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期望過高是誤區 能力培養更重要(2 / 3)

林女士是沈陽市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部門經理,雖然在事業上小有成功,但是因為工作忙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愛莫能助。林女士給14歲的兒子製定的目標是:讓現在在重點中學學習,成績在班級中上遊的兒子,中考時能考上遼寧省實驗中學(一所遼寧省最好的高中),將來能考上清華或北大。林女士說:“就算多花點錢,也要給馬上升入高中的小濤找個好家教補補課。最好采用簽約教學模式,給孩子製訂具體的教學輔導方案,這樣既利於家教老師更好地照顧到孩子的個性特點,又利於因材施教。至於輔導費,隻要效果好,花再多錢都值!”

方女士是重慶市渝中區的公務員,她給9歲的女兒請了兩個家教,一個是教英語,一個是教美術。方女士告訴東子:“英語是全球共用的語種,無論幹什麼到哪裏都用的上,學好英語可以走遍世界。孩子從小愛畫畫,讓她再接受一些專業學習,可以增加藝術熏陶,培養氣質。我費心費力請的家教,可孩子卻不愛學了,兩個家教老師都反映,孩子上課時無精打采……”

劉女士是長春市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11歲的兒子上小學4年級,學習成績中等偏上,這讓劉女士非常著急,於是她想到了請個家教。最初請了一個師大的研究生,孩子硬著頭皮,苦學了兩個月成績沒有多大提高。朋友建議還是請一個有經驗的小學老師,這個老師下了一番功夫,孩子成績總算上來了。可是離開這個家教後,孩子的學習成績又回落了……

東子提醒各位母親,無論是文化課補習還是專業課培養,都可能使學生形成過度依賴家教心理,而忽視課內認真學習,造成校內教育的缺失。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一種勞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隻有自己真正付出了努力,才能取得成果。短期、迅速、大幅度提高分數的方法往往是行不通的,而將學習成績寄希望於他人的幫助對孩子的成長更是不利的。高薪聘請的老師單獨授課,無形中還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

學習成績不好,需要找出問題真正的原因,譬如說是知識缺陷造成的,還是不良習慣造成的,隻有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果。關心孩子的學習,除了請家教,更重要的是母親要樹立愛學習的榜樣,多幫孩子分析學習成敗的原因,探索學習方法。對成績不錯的孩子,請家教就更不必要了。課上專心聽講,課下自己複習,不會的問老師,這樣不但解決了問題,也鞏固了知識,我認為這是比請家教更好的方法。

因此,東子不讚成請家教。

首先,對於有學習能力的孩子來說,在學校學了一天,腦子裏裝滿了新學的知識,需要晚上複習以便消化和吸收,此外還有不少的作業,而且也需作一些預習。時間本來就非常緊張。如果又請了家教,把白天的課簡單地重複一遍,費時費力,效果不見得比自己複習要好,而且肯定會耽誤預習功課的時間,長期下去不但學習沒能提高,有時還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形成惡性循環,從而白白浪費了時間、人力與財力。

其次,對於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孩子來說,如果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家長強迫請的家教,那麼效果自然不會好。學習本來就不好,每晚再浪費許多時間,無疑會給學生帶來厭學心理,學習隻會越來越差。所以說,家教最好是給那些自身想學習,但接受能力較差,或是掌握不了學習方法的學生來請。母親們不能不問青紅皂白,亂請家教,白白花了許多錢而不見什麼成效,有的甚至還會有反作用,這是不可取的。因此,對於那些不用請家教的母親來說,適當的買些參考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無疑會比請家教好出許多倍。

所以,我認為,對於多數學生來說,用不著請家教,也最好不要請家教。即使如果確有需要,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吃好“正餐”更重要。

孩子學習壓力夠大了,再請家教無疑會增加他們的負擔,違背“高質輕負”的原則。一位13歲女孩的母親說:“我曾為女兒請過家教,每周有三次放學後再接受家教輔導,這樣,作業量幾乎多了一倍,天天晚上10點後才能睡覺。可這麼辛苦地學習,效果卻並不理想,班主任還反映有幾次女兒下午上課時睡著了。

