決不向孩子低頭道歉,反而執意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重壓之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長此以往,孩子或者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說什麼他都不愛聽,不願做,脾氣倔強;或者被嚇得畏畏縮縮,服服貼貼,凡事沒有主見,這樣的孩子永遠隻會是父母的孩子,沒有個性,沒有前途。
不同的孩子是有個別差異的,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醜;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靈活,有的孩子遲鈍等等。讓我們每個人對自身的一切都能如願實在很困難,更何況孩子呢?孩子很容易感受外界給他的評語,所以母親的育兒工作之一便是維護和培養孩子的自尊。
在對依依的教育上,我一直都很注重維護孩子的自尊,即使是一件小事能鼓勵的地方我也一定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以使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孩子從小就喜歡寫作,帶著微笑大聲朗讀依依的“作品”,是我對依依表示讚賞的最直接方式。
從依依寫下第一句話開始,我就成為依依的第一個讀者,而且是最“忠實”的讀者。隻要依依把她寫的東西拿給我看,無論寫的是什麼,也無論寫的多蹩腳,我都要從頭到尾大聲朗讀,遇到哪句話寫得很好,我會再重複一遍,而且不忘誇獎:“嗯,這句寫得好!”隻要捕捉到文字中的閃光點,我就不遺餘力地給孩子充分肯定的評價,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寫作的快樂。
依依9歲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有了寫詩的雅興。從來沒有寫過詩,更不知道如何寫詩的她,在晚飯後顧不上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寫下人生第一首詩《太陽》:
太陽,如果一旦失去你
就沒有天上飛的鳥,地下跑的獸
太陽,你和所有的生物的生命都密切相關
如果失去了你,花兒枯萎,鳥兒遭殃,人類也無法生存
太陽,你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人類永遠也忘不了你
當她興致勃勃地把這首毫無章法的詩拿給我看,我沒有像有的家長那樣隨便誇幾句敷衍了事,而是依舊大聲朗讀了一遍,然後大聲稱讚她:“我的女兒第一次寫詩,就寫這麼好,真棒!相信你以後一定會寫出更好的詩來!”
第二天,我把這首詩一個字未改地貼到了我為依依製作的網頁上,讓登陸她網址的人都能看到依依的第一首詩。我對依依說:“這是你真實的成長記錄,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寫詩,那些大詩人生平的第一首詩,說不定還趕不上你寫的呢。”依依聽了很開心:“嗬嗬,爸爸喜歡我寫的詩,我的詩都可以貼到網上展覽了……”
後來依依陸續又寫了好幾首,每次我都要加以評價,當然表揚得多,讚賞得多,糾正、引導的工作盡量做到“無痕”。
依依說,每當自己完成一篇作文,得到爸爸的讚賞,心裏總是美滋滋的,會覺得寫作文真是一件快樂、開心又輕鬆的事情,自己真的是很棒!
我們假想一下,如果依依把她寫的第一首詩遞給我的時候,我皺著眉頭說:“這什麼破詩啊,這也叫詩?不會寫就別瞎寫!”依依就不會有興趣再寫第二首詩了。
讚賞就如肥料,撒在孩子的心田裏,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會得以茁壯成長,所以做父母的,為了你的孩子,就做那個慷慨“施肥”的花匠吧!
