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學教子要學會 因材施教出成效(3 / 3)

6. 敏感度低的孩子。

常常對內外刺激都不敏感,可在幼兒時,給他一些刺激改變的訓練,譬如錄下周圍環境的聲音,車聲,開門聲等。由小聲到大聲,讓他猜是什麼聲音,以訓練他的敏感度。當孩子表現不舒服時,家長要有所警覺。孩子較不敏感,家長可以提醒他要他對其他事情多關注。

7. 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有利於學習,但太投注於某種活動上,對外界的環境變化無動於衷,有時會讓大人誤會,以為他故意不響應,以為他懶惰,不願意主動幫忙,家長要對這樣的孩子給予更多的理解。

8.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對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做功課,盡可能移開能使他分心的東西。如玩具、故事書等,更不要有電視機或說話聲。家長要耐心地和孩子做一對一的遊戲或陪他看書,訓練他專注的能力。注意學習時間不宜太長,依他能專注的量,將學習分成幾個小段落,當他在段落時間內,專心地完成一件事,記得要給他鼓勵。

除了了解孩子的個性差異,還要了解孩子後天的智慧。

什麼是後天的智慧呢?我這裏給大家講個故事:

卡兒·畢貼是一位德國的牧師,他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一次,他對一位朋友說:“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用我自己獨創的教育方法把他教育成人。”

不幸的是,他的第一個孩子隻活了四個月便夭折了。第二個孩子出生後不久就被發現反應遲鈍,可能是個白癡和低能兒!但憑著自信和對孩子的摯愛,卡兒·畢貼並沒有放棄對小卡兒的培養。他精心製定了一套教育計劃,反複不斷地訓練小卡爾。

他雇傭了4個不同國家的保姆,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語言對孩子說話。鄰居和妻子都認為他是白費力氣,但他卻一絲不苟地執行著自己的計劃。經過一番精心的教育,奇跡出現了。小卡爾5歲時就已經學會了3萬個德文單詞,9歲時考入萊比錫大學,並熟練地掌握了德、法、意、英、希臘、拉丁語六種語言,14歲就成為哲學博士,16歲又成為法學博士,最後成為柏林大學的教授。

於是,卡兒·畢貼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的智慧形成於後天而非先天。在總結了小卡兒14歲以前的教育狀況和經驗之後,1818年,卡爾·畢貼出版了他的著作《卡爾·畢貼的零歲教育》。後來,這種方法被有效地應用於幼兒早期教育和幼兒語言教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的很多智慧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開發的。

很多母親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個好幾個培訓班,可大多是盲報亂報。雖然我不讚成給孩子報什麼培訓班,但是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後天的智慧,適當的報個班也未嚐不可。但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後天智慧,比如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韻律智能、人際智能等。然後,才能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參加一些輔助課程。

培養孩子的語言智能,家長可以和孩子玩玩字詞遊戲,做做各種填詞遊戲和感興趣的字謎;可以用錄音機錄下一段話,然後讓孩子聽這段錄音,以修正他的音色、音調和語法;常與孩子談論事情或心事,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或意見表達出來。

培養數學邏輯智能有不少有趣的方法:玩利用謀略和邏輯的遊戲,如象棋、跳棋、多米諾骨牌等;誘導孩子對事件、故事提出想法和批判;觀看電視中有關科學和數學的教學節目,對科學問題展開思考及問答;家長可以經常跟孩子玩帶有數字的遊戲,並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來教孩子數學。

在這兩方麵,我是深有體驗的。

首先是根據依依的語言智能,培養的她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多人知道依依能寫,可卻不知道她的數學更好。依依最初學習數學,我就是用撲克教的,通過玩“追二十點”和“湊二十四”學會了加減乘除,我把撲克牌賦予“數學教具”的功能。孩子就這樣從認識數字到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輕鬆快樂中就完成了數學的啟蒙教育。