後來這位母親悟到一個道理:過長的學習時間和大量的作業,影響了女兒的休息,上課自然精力不濟,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這就像正餐吃不好、靠零食來補充營養,會影響孩子健康一樣。女兒一周30節課,一學期600節課,獲取知識最主要的途徑應該是聽課。孩子學習的提高通過認真聽課是可以達到的。所以,辭退了家教,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有效方法,孩子的學習效率開始提高了。

2、適合自己才是最好 。

小斌是一名家境寬裕的初三學生,他說:“從初一開始到現在,給我補課的家教老師加起來總共超過20人。我記得自己總是在不停地換老師,其中有一線老師,也有名牌學校的大學生。可是無論怎麼換,我總是有一種思想上的抵觸情緒,覺得補課占據了我所剩不多的娛樂休息時間。”尤其是母親花了高價的家教,在小斌看來壓力更大,反倒更學不進去。

對於小斌這樣完全不認同家教的孩子,家教自然教不出好的效果來。一些母親在為孩子創造出一個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的同時,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認為最貴的就是最好的。如果要請家教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仔細考慮請家教後是否真的利於孩子的學習並征得孩子的同意。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外在幫助都無法與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相比。多數家長請家教會是孩子哪門功課不好請哪門,這充其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治表不治裏,甚至耽誤“病情”。因為孩子成績下降原因很多(比如心理、情感甚至生理上原因),不分析就請家教,好比不對症下藥,怎能指望有效果!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最了解,因此家長應尊重他們的意願。

3、請家教忌盲目從眾 .

一些母親認為家教作為輔導教學,就像一頓加餐能給孩子補充知識營養,所以多多益善,這種認識導致他們盲目從眾。還有的母親聽同事說給孩子請了家教,也盲目急著給自己的孩子去請家教,其實請不請家教需要對自己孩子各科的學習表現進行具體分析。

給孩子找家教千萬不要盲目,不能病急亂投醫,迷信所謂一定要請名校名師。找最適合自己孩子的老師。孩子和老師溝通很好,教師能以最適合孩子的方法教學。如果你的孩子是需要提優拔尖性質的,名校名師是很適合的。因為這些名師習慣了教好學生,在學校也是挑好班教(他們大都有了挑選的資本,也不願意教差班,怕壞了名聲)。如果孩子是需要補差,最好找招生在第二批次的學校的老師補習,因為這些學校由於生源不是最好的,所以老師抓差生很有經驗,補習起來也最有效果。

某些家長請來了家教,為求子女學有所成,總愛在子女跟前念“緊箍咒”:“我花錢請了家庭教師,你如果還學不好,大家都沒有臉再見人啦!”在這種心理壓力下學習的孩子,或像拚命三郎般趕成績而累壞了身子,或是成績一時趕不上而產生負罪感,從而失去信心,甚至自爆自棄。這會使家長產生“孩子不爭氣”的心理,以致對孩子橫加責罰。凡此種種,所產生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所以,家長應以平常心請家教,應認為這是作為家長之義務,給孩子多鼓勵、鞭策,使子女樹立信心,愉快接受家教,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很多母親恨不得子女一夜之間變得優秀絕頂,要求家教老師多增加作業量,而某些家教老師為迎合家長意見,未能因材施教,真的一味增加作業份量,壓得孩子喘不過氣,苦不堪言!這樣既可能摧垮孩子的身體,更會令其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結果就不隻是欲速則不達的問題了。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再說了教無定法,母親要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適合他的學習途徑和方法,為學會學習開啟希望之門。因此,請母親們不要盲目的給孩子聘請家教。