維護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如果母親不注意教育方式,經常使孩子出醜,將會使孩子變得不以為恥、習以為常,無形中對不好的行為起了加深作用。隻有做一個尊重孩子的母親,才能培養出自尊、自信、快樂、健康的孩子。
不要盲目追風
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強調一個人的個性發展,強調一個人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和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保護孩子的個性,使其成為一種不同於他人的人。要做到這些,就離不開“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西方哲言中有一句:“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演繹一下:世上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愛好和特點。但悲哀的是,許多母親並不懂得,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對孩子因材施教。他們今天看到“超女”出了名,就去讓孩子學聲樂;明天聽說丁俊暉拿了冠軍,又讓孩子去學台球;後天又覺得朗朗彈鋼琴挺瀟灑,又給孩子請了鋼琴家教。她們總是忙著為孩子谘詢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其中一些母親並不顧及孩子到底喜不喜歡,精神壓力大不大,而是完全“包辦”。
據報道:武漢市“小升初”擇校報名的日子,為了讓孩子讀所好學校,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的家長們不懼酷暑,紛紛趕往各初中報名。一些學校報名點前排起了長龍,為了早點報上名,有的家長天不亮就趕到了學校。一所著名學校的“長龍”隊伍中,記者見到了伍女士一行6名家長,她們是早上臨時改變主意,“投奔”到這所學校的。這6個家長的孩子都畢業於同一所小學,離學校不遠處就有兩所初中,為何要舍近求遠來到這所學校呢?
“早上我們聽說孩子班上不少家長到這所學校報名,我們幾個一合計,就決定報這所學校。”伍女士說,在改變決定前,她們原本商量好去家附近的一所初中,但受從眾心理驅使,她們還是跟了過來。這一變動,她們誰都沒有和孩子商量過。記者采訪發現,在隊伍中,跟伍女士有著相同情況的家長不占少數。一些家長坦言,有了好學校,但還想上更好、最好的學校。
東子覺得,擇校應該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而不是選擇所謂最好的。母親們盲目追風,顯然不理智,對孩子也不負責任。現在某些地方的改製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其培養學生方麵也各有專長。但孩子適合哪種教育,哪個學校地理位置最能方便孩子學習,這些都是擇校應該考慮的範圍,而這些都應該征求孩子的意見。
2007年暑期,女兒依依由大連隨我轉到沈陽就讀,當時沈陽的朋友都建議,讓依依去沈陽甚至是東北最好的初中——××學校。可最後經過與依依商量,還是去了離家最近的不被看好的一所普通中學。通過孩子在這裏一年的學習,我感覺我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兩校相比,排除空間距離(另一所學校距家10多公裏,而現在就讀的學校離家隻有幾百米),如比考試分數,依依肯定考不過那所“名校”大部分孩子;而論綜合素質,依依肯定超過那家名校的大多數孩子;依依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異常豐富,作文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接連不斷,極大的促進了孩子綜合能力的提高。而我朋友的孩子在那所名校,他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學校也不讓做別的,以至於孩子把那裏比作監獄。
一段時間以來,那些講述哈佛女孩、牛津男孩成長過程和教育經曆的書,被一些母親奉為參照的榜樣,她們希望照方抓藥,也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神童。很多母親幾乎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孩子的未來,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頭地,還美其名曰是為孩子著想,她們把孩子當作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她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孩子培養成科學家、藝術家、文體明星是很多母親的期望。
他們把物力、財力、精力全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課外時間表安排的滿滿的,每天像上了弦一樣,小提琴、鋼琴、圍棋、珠算、“奧數”……這樣一路走下去,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畢業大概要花十幾萬、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為了孩子,父母掏空了一顆心,收獲的卻是無奈。
東子為孩子們感到可憐,同時也為母親們感到可悲。而這樣既可憐又可悲的景象正在逾演逾烈……母親們對此也有著一肚子苦水,一是經濟投入,二是大量的時間投入。給孩子帶來的卻是苦不堪言的重負。母親們何至於此呢?