象棋、跳棋、軍棋、五子棋及多米諾骨牌和撲克牌等都是因材施教的道具。

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孩子並在此基礎上對其因材施教,是每個家庭、每位母親所熱切關注的問題。但母親們首先要知道的是:成功的孩子源於因材施教,成功的因材施教,源於家長對孩子的了解。

要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

現在很多母親不顧及孩子的興趣,一味地追求“名牌”,不惜重金給孩子設計了一條“成功之路”。即:名牌幼兒園→名牌小學→名牌中學→名牌大學→做大官(當名人掙大錢)。絞盡腦汁想“克隆”名人,光宗玄祖,光耀門庭,稍有不順便狠鐵不成鋼,怨天尤人。

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的特長班到大學的高考誌願,無一不是不顧及孩子興趣愛好的一手包攬。所以說很多孩子的興趣班(也稱“特長班”、“課後班”、“補習班”),其實根本不孩子的興趣,而是媽媽們的興趣。

我在長春居住時,鄰居家有一個和依依一樣大的女孩,那個孩子對舞蹈毫無興趣,因為她媽媽看到依依在學舞蹈,就非拖著孩子去報名。結果每天依依是興高采烈的去練習舞蹈,而那個孩子垂頭喪氣甚至是哭鬧著練習舞蹈,練習的結果可想而知。原因就是那個母親不顧及孩子的興趣,違背了孩子的意誌。

類似這樣的例子,我們身邊隨處可見。

高考時填報誌願也是如此。許多家長為孩子填報誌願有一種功利思想,往往不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我戰友的兒子就是。孩子喜歡當兵、當警察,所以他想報考軍校或警校,可是他那當醫生的媽媽卻認為當兵、當警察沒啥前途,而且還辛苦危險,還是將來學一門熱門的技術。於是硬是給孩子報了理工大學學習計算機,孩子感到乏味無聊,無心學習,不到兩年掛了好幾科,將來畢業證能不能拿到還是未知數。於是,我戰友的家屬(孩子母親)找我谘詢,叫苦不迭。

而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長忽視或根本不顧及孩子興趣的情況十分普遍。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一會兒讓孩子學音樂,一會兒又讓孩子學美術。有些孩子喜歡繪畫,家長偏讓其學彈琴,而且施以強製命令,久而久之,孩子的繪畫興趣被扼殺了。彈琴呢,因為是被迫的,孩子隻是被動應付,即使暫時略有成績,將來也難以成才。因為成才的根本前提是興趣,是對某一件事情的持久不斷的興趣和熱情,失去這一點,成才就無從談起。

讓孩子學彈琴,學繪畫,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也隻能成為一種業餘愛好,作為調節學習生活的一種方式,並不一定要成什麼家。關鍵的問題是讓孩子的興趣朝有利成才的方向發展,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即使孩子的興趣與家長的願望不一致,也應加強引導。因為孩子很容易“見異思遷”,興趣變化很快,家長隻有積極引導,才能使孩子的興趣穩定、持久,成為成才的動力。

雖然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的將來。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麵,必須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如果不顧及孩子本人的興趣,強製他們去學,就違背了教育的初衷。結果也往往事與願違,甚至適得其反。

就說填報高考誌願吧,一定要以孩子為主,家長可與孩子溝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注重個人興趣,從自身實際出發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科,既不應紮堆兒熱門專業,也不要一味地看重就業率。因為所謂的“冷”和“熱”均是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任何相對冷門的專業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熱門專業;去年就業率高的專業不一定4年後仍然高。這樣才能避免孩子進大學後,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專業學習。

多年的心理谘詢工作,我聽到太多的母親對我說,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是對玩有興趣,怎麼玩也玩不夠,真拿他沒辦法!要是能讓孩子對待學習就像對待看電視、玩電子遊戲那樣投入就好了!一提起孩子的學習,母親們問的最多的問題莫過於:“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怎麼辦?”