孩子溝通能力很重要

荀子說:“人不能生而無群”。人有社會屬性,秦檜都有三個朋友,可見人人需要朋友,沒有人際交往的人生是孤獨的、蒼白的。

而交往離不開溝通。

溝通是人際交往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可或缺。現在不少中小學生的溝通能力比較欠缺,在書麵溝通方式上,有時寫個留言條都寫不清楚;在表達能力上,也不是很善於把自己的思想比較清楚地表達出來。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和前提。它有利於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有利於自我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有利於青少年克服困難、促進事業的成功,並實現人生價值。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創造良機的重要途徑。人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擴大、個人交際的頻繁和社會實踐的增加、知識麵的拓寬,個人的觀念、意識以及性格都會有大的變化。溝通能力逐漸突顯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是由於應試教育的發展,母親們一味地盯著分數,而忽略了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致使很多孩子的溝通能力都很差,語言溝通不知所雲,書麵溝通不知何意。尤其是語言溝通,很多孩子既不能勇敢主動的溝通,也不能恰當的表達其意。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工具。孩子時期的語言發展是人生最佳的時期,也是最迅速的時期。孩子獲得知識技能要通過語言,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要通過語言,與人交流更少不了語言。

然而,在這方麵,有的孩子的表現讓家長十分擔憂,他們總是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來與別人進行交流。

當一些家長看到依依到哪都可以,很自如的與他人溝通時,都希望我能談一談,對孩子溝通能力的培養。結合對依依溝通能力的培養及我對此研究的體會,在此談一點想法,供各位母親參考:

1、多創造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的機會。

孩子與成人一樣需要朋友,和夥伴交往是孩子的一種社會性的需要。研究表明,同伴之間的人際關係是孩子其他的社會關係中無法取代的。從心理方麵講,和夥伴一起學習和生活、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形成成熟的人格,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群體和社會,成為真正的社會人;從情感發展方麵看,好的同伴關係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關注、支持和幫助,從而使孩子更願意參加集體活動。這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在心理上建立起對他人信任和尊重的情感;而且有夥伴一起玩耍,會幫助孩子學會合作、包容,並能在交往中提高他的溝通能力……

孩子之間的玩耍,是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最好方法,根據孩子特點,選擇性格開朗的孩子給他以帶動,並要經常表揚孩子的進步,並且尋找到孩子的優點,並且要讓他感覺到與人交流是件快樂的事。逐步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因為孩子自閉,許多時候都是因為缺乏自信造成的,並且這種不自信更多的來自於父母的破壞性批評。現在的孩子關在家裏時間太久,與別人溝通時間太少。在家裏的情況,每位家長都很清楚,所以,學著給孩子鼓勵,走出家門,讓他融入集體。

2、經常給孩子以表揚

內向的孩子,很多時候是由於家庭內部缺乏交流,或者說家長也不善於與他人或家人交流,更不會主動平等地麵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特別是缺乏對孩子的訓練,有時更是因為家長的傷害造成的,前麵說過,破壞性批評可能導致孩子許多問題。缺乏自信是明直接的現象。其實開始的時候,孩子都是一樣,為什麼後來孩子不一樣了,這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方式不同,那些經常鼓勵孩子的家長,你會發現,他們的孩子看上去可能不夠乖巧,但確實是自信而且勇敢,敢於與人交流。

這種孩子多是因為缺乏信心,害怕這害怕那。家長們隻需要多給孩子以鼓勵,利用一切機會,表揚孩子的進步和優點,給孩子以信心,特別是當孩子主動與人交流的時候,更要給以足夠的關心和鼓勵。讓孩子心靈的陰影早日去除。

3、讓孩子多說多練。

兩歲開始,孩子就已產生了一些具有社會性的心理特征,想象力豐富,喜歡表達個人的見解和意願。當孩子想要表達或喋喋不休時,做父母的要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傾聽,並可嚐試從不同角度刺激孩子說話。盡管孩子的表達不是十分完整或不切合實際,也不要妄加製止。久之,會形成孩子喜歡與大人交流的習慣。