正如大多數母親感言: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激烈,將來會更激烈,別的孩子都上特長班,都有特長,我們孩子沒有,將來怎麼參與競爭?這也是無奈之舉,是被迫做出的選擇。有的母親竟然同時給孩子報了7個班,晚上、周六日,沒課的時候……走馬燈似的,把孩子累得不想活了。
就這樣,從學校到家裏,從老師到家長,孩子終日麵對的是沉重的希冀和超負荷的書包、無休無止的作業和沒完沒了的課後班……逼子成龍,成了眾多家長的教育模式。“不逼不行啊,將來總得超過我吧,如果混得連我都不如,還咋活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天下做母親共同的心聲。從本質上來說就無可厚非,但是這種發展態勢一直都不盡人意。所謂興趣班,首先強調的就是興趣,可是又有幾個母親真正依托孩子的興趣而加以引導呢?好像孩子上興趣班上的都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大人的興趣而已。這樣發展下去有什麼生機可言,就更不用說發展了!真正的大師在於悟性。隻有不斷讓孩子嚐受新的事物,然後才能從中發掘出他真正的天分所在。
所以母親們要牢記一句話,那就是:全麵發展,就是全麵平庸。所以作母親的在教育上還是應該多多思量思量,要理智,更不可盲目追風,強迫孩子上這個班那個班,否則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對孩子成長不利。
東子提醒母親們,孩子們的興趣應從生活細節中發現並加以引導,而不要采取跟風的教育方式,不然,會扼殺孩子可貴的興趣愛好。作為母親,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到底喜歡什麼。孩子的選擇權得到了尊重,他的自主意識也就能夠得到增強,這對他一生都會有好處。
母親要真正體會到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又是什麼,才不會僅僅從母親自己的好惡出發,在“一切為孩子好”的借口下,生造出那麼多孩子的“指令性需要”、“指令性興趣”(即是由父母指定的,但同時又被父母認為是孩子的需要或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說實在的,如今的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沒興趣”、“沒勁”,難道與母親的“盲目追風跟風”無關嗎?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母親不但應該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且應該幫助孩子擁有健康、積極、快樂的人生。作為母親要是真正愛自己的孩子,就要著眼於長遠,以培養孩子的素質為根本。很多情況下,母親的期望可以化作孩子奮發向上的動力;而有時,過高的期望會成為孩子肩上沉重的壓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把握好“度”。那麼,作為母親,我們該如何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
1、對孩子的期望要客觀、要實際。
以智能高低、學業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標準,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事實上,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許多評價標準。在羅馬,有個小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那麼理想,成天鬱鬱寡歡。一次,父親把他帶到一座教堂高高的塔頂上。“往下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父親指著像蜘蛛網般的街道說,“通向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這條路達不到目的地,就走另一條路試試!”多麼聰明的父親!他以一種恰當的方式,表達了對孩子取得成功的期望。
從自己的好惡出發,形成對孩子的期望,替孩子設計一個未來的宏圖,是一些母親樂此不疲的做法。甚至對孩子期望的高低也會出現攀比心理。但現實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不切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往往事與願違。母親在對孩子有所期望時,不妨先評估一下孩子的智能、興趣、個性特點。母親所期望的是不是孩子所感興趣的,孩子的個性是否適宜於母親的期望。作母親的要切記,要以孩子自身作為參照,從他的特點出發,而不要以他人甚至自己作為期望的參照做出發點。
2、要讓孩子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要使期望成為現實,得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化為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如今的孩子,大都生來就享受著眾多成人給予的關愛。在這樣的生存空間裏,孩子不知不覺地養成了一種被動的習性,習慣於等待外來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於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則顯得相當缺乏,從而導致主動性與創造性水平低下。有時處理不好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這樣的期望,能對孩子產生作用嗎?
我們的很多母親自己在學生時代沒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於是就將本人未成就大業的惋惜、對周圍有才學人士的羨慕以及對自己晚年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兒女的成才上,過早地給孩子設計了“美好前途”,導致孩子生活在重壓之下。母親對孩子的要求必須符合孩子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過高的期望會扼殺孩子的天性,最終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壓抑和怨恨,稍有挫折,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信心。所以,我們呼籲:家長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成長環境,不要讓過高的期望值壓垮孩子稚嫩的肩膀。
3、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和決定自己未來的權利。我們已經進入了獨生子女時代,每一個母親都想把自己唯一的孩子培養成為最好的孩子。母親應該盡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但沒有權力包辦孩子的一生,更不能把自己一生未竟的理想和抱負強加在孩子身上。
有的母親不顧孩子的天性和意願,以過來人自居,越俎代庖地為孩子一生畫下明確的路線,讓孩子按照自己製定的目標和路線去努力。而有些母親讓孩子完全脫離集體這個大環境,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按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給孩子的心理造成難以消除的陰影、性格扭曲,孩子成了滿足自己心理願望的工具。這樣的做法看起來似乎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實則極為自私和殘酷。孩子不是私有財產,母親應該給孩子留出屬於他自己的空間,讓他們順應自己的天性發揮。
我們幼年時,最常聽到的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希望我們的孩子比自己強不為過,而不切合實際的要求孩子要比自己強,就顯得不妥了。如果真的是所有的家長都要求孩子超過自己,那麼各國的元首及比爾·蓋茨和李嘉誠的子女還有活路嗎?