孩子為什麼對遊戲對電視很癡迷?那是因為遊戲和電視節目有趣,讓他們感到快樂。快樂的事情,不用說孩子願意去做,難道成年人不願意嗎?所以,當我們抱怨孩子隻對遊戲和電視節目感興趣,卻對學習不感興趣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為何不能將學習變得如遊戲一樣有趣,讓孩子快樂地投入學習,就像玩遊戲一樣輕鬆?

可是看一看我們的母親所做的,不是讓孩子的學習變得輕鬆有趣,相反,恰恰是在加重孩子的負擔,加速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

1、母親們眼睛隻盯著孩子的分數。

每天對孩子強調的是要考高分,要拿第一名。倘若孩子沒有考高分,就對孩子大聲訓斥,什麼“怎麼這麼笨?”“為什麼考這麼少?”“下次再考不好,小心我揍你!”甚至幹脆動粗,責打孩子一頓。試想,每天聽到這樣的訓責,麵對這樣的重壓,孩子還能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嗎?他要是對學習有興趣,才算怪了。

2、母親們過於強調學習的功利性。

每天反複對孩子念叨的,就是:“好好學,將來考一所名牌大學!”“多學知識,將來才能出人頭地!”……孩子稍貪玩了,就訓誡孩子:“如此學習態度,將來能有什麼出息?!”孩子於是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學習是為了出人頭地,是為了有出息。如此,學習在孩子眼裏成了負有如此沉重使命的事情,何來輕鬆和快樂?

3、母親們拔苗助長、急功近利。

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為了讓孩子成為學習上的佼佼者,做母親的恨不得把孩子變成裝知識的大袋子,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將他們認為有用的東西一股腦往孩子腦子裏塞。孩子在學校學了一天,已經夠累了,可回到家裏,還要在父母的督促下,做那些父母從書店淘來的“習題集”、“習題寶典”等等。周末還要像趕場一樣去參加一個又一個五花八門的學習班。還有的母親無視孩子的意願和實際情況,依照自己的愛好和對孩子的期望,為孩子報一些特長班,然後逼著孩子日複一日的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如此的學習,豈會有快樂而言?

4、母親們缺乏耐心,對孩子沒有信心。

孩子若是成績好了,做母親的自然高興。可是若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甚理想,就抱怨、批評孩子。而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做母親的沒有耐心幫助孩子,隻是指責孩子在學校不專心學習了,或是罵孩子太笨了。如此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哪來的學習興趣呢?

我見過這樣一位母親,在公園的一角,孩子拿著一根樹棍在地上畫小鳥,大人站在旁邊看。剛開始還饒有興致,說:“這孩子看來真有這方麵的天賦,趕明給他抱個繪畫班,讓他在這一方麵好好發展發展。”可是,當孩子畫完後,這位母親的眉頭皺成了個大疙瘩:“這畫得什麼呀?簡直一個四不象!太笨了!”一句話摧毀了孩子對學畫的興趣。

如此種種,在殘酷地摧殘著孩子的學習興趣。您是否也檢省一下自己,以上所說或者我還沒有說到的一些不科學的舉動,您也在不經意間做過?

家庭教育是一個係統工程,涉及到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父母對事物的認識態度,孩子先天生理現象,智商等諸多方麵的綜合性問題。不可能有一種固定模式,也不可能人為的設計一種模式,更不能將一種模式去施教與每一個孩子。所以,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切忌機械的模仿照搬,但有一點是屬於共同性的範疇,那就是“興趣”。

因材施教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要善於發現孩子微小的進步,有意識的給予誇大性的讚許來滿足這一人類的共性——虛榮。激勵和調動孩子的潛能。所以說興趣是立誌的前提,興趣是動力的源泉。

試想,鑿壁偷光的故事是靠父母苦口婆心的嘮叨而發生的嗎?歌德巴赫猜想用去幾麻袋演草紙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嗎?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白水中撈月的故事,無一不是興趣癡迷的緣故。古今中外,數不盡的精彩故事都源於興趣,可見興趣有無窮的動力,是內因作用的源泉。