比如讓孩子講故事、說笑話等遊樂活動,都可以增進孩子的溝通能力。

還可以用身邊的物品教孩子練習說話。家庭中有數不盡的語言訓練對象,居室裝修、電器炊具、茶點水果、日常用品,都可用作訓練孩子語言能力的素材。

4、多給孩子創造溝通機會

很多孩子的溝通能力差,是因為家長無意識剝奪了孩子這方麵發展的機會,比如讓孩子自己去購物、去處理自己的問題等,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小,處理不好,久而久之,孩子的溝通能力就淹沒在家長的一手包辦上。

依依9歲的時候,家裏的錄音機壞了,依依要聽英語磁帶,她媽媽於是拿著錄音機到隔了一條馬路的修理部去修。花了10元錢,修理部的師傅說修好了,盡管拿回家用去。可是回到家,依依把磁帶放進去,聽了不到10分鍾,錄音機又“罷工”了。這一次,她媽媽讓她獨自去修理部“複修”。很快,依依就回來了。她說,這一次她在修理部當場“驗貨”了,錄音機無論是正放、倒帶還是快進、快退都沒有問題了。她媽媽誇獎她細心又能幹,囑咐她繼續聽錄音吧。

當天一切正常,可是沒想到第二天剛用了不一會,錄音機又壞了。依依不得不再次光顧修理部。第三天,問題又出現了。這次依依說,她上次去的時候就注意到修理部還賣小的隨身聽,她問了價錢了,35元一個。“媽媽,不如咱們再買個新的吧?”

她媽媽說,買新的不是不可以,可是這舊的畢竟花了10塊錢修了,如今沒有修好,那10元錢花得也太沒有意義了。依依說:“我有辦法,叫那個叔叔把那10元錢退給我們,我們再加25元買他的新的,不就可以了嗎?”她媽媽不無擔憂地說:“恐怕人家不會答應的,咱們三番五次叫人家修理,人家為著10元錢,也沒少費功夫,也是付出勞動了,怎會輕易退給我們呢?”“會的,我去跟他說!”依依自信地說。她媽媽於是答應讓她去試一試。

臨走的時候,妻子給了依依25元錢,然後囑咐她,如果“談判”很艱難,可以把舊錄音機送給修理部,也算增加“談判”成功的砝碼吧。

依依蹦跳著出了門。10分鍾不到,她又蹦跳著回來了。不同的是,手裏的舊錄音機不見了,代之以一個嶄新的小盒子。妻子一看就明白了,依依的“談判”成功了。她帶著讚賞拍著依依的肩膀說:“你真行!媽媽去都不一定能辦好這件事呢!”。

這件事的成功,是依依溝通能力的一個佐證。

5、讓孩子獨立處理人際矛盾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也是孩子體現溝通能力的重要手段。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利用處理人際矛盾來鍛煉孩子的溝通能力,所以經常會看到,兩個小孩子爭一個玩具的時候,媽媽們急忙跑過來,勸這個拉那個,把矛盾平息下來;孩子和夥伴鬧別扭了,蹶著嘴回家了,媽媽趕緊領著孩子去找小夥伴做工作,調和矛盾,看著兩個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我和妻子很少插手依依和朋友之間的紛爭,從她蹣跚學步初學會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時候開始,我們就遵循這個原則:要孩子獨立處理人際矛盾。

記得依依3歲的時候,她媽媽帶她到學校操場去玩。一個經常和依依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騎著一輛童車,在依依麵前飛馳。依依看著看著就不滿足隻是做個觀眾了,她向媽媽申請:“我也想玩!”可是當時她的童車不在身邊,沒有車子給她騎。她指著小姑娘的背影說:“我要騎那個!”她媽媽笑著說:“那你去問問小姐姐,看她能不能借你玩一會。”依依嘟著嘴巴不動:“媽媽去說!”她媽媽鼓勵她:“你去說一樣的,姐姐會答應你的!”於是,依依怯怯地走到那個小姑娘麵前:“姐姐,能讓我玩一會嗎?等我的童車拿回來,我也借給你玩!”小姑娘果然答應了,依依高興地騎上了借來的童車。

可是還沒等她蹬出幾步遠,小姑娘反悔了。追過來抓住車把,非要依依下來。依依不高興了:“你答應我的,我還沒騎呢!”坐在車上不肯下來。兩個人僵持著,誰也不讓誰。妻子在遠處看著這一幕,沒有過來勸解。隻見僵持了一會之後,依依從車座上跳下來,但兩手還是緊緊抓著車把,帶著討好地笑對小姑娘說:“姐姐,謝謝你,我就騎一圈,好嗎?”小姑娘不動搖,依依繼續“做工作”:“我的玩具給你玩,好嗎?”