衡量家庭教育成功的尺度應該是什麼?如果說培養一個上北大上哈佛的孩子,是母親的成功,那麼,培養一個沒有考上大學但卻心地善良、做事認真、生活快樂,而自食其力的孩子呢?培養一個善於思考、勇於開拓、堅忍不拔的孩子,是不是成功呢?
所以,無論是擇校還是報培訓班,母親們切忌盲目跟風,因為世上沒有和你的孩子完全一樣的孩子。
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遵循孩子成長規律
規律是事物內部的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遵循一定規律的,自然有發展規律,社會有發展規律,人的成長一樣有發展規律。人的成長發展規律很多,有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有智力開發規律,有生長發育規律等等。人要生存和很好的發展,必需適應和遵循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而孩子要成長,更是要遵循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是摧殘人性的教育,是剝奪孩子快樂的劊子手。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的家庭教育,存在著明顯的違背孩子發展規律的問題。許多母親在“成龍成鳳”的思想主導下,為了所謂的將來,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違背了孩子的發展規律,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使小小的孩童生活在重壓下。
先從最簡單最容易看得見的方麵說起。
1、忽視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
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身體發育的高峰期,不僅需要加強鍛煉,而且需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所以,對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教育,必需考慮到孩子們的身體發展規律,滿足孩子身體發展的需要。可是,如今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孩子們的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很多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每天為寫作業熬夜,淩晨趕時間去學校晨讀,放學後或休息日還要去參加母親們為他們報的,各種名目繁多的特長班。
據調查,中國近半數學生認為作業太多導致睡眠不足。從人的生理角度來說,小學生睡眠應達到10個小時,中學生則應該達到9個小時。但調查發現,我國有近8成中小學生“睡不夠”。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對我國城市少年兒童生活習慣進行的調查表明,小學生平均每天睡眠8.2小時,其中不足10小時的占82%,17%的小學生不足8小時。中學生平均每天睡眠也隻能達到7.3小時,不足9小時的占96%。對於造成睡眠不足的原因,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與學習有關,選擇“作業太多”的最多,占52%;“學校要求到校時間早”占31%;“校外學習”占17%。
母親在關心孩子的飲食和睡眠的同時,還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學會做孩子的心理醫生。也就是說,母親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主動並經常地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父母如果能夠經常與子女進行溝通,就會獲得孩子的充分信任,使父母的教育要求被孩子自覺地接受,從而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忽視孩子在特定年齡段對知識的接受能力。
當家庭教育的目的越來越萎縮為“為了孩子將來考大學”時,母親們眼裏看到的就隻有孩子掌握了多少可以換來高分數的知識了。至於孩子如何接受這些知識,接受這些知識的能力如何,似乎已經無暇顧及。加之,母親們看到了當今時代的競爭日益激烈,渴望孩子有個好成績乃至有個好未來的心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急切。經母親推波助瀾,學校越發重視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孩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這種現象從幼兒園開始就初露端倪。