題海戰術,疲勞戰術,限製孩子活動控製孩子打遊戲,看電視等都不如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其變被動為主動。可以搞個測驗,如果被動的把一個字寫二十遍,不如他在讀書時碰到一個生字,自己親自查一下字典,不用寫就能記下來,並且能記住這個字同時具備的幾個讀音或幾種釋意。

興趣是兒童行為最直接的內驅力,它是智力活動的最佳情緒背影。廣泛而有益的興趣是兒童智力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它可以使兒童開闊眼界、獲得多方麵的知識與信息,為他們思維與想像活動提供基礎條件。實踐證明,成功的、強有力的支柱之一就是對該事物的濃厚興趣。沒有興趣,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興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一個“興趣”,否則做什麼都會覺得很沒意思,都會感到痛苦。如此,還能有什麼效率可言,有什麼成功的希望呢?

對於孩子來說,在求學階段,對學習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精力,是孩子獲得知識的保證。因為如此,他才會把學習看做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負擔,他才會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他的學習效率也才會得到提高,收獲也才會多多。

有的家長也能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可是出於擔心這樣的興趣愛好影響學習、或出於其他方麵的顧慮等等,竭力阻止和破壞孩子的興趣和愛好。這往往是得不償失的舉動。對於孩子的積極興趣,做父母的應該給予尊重和支持,不要輕易傷害孩子內心的激情。

帶著濃烈的興趣去探究世界,孩子才會有一個富庶的人生!請母親們站在孩子的角度,高瞻遠矚,尊重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讓興趣成為孩子成長的拐杖,引領他走向更高更強更遠的未來!

要多帶孩子走出去

在鋼筋水泥構築的都市裏,生活在鴿子籠一樣的居室裏,人們室外活動的欲望越來越弱,孩子們的室外活動自然也越來越被忽視甚至受到限製。過去,傍晚時分,一群孩子在空曠的操場上跳皮筋、扔沙包、捉迷藏,追逐打鬧的情景,現在越來越難以見到了。

除了因為現在都市建築越來越星羅棋布,孩子們玩耍的空間被蠶食這一客觀因素外,孩子們被剝奪了室外活動權利的原因主要來自父母的思想。

一來,現在一家隻有一個孩子,父母“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恨不得一天24小時守護在孩子左右。要孩子到外麵玩耍,萬一摔著或者遇到更大更可怕的意外怎麼辦?再說,出去玩多累啊,外頭有風有沙塵多髒啊……總之,讓孩子呆在家裏最安全,最讓父母放心。

二來,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多大呀,放學回家有寫不完的作業,哪有時間出去玩?

第三,出去玩找誰啊?家家的孩子都關在屋子裏,自己家一個孩子在外麵,也沒意思,趁早就別出門了。曾有朋友對我訴苦,孩子想下樓去玩,苦於沒有夥伴。她就給孩子支招:給同學打電話啊,邀請他們出來一起玩。結果孩子打了十多個電話,竟然一個孩子也沒叫出來。不是父母不同意,就是因為作業沒寫完。結果孩子失望地取消了下樓玩的計劃,不住地歎息:“真沒勁!”

基於這幾點,孩子們即便有一點享受玩耍的時間,也隻是獨自在家裏玩玩具、看電視、玩遊戲機……

在家裏如此,到了學校孩子們更是沒有了室外活動的自由。以前學校還經常組織春遊等活動,現在的學校大多都不搞了。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一來組織一次活動要花費很多時間,學校舍不得;二來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讓孩子老實呆在教室裏最省心。

結果,孩子們終日從家到學校,過著“籠子式”的生活。有人把現代的孩子稱為“溫室少年”,而且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發現患上了自閉症,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發出“生活真無聊”的感歎……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戶外活動不可缺少。所以,不僅要讓孩子快樂地玩,而且要從家裏玩到外麵更廣闊的世界去。

因為第一,室外活動可以增加孩子沐浴陽光、呼吸新鮮空氣的時間,有助於增強孩子的體格。經常在室外活動的孩子,往往身體結實,抵抗力很強,不容易感冒,也很少患其他疾病。而那些終日被關在家裏,夏天怕中暑冬天怕凍著的孩子,越是被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身體反而越嬌弱,仿佛溫室裏的花,經不起一點風雨。

第二,走出家門,孩子有更廣闊的空間放飛心靈,收獲快樂,身心都會得到充分的放鬆,有助於張揚孩子的個性,滿足孩子自由、好動和探究的天性,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

第三,到外麵的世界玩耍,可以有更多了解自然,了解社會的機會,對增長孩子的見識、開拓孩子的眼界大有裨益。

第四,室外活動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使孩子在和他人一起遊戲的過程中,不僅收獲友情,而且學會如何和他人相處,如何互諒互讓,如何遵守人際交往的一些規則等等。

第五,到外麵的世界裏玩耍,可以提高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孩子在逆境中求發展的毅力,以及增強不斷探求新知的學習欲望……

總之,當我們的家長一味地致力於孩子的智能發展的時候,我想說:別忘了帶孩子到外麵的世界裏盡情玩耍。

我對依依室外活動的安排主要分三種方式:每日的戶外運動、每周的近郊遊玩、每年的遠足旅遊。

從可以把依依帶到外麵玩那一天起,我就堅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帶依依出去玩。等到她可以獨自下樓玩耍了,戶外活動就成了她作息時間表上永遠不變的一項內容。上學後,為了保證依依玩耍的時間,我特意找到學校,為依依爭取到了“作業縮水”的特權。於是,每天放學後,她用最快的速度做完該做的作業,就下樓盡情玩耍。溜旱冰、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皮筋……無論冬夏,常常玩得滿頭大汗,興致勃勃地回家。

而每到周末,隻要天氣不錯,我就帶上依依去近郊遊玩。或者步行,或者騎上自行車,在鮮花盛開的季節,和她一塊上山采野花,編織美麗的花環。和她一起高吟著“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到廣場迎著春風放風箏;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帶她去海邊,聽海鷗高歌,套上救生圈到海裏暢遊,或者赤著腳丫在沙灘上徜徉,撿拾貝殼、抓小螃蟹……我還帶她到河裏摸魚蝦,盡情在溪水裏嬉戲;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和她一起到豐收的果園裏欣賞枝頭累累碩果,和當地農民一起收割莊稼,感受豐收的喜悅;而雪花飛舞時,我帶她去開闊地帶堆雪人,在雪地上打滾、奔跑……一年四季都有玩不完的遊戲,都有無盡的快樂。

除了上山下海,我還帶依依去公園、動物園……在生活過的城市,幾乎所有的公園、動植物園都留下了依依的笑聲。

大自然是那樣的神奇和美麗,它蘊含了無窮無盡的知識,可以說世界上再沒有比大自然更好的老師了。我們不該讓孩子遠離它。周末,帶上孩子去盡情地親近自然、擁抱自然。在孩子投身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的過程中,孩子的觀察力會越來越敏銳,想像力會越來越豐富,對大自然的認識、對各種生物的了解也會越來越細致,而且對美的欣賞能力也會越來越高的。

同時,會給孩子的人生留下許多美好的記憶,這可是一筆難以衡量的財富。依依在《玩過小學》那本書裏,用歡快的筆調描寫了“漁翁一日”、摘蘋果、坐在電動車上去郊遊等等的感受,字裏行間無不流淌著依依的快樂。這些記憶會陪伴孩子一生,哪怕人到暮年,每每想起,相信她都會微笑。