大多數母親認為,孩子上幼兒園就是為上學打基礎,如果在幼兒園能多學一點文化知識,那麼上學後,就有了基礎,在競爭中就有了優勢。所以,現在好多母親送孩子上幼兒園,首先考察幼兒園每天能教會孩子認多少字,能背多少唐詩……而為了迎合家長的這種心理,為了保證生源,很多幼兒園漸漸放棄了幼兒教育的原則,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每天教孩子們寫字、學拚音、做算術,每天也給孩子布置作業,從而使得幼兒教育“小學化”。
而到了小學,因為孩子們掌握的知識早已超出了小學課本涵括的內容,老師於是繼續加深知識,向孩子灌輸不適合該年齡段掌握的知識。很多小學校給孩子講的奧數題目,就連初中生都做不出來。即便這樣,一些母親還不滿意,仍舊想盡辦法給孩子加壓,增加知識的難度。迫使孩子成長,這種教育方式越來越走向極端。
3、忽視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個體差異。
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與眾不同。從智力方麵講,分為高智商、低智商和中等水平三種;而從能力的結構上看,孩子之間的差異更明顯,有的人在知覺方麵屬於綜合型,即富有概括性和整體性,容易隻見“森林”而不見“樹木”;有的人則屬於分析型,善於對某一具體事物進行分析,但缺乏概括能力。
而在記憶方麵,有的孩子善於形象記憶,有的則善於抽象記憶。孩子們的思維方式也有不同類型,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在麵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都用一種方法或一個策略來加以解決。而讓我們最容易感覺到的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不同,是表現在性格方麵,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則內向靦腆;有的善於表達,有的則木訥寡言;有的孩子喜歡唱歌跳舞等熱鬧的活動,而有的孩子則陶醉於繪畫等自娛自樂的事情之中……
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對孩子實施教育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步調一致。可是傳統的教育方法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孩子的個性差異。母親們看到別人家孩子學什麼,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學什麼。在學校裏所有的孩子拿著同樣的課本,以同樣的方式學著同樣的內容,就連上課時每個人的表情都是一樣的,坐姿也是一樣的……在家裏母親們按標準答案讓孩子做著同一類習題……
這樣做的結果怎樣?孩子們逐漸由“千人千麵”變成了“千人一麵”。這樣的教育造成了原本富有生命活力的孩子變成了一個模式,扼殺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
4、忽視孩子們各種能力的培養。
一個人在成長階段,除了掌握知識以外,還有發展各種能力。尤其在中小學階段,一個人的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創新意識、求異意識等都處於活躍、豐富但又是萌芽的狀態,隻要得到科學的激發和培養,就會快速發展。
可是,我們的家庭教育沒有把培養孩子們的這些能力列在教育內容之列。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哪一個母親有“閑心”有精力去做這些事情。
為了考高分,為了不至於自由發揮地過了度,母親不得不要求孩子在做題時同標準答案一模一樣,甚至是做語文題時也一樣……總之,要中規中矩,一切看“標準答案”。要做到這些很容易,一個辦法:死記硬背、反複練習。這樣一來,想象力有用嗎?創造力有用嗎?創新能力、求異思維有用嗎?沒用啊,相反有了這些能力,鬧不好反而考不了高分啊,所以母親們怎麼會重視它們呢?
結果,接受中國教育出來的孩子,99.9%有這樣的思維共性:凡事隻有一個正確答案;老師和父母教的知識都是對的;有些條條框框是不能打破的,沿著條條框框走就不容易出錯……試想,有這樣的思維,他們還能有創新意識、有創造力嗎?
就這樣,孩子們每天隻是為分數而學習,犧牲了健康的身心,犧牲了個性發展,犧牲了能力提高和素質的全麵提升,自然也就犧牲了幸福和快樂!