周末的時間,我就這樣帶依依做近距離的遊玩,而假期是旅遊的最佳時機,我是無論如何不會浪費掉的。我一直信奉“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為了讓依依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廣闊,有多奇妙,在別的孩子為上補習班奔忙的時候,我卻帶著她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遺容,去大連遊覽老虎灘,去西安看兵馬俑,去青島、杭州、哈爾濱、長春、濟南……或者去鄉下奶奶家、姥姥家,到農村的遼闊天地裏盡情玩耍。

十年來,我帶依依遊曆了吉林、黑龍江、遼寧、山東、江蘇、浙江、湖南、廣東、陝西、北京、天津等10餘省市的60多個城鎮、鄉村,在快樂的遊玩中,孩子學到了太多課本無法給予的知識。

這不,2008年暑假,我驅車3300多公裏,帶他遊覽了東北的14個城市,出遊剛剛歸來,她就忙著整理日記,撰寫出遊的見聞與感悟。因為“見多識廣”,孩子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談資豐富,在寫作文的時候內容充實,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看問題的思路也越來越開闊了。

很多母親眼睛隻盯著孩子的學習,連平日裏一點點時間都不舍得給孩子玩,更不用說拿出整個假期帶孩子周遊世界了。大部分孩子的假期是在補習班、特長班裏度過的,出去玩隻是夢想而已。我想,學生為什麼要有假期?自然是為了讓孩子們在經過一學期緊張的學習之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放鬆。可是如果讓孩子在假期裏沒完沒了地寫作業,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玩耍的時間全部占用了,那麼放假還有何意義?

還是把眼睛從課本上移開,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假期,同時給孩子一個學習更多知識的天地。除了課堂除了課本,孩子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太多太多,它們在大自然中,在外麵的世界裏……

要引導孩子多看課外書

人類曆史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書的種類和數量空前豐富。可是,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現代人的閱讀率正在下降。2007年國民閱讀率為48%,也就是說有半數以上國人不讀書。

“讀書”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已經成了過時的行為,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裏呢?可以想見,這不讀書的半數國人,在做了父母後,是否重視孩子的讀書行為。

且看看下麵幾個數據:

有人對60名孩子做過一項調查,每周課外閱讀3-5小時的中小學生占36%,每周課外閱讀3小時以下的中小學生占45%,基本沒有課外閱讀的中小學生占19%。

關於不讀書的原因,40%的學生表示沒有時間讀課外書,10%的學生表示無課外書可讀,30%的學生稱沒有讀書氛圍,20%的學生表示家長、老師不讚同讀課外書。

北京青少年讀書辦公室針對北京部分8歲至16歲孩子的讀書情況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3%的孩子有閱讀課外書的願望,77%的孩子喜歡閱讀小說類書籍,16%的孩子喜歡詩歌、散文類書籍。但現在孩子手中“課外書”76%都是考試類書籍……

在許多農村中小學,不知道四大名著是什麼的學生不在少數,即使知道名稱,把裏麵的人物互相混淆的也很多。很多學生讀書不多,對課本的知識又不感興趣。而且即便讀書,男孩子大多喜歡武俠小說,女孩子則喜歡言情小說。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文學名著和科學著作深邃難懂,讀不懂也不願讀。

一位初中語文教師曾要求學生寫出自己最熟悉的中國、外國作家各3名,結果“寫不出”、“不知道”的占13%。能寫出來的則高度集中在魯迅、李白、巴金、冰心這四位作家身上,另外還有9%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而寫外國作家更是笑話百出:達芬奇、愛迪生、愛因斯坦等頻頻出現在學生的答卷上,填“寫不出”的要占到52%;能寫正確的,也像中國作家的情況一樣,高度集中在高爾基、安徒生、莎士比亞這幾個耳熟能詳的文學巨匠身上。而學生們獲取這些作家名字的途徑基本上是語文課本。

在對“爸爸媽媽最近推薦或強迫我看的書是什麼”的問題進行調查時,30%的學生填了教輔和作文參考類圖書;有10%的家長向孩子推薦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大體局限於中國的四大名著和婦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而家長從不關心孩子閱讀,不向孩子推薦書籍的,竟為28%;50%的孩子隻有在假期和雙休日有看課外書的時間,42%的孩子的假期被父母安排的各類助學輔導班填滿,能夠自由閱讀和玩耍的僅占8%……

通過這些調查結果可以看到,當今孩子的讀書情況實在令人堪憂。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說:“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關閉閱讀這扇門?