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到生活、學習的快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真正做到以孩子發展為本,不違背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教育製度的改變,那太久遠,隻能寄希望於離學生最近的人——他們的母親們。隻要我們的母親在具體生活中,注重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孩子們就可以減少被摧殘的機會,增加獲得快樂的幾率。
請母親們要時刻讓自己記住以下幾點:
1、孩子的健康最重要。
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明白,可是年輕的母親們還是貪心地追求更多。在孩子尚在母腹中的時候,我們最大的祈願就是孩子是健康的。可是當孩子出生後,確定孩子是健康的,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孩子漂亮,希望孩子聰明,希望孩子有出息……
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於身心發育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關注他們的學習的同時,我們更需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孩子們隻有身心健康了,才能保證有一個好的學習狀態,才能保證有好的學習成績。所以,母親們不要本末倒置,放棄孩子的身心健康,單純去追求高分數。
而要孩子身體健康,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保證孩子鍛煉的時間,不要讓學習侵占體育鍛煉的時間。在很多年以前,人們就說7-1﹥7,道理很簡單,一個人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身體會累;長時間學習,頭腦也會疲勞。我們要遵從這一生理活動規律,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鍛煉。
另外,東子懇請我們的母親們,要像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那樣,去關心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係到目前的學習成績如何,更關係到他們成人後的生活和工作,乃至關係到其一生的幸福。
千萬不要認為,把精力放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麵是一種浪費。很難設想,一個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或者抑鬱壓抑、孤傲清高或者抗挫折能力低、應變能力差的孩子,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能保持一個好的學習狀態。也就是說,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學習成績的關係十分密切,你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實際上也是在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2、遵循孩子心理發展規律,不可拔苗助長。
人的心理發展是逐步的,分階段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各自的發展水平和特點。要想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就必須依照他們的心理發展水平來確定方式方法。任何超越孩子發展規律,不顧孩子心理發展水平的做法都難以調動他們的主動性,都不是以孩子為主體,其做法終歸要失敗。
學齡期的孩子有怎樣的心理特點、學習特點呢?
第一,這階段的孩子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占主導地位的思維形式還是具體形象思維,即離開了動作,離開了具體、直觀的實物,他們還很難思維,盡管他們的口語中不乏豐富的詞語,甚至可以流利地背誦課文、數字,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並不發達。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過多向孩子灌輸抽象的概念、法則、定理等,就會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困難。
第二,心理活動的不隨意性還很強。這種不隨意性主要表現在不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看什麼、聽什麼、想什麼或者做什麼,常常以外界事物的特點為轉移,比如正在學習,別的同學一進來,就學不下去了,就會和他們一起玩。而且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缺乏耐性。如果我們漠視孩子這種心理特點,要求孩子長時間投入學習,勢必引起孩子的心理疲勞,從而削弱孩子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
了解了孩子在每一個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他們的接受能力、學習能力、智力水平,我們就要尊重客觀現實,不隨意拔高要求,增加孩子負擔。孩子在會爬的時候,我們不能要求他馬上會跑。拔苗助長,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3、承認差異的存在,尊重孩子個性。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特點,即存在著差異和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無視差異,甚至想盡辦法消除這種差異,是對孩子個性的不尊重。不尊重孩子的個性,不僅教育會出問題,而且孩子本身也沒有了個性,那我們麵對的社會將會是一潭死水,不會有任何發展。
人正因為存在個性,才比其他任何生物都積極主動,人類社會才比其他任何生物種群都更具有活力。所以,教育要發展人,就必須承認人的差異,尊重人的個性。或者說,差異不僅不是問題,而且是教育的財富;我們不僅不該消除差異,而且應該大力發展孩子的個性。因為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要在競爭中取勝,要取得他人難以取得的成就,靠的就是與眾不同。
所以,母親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應該承認差異、尊重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其實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因材施教。