是一隻無形的手在剝奪和遏止孩子課餘得到心靈撫育的機會,關閉了孩子通往課外書籍的大門。這隻手就是考試至上的應試教育。長期的應試教育,使社會普遍認為孩子讀課外書,與考試成績不會有太大關係,衡量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還主要憑一張試卷和一個分數來說明。

所以在這隻手的操控下,父母普遍認為分數、成績是第一位的。在父母看來,孩子隻有考上學才算成才,有多少家長對高考落榜的孩子說:“這些年的書白念了!”而考學靠的是分數,不是看你讀多少課外書。所以,做父母的不僅不支持孩子看書(有多少家長沒收或者幹脆撕毀孩子正在看的課外書),而且剝奪孩子看書的時間,一味逼孩子學習。

我曾與一位家長就這個問題進行交流,他說:“我兒子現在都快小學畢業了,從不看課外書,但是學習成績一直在班裏前幾名。可見,不看課外書就是好,不分散學習精力啊。說讀課外書對學習有幫助,我看純粹是瞎說,是讓孩子逃避學習的借口。我堅決不給孩子買課外書,也決不讓他看課外書。”

有一位家長曾經向我感歎,她的孩子語文成績不是太好,她知道要提高語文素養不僅僅隻靠學習語文課本上的那點知識,而是需要多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可是,每天看著孩子早7點出門,晚6點回家,寫作業要到晚上10點,偶爾作業少點,孩子還想玩一會,她實在不知道該讓孩子什麼時候看書。

就這樣,在分數和讀書之間,我們的家長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卻冷酷地將後者從孩子的生活中剔除出去了。“讀書”逐漸成為孩子們的一種奢望……

我們都是從童年走過來的,想一下,當我們也是孩子的時候,誰不曾幻想得到潘多拉的魔盒,放飛最後的希望?誰不曾幻想騎上巫婆的掃帚,獨自在湛藍的天空自由飛翔?誰不曾幻想采擷到神仙的七色花,實現美麗的七彩夢想?誰不曾幻想擁有神奇的飛毯、魔杖、百寶箱、神筆……可是,為什麼當我們做了父母,就要剝奪孩子這些夢想呢?沒有這些美麗的夢,孩子的童年該是何等的黯淡無光啊?

所以,不要對孩子關閉通往神奇、富饒世界的大門!

古人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人讀書功利化的一種體現,我對此不予讚同。我想說的是,讀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東子的成長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因為從小愛讀書,我一個隻讀了6年書的農村少年,走上了從文的道路。想一下,如果不讀書,現在我或許依舊在鄉下種地,或者在城裏打工。當然我不是說種地和打工的人生就不好,我隻是想說,書籍促進了我的自我發展,使我更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

多年來,家裏沒有添置什麼高檔家具和家電,但是讓我自豪地是,書房裏站立著5個書櫃,整整齊齊碼滿了書,看起來是那麼充滿豪氣,它們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為什麼讀書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因為第一,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孩子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知識,孩子如果隻是掌握課本上那點知識,那麼知識結構難免單一。閱讀有益的課外書有助於開拓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人處事等,而且可以增長見識,做到不出家門而知道天下事,不出國門而了解世界各地的曆史文化、風土人情。

第二,讀書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書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書籍,很容易在閱讀者的內心世界引起震蕩。比如讀魯迅的書,會被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打動;讀李白的詩,會被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打動;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會被主人公保爾鋼鐵般不向命運屈服的意誌所折服……這些向上的精神會對人格起到升華作用,促使一個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戰勝坎坷和磨難。

讀書給我們打拚的勇氣和希望,和戰勝困難的力量。讀書還能夠祛除內心的浮躁,讓一顆心沉浸在文字寧靜的世界裏,給心靈以慰藉和滋潤。還能祛除內心的空虛,讓一顆心在知識的海洋中漸漸豐盈、充實起來。所以,讀書人不會不耐和茫然,因為有書為伴;不會孤獨和寂寞,因為有書為伴。

第四,對於學生來說,讀課外書有助於提高寫作能力。

博覽群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天長日久,自然會產生寫的欲望。而且因為讀的書多,寫起來也會有“信手拈來”的感覺。你如果多讀幾個孩子的作文,就會發現,那些勤讀書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文大多引經據典,內容充實,而且思想有深度。杜甫詩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五,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孩子在學校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樣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看喜歡看的課外讀物能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認知、主動吸收知識和掌握知識,並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主體意識,使孩子從依賴型的學習向主體型的學習轉變。

總之,可以用培根的一句話來高度概括讀書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從這幾點可以看出,那些“讀課外書會影響課堂學習”、“會影響考試成績”的擔心純粹是多餘的。而為了提高孩子成績,不允許孩子看課外書,而是將孩子送到各種補習班學習的做法更是治標不治本的錯誤思想。因為補習班隻是補孩子一時的學習薄弱環節,如果孩子內心缺乏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這種補習則完全是徒勞的。而讀書給孩子補充的是內在的東西,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內動力有了,學習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可以說,一個平凡的孩子,會因為養成了閱讀的習慣,而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一個普通的民族,會由於重視閱讀,而成為一個強大的民族。而如果一個人從小沒有閱讀習慣,就像一個沒有翅膀的紙飛機,飛不高,也飛不遠。

讀書,不僅僅要成為一個人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更要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時代早已經成為曆史,“課本之外,別有洞天”,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讓孩子把閱讀當作生活方式,那麼就等於給了孩子打開知識寶庫大門的鑰匙,給了孩子翱翔廣闊天空的翅膀……

孩子的閱讀是需要培養和引導的,在這個培養和引導的過程中,母親實際上擔當的是一個“總舵手”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這個“總舵手”無異於一個國家發展的“總設計師”。

母親們應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來選擇。在“掌舵”的過程中,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不僅要給孩子購買足夠的書,更重要的是在給孩子讀之前,自己要對書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雖然我做不到給依依的書,自己每本必讀,但起碼對每一本我都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不要因為自己是“總舵手”,就可以“濫用職權”,強迫孩子讀什麼禁止孩子讀什麼等等。要尊重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尊重的基礎上對孩子進行“和風細雨”式的引導。

第三,在向孩子推薦書的時候,不能太過功利,總是圍繞著“考學”啊,“提高語文成績”啊,“提高寫作水平”等目的為孩子選書。這樣孩子難免會覺得讀書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會因為閱讀麵狹窄而收獲甚微。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考學,更不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而是為了提升自我,充盈自我,其本質該是快樂的,不該要孩子從小就接受“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是苦的”這樣的觀念。

第四,好書不在價高,更不在外表裝飾多麼豪華和美麗。為孩子選書一定要注重實際內容,要從實用價值出發進行挑選。

第五,現在圖書種類繁多,內容方麵難免有交叉和雷同的情況出現。所以在選擇的過程中,我們要多費一點心。並且教會孩子如何通過書的前言、後記以及目錄等來判斷書的內容,以確定是否和自己閱讀過的書有重複的情況,以此來培養孩子獨立挑選圖書的能力。

知識無盡,書海無涯,可是人的生命隻有一次。“讀該讀的書,值得讀的書”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時間的尊重。就讓我們帶領孩子在充滿睿智、熱情和深邃思想的文學天地裏徜徉,快樂地享受如春日陽光般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