4、重視孩子的能力培養,強調全麵發展。
社會的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誌、心理素質和做人的比拚,還有綜合能力的較量。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是看他上了哪所重點中學,不是看他考了怎樣的高分,而是要看孩子是否全麵成長。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孩子擁有生存的能力,讓孩子全麵成長,從而可以在漫長的一生裏快樂、從容的度過每一天。而要具備生存能力,就需要具備創造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等與考試沒有直接關係的能力。隻有全麵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全麵發展各種能力,才能提高他們的生存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母親們隻有重視了這一點,才能把眼睛從分數身上移開,還教育以原本的目的。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為它的不可抗拒性。這就是說人們不能創造規律、改變規律、消滅規律,而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規律是客觀的,但並不意味著人在規律麵前無能為力,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規律、利用規律,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創造條件使規律為人類造福。
綜上所述,母親們隻有遵循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個性發展的多樣性,因材施教,我們的家庭教育才會變得輕鬆而快樂。而且也隻有遵循人的認知過程和規律,循序漸進,我們的孩子才能從走穩到快跑,學習才會變得輕鬆而快樂。
要多了解孩子各種情況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大多數的母親都會幹脆的說:當然了,我生我養的,還能不了解。隨後就是孩子多大、多高、愛吃什麼、喜歡什麼顏色、學習怎麼樣……
這就算了解了嗎?顯然不夠。這些大都是有形的外在的,而真正需要母親們了解的是孩子的內心,孩子的綜合情況。
不了解孩子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作為母親,要開展和實施因材施教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
要指出的是,孩子後天的教養、環境的影響對人智能的開發同等重要。
每個孩子生來各異。有些孩子可能對音樂敏感,而有些孩子語言能力比較強,每個孩子在不同的領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大文豪錢鍾書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如果我們試圖把錢鍾書培養成一個物理學家,或者把愛因斯坦培養成文學家,我們會發現這些努力最終是要失敗的。因此,所謂的因材施教,也就是順應個體的優勢領域進行發展。
很自然,進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包括他的優勢領域與劣勢領域。把孩子在各個領域上的能力綜合起來,就得到了孩子的“能力光譜圖”。孩子的“能力光譜圖”往往和我們的直覺判斷會有比較大的差異。而且某些關鍵能力,例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平時我們難以察覺。例如,某個孩子特別能說,但我們仔細分析他的話,發現語言缺乏組織和中心思想,這可能就是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方麵存在一定的問題。
每個人的個性氣質都有差異,即使是同胞兄弟,差異也很大。譬如有一對兄弟,哥哥整天笑咪咪,做任何事都非常專心,而弟弟愛發脾氣,不論做什麼事,隻要稍有風吹草動,立刻分心。個性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做母親的要依據孩子的個性氣質,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協助孩子健康的成長。以下是針對不同個性氣質的孩子,建議的教養方法:
1. 活動量大的孩子。
對於活動量大,整天跑來跑去,靜不下來的孩子,家長先要包容孩子,孩子並不是故意搗蛋,並不是不肯靜下來,而是天生氣質。要避免給他喝太多可樂或吃糖果;同時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場所),讓他跑跑跳跳,消耗旺盛的精力。家長對孩子的活動要適當的接納和約束,不要過份嘮叨與放任。要多引導孩子做靜態活動,如畫圖、拚圖、堆積木等。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興奮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
2. 活動量較低的孩子。
不愛活動的孩子,不是玩計算機就是看卡通,應鼓勵他們多運動,一起做親子體能活動,促進肌肉健全發展。不要因孩子動作慢,而責備他們老是慢吞吞。家長不要凡事代勞,他們隻是動作慢而已。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把一件事情做完後要多給與誇獎。
3.適應度高的孩子。
往往對於任何人、事、物,不論好壞,照單全收,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朋友或傳播媒體,避免受到不良的影響。
4. 適應度低的孩子。
在學習上會比較辛苦,父母要真切了解,這類孩子的適應期比較長,不要和別的孩子相比。環境如有變動時(搬家、轉學、換保姆),要提早安排機會,讓他們熟悉未來的生活,且在適應過程中父母應適時鼓勵,並幫助孩子解決麵臨的困擾。在功課方麵,大人要輔導他預習,複習,以免功課落後,討厭上學。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家中或學校的規範,父母、老師的期望在哪?要避免對孩子做無謂的要求。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幫助孩子快點適應,並且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
5. 敏感度高的孩子。
常常一點細微的改變就會引起他的反應,家長要能了解他真正的需要,睡前不要讓他玩得太激烈或看容易興奮,恐布的影片,以免影響他的睡眠。家長要能偵測及調整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讓孩子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