“交涉”工作做了很久,小姑娘終於鬆開了抓車把的手,依依歡快地跳上車,繞操場轉了起來。

目睹整個過程的幾個孩子媽媽不斷感慨:“這個孩子真有辦法!”“這哪是3歲孩子的表現啊?太會說話了!”

妻子就這樣放手給依依一次獨立解決人際矛盾的機會,依依的溝通能力也隨之提高。

適應能力拓展孩子生存空間

適應是生存之本。

適應能力是人們建立個人與他人及環境之間和諧關係的能力。人生中隨時都會遇到適應的問題,如果適應得快,那麼就能很好的學習、生活、工作。如果適應的慢,那麼就很有可能產生適應問題,使人處於壓力與困惑當中,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工作。

東子第一次聽說“適應”一詞是25年前。

剛當兵的時候很不適應軍營生活,指導員語重深長地對我們這些新兵說:一個人到一個新的環境,短時間的不適應是正常的,隻要努力去適應環境,一切都會變的好起來。

此後,我多次麵臨不適應的境地,但是適應能力逐漸增強的我,都很快適應了。剛脫下軍裝回到地方,我又不適應生養自己的家鄉了。後來闖海南,蕩大西北,以至再次回家鄉,每次麵臨新的環境,我告誡自己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適應”。由此,我也漸漸地悟出了這樣的理:一個人一生中,要變換很多環境和工作,因此適應環境的能力很重要。一個人的適應能力與他的生存空間成正比的,適應能力越強,生存空間就越大,反之則越小。

要想能夠適應未來各種環境,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

那麼,作為母親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呢?

1.培養孩子的最基本生存能力。

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什麼?就是在不管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必須具備的最起碼的生活能力。如果今天父母臨時加班回不了家,你的孩子能否自己解決吃飯問題?如果父母這一陣特別忙,孩子的衣服又太髒了,他(她)會自己洗嗎……這些事情都屬於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培養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從道理上說很簡單,就是要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美國,不論是一般家庭的孩子,還是大富翁的孩子,往往從讀中學開始,甚至更早,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還擔負起家中的諸如做飯、洗衣、洗碗、吸塵、修理農具、修剪草坪、甚至送報紙和看小孩的工作。

據2008年8月30日的《城市快報》報道,山西太原市的一位19歲,剛到天津報到的大一男生,在去商場購物時,因與來送自己的父母走失,而坐地哭泣。警察幫助聯係到他的父母後,這位男生的母親對警察說,從小到大都不讓兒子自己出門,所以孩子一到陌生地方就發蒙。

像這樣的孩子,甭說是上大學,就是讀了博士,不也廢物一個嗎。

2.培養孩子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如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環境,我們的孩子必須要學會一些適應新的環境的方法。教會孩子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以一種開放的心理麵對新的環境很重要。

小剛是從一個鄉中學轉學來的。剛來時,他特別不習慣,因為現在就讀的城市中學裏的很多東西,都和原來的學校不一樣,比如早晨上學時都有晨讀,同學們大多都不住校,每個星期一都升旗等等。後來在他母親的幫助下,他慢慢適應了新的環境。

女兒依依在小學期間,也曾有過類似經曆。而與小剛恰恰相反的是,依依是從省城的小學轉到鄉下小學。關於這段時間的求學生活,女兒在她的《玩過小學》中,這樣寫道:

從出生到現在,我跟隨爸爸媽媽生活了天南地北的四個省。這種生活經曆鍛煉了我,當然或許先天就具備,再加上爸爸媽媽的有意識培養,我的適應能力很強。

但當我從吉林長春追隨媽媽,再一次“遷徒”,來到媽媽的老家膠東半島,並在這個叫黃城集的小村,開始為期一年的學習和生活的時候,我一下子麵臨太多的不適應,爸爸為我總結出了四條:從省城到鄉村,城鄉迥異的生活環境;從吉林到山東,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從六三製學校到五四製學校,不同版本的課本,不同的學習進度;還有不同的語言環境。

憑借著較強的適應能力,前三項並沒給我的生活帶來太多的不便。可這最後一項——語言,實在讓我傷透了腦筋。置身小村,周圍的人,從老師到同學到路人,都是一口的方言,剛來的時候,不用說上課我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就是下課和同學一起玩遊戲,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和我說話,我也聽得費勁。

以前媽媽帶我回老家,總是充當我的“翻譯”,別人問我什麼,我聽不懂了就看媽媽,媽媽馬上用普通話把問題重複一遍,我聽完媽媽的“翻譯”之後再回答。平時在長春給姥姥打電話,媽媽也要趴在電話聽筒旁邊,遇到我聽不懂的,就及時“翻譯”給我,保證我和姥姥交流的通暢。

現在,我更離不開媽媽這個“翻譯”了。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她會義不容辭地為我“翻譯”,而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我就將聽不懂的詞句“緩存”到大腦中,見到了媽媽再問她。有一段時間,我上課的時候手邊總放著一個小本子,上麵記滿了老師嘴裏說出來的我聽不懂的方言土語,好多字根本不知道是哪個,所以大部分寫得都是拚音,回到家讓媽媽按照音讀出來,分析是什麼意思。

經常聽老師和同學隨口說出“草級(cǎo ji)了”這句話,可我一直不明白這個“cǎo ji”究竟是什麼意思呀?就連老師上課時,也會不時地提到這個詞。回家問媽媽,媽媽解釋說“草雞”這個詞,在當地是“煩悶”、“無奈”的意思。

好在,一段時間後,和同學們一起玩的時候,我連猜帶蒙,漸漸能夠聽得懂一些詞句的意思了。一些熱心的同學還自告奮勇擔任我的“翻譯”,我的“翻譯”隊伍從媽媽一個人發展到一個小組了。上課的時候再有聽不懂的詞,下了課我就直接問同學,他們會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為我解釋。

為我工作最多的小“翻譯”是我的同桌,他還在課餘時間教我說當地方言。沒過多長時間,我偶爾也會在一串句子中夾雜進一兩個方言土語,惹得大家哈哈笑。

隨著我聽不懂的詞越來越少,我的這些“翻譯”們漸漸就“失業”了……

像依依這樣,能很快適應新環境的孩子不多,這主要得益於我和她媽媽對她適應能力的培養。

人們不適應新的環境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在原來的環境中習慣了。習慣,在這個時候有可能在心理上起著這樣一種作用,就是把原來的環境當成一種標準,用這種標準來衡量新的環境中的一切,這樣,新環境中的一切就感覺不如舊環境。其實,新環境有新環境的標準,新的標準必定有它自己的優點。我們如果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敞開胸懷接納新環境,我們就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

要想快樂的度過人生中每一段時光,就必須學會適應。

3.教孩子學會和新環境中的新人交往

很多孩子到了新的環境,很長一段時間,都感到十分孤單,因為他難以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而依依則不同,她到任何新的環境,都能很快適應,就連出去做客、遊玩,與不熟悉的親友或玩伴,很快也會打得火熱。2006年8月,依依從煙台轉學到大連讀初中,開學第一天,就把同班同學尹岩領回家裏玩。2007年8月,來沈陽讀初二時,不到三天,就和班裏大部分同學成了好朋友。

要盡快適應新的環境,不僅要用一種開放的心理接納新環境中的事物和規定,還要用一種開放的心理接納新環境中的人。

孩子們很少走出家門,放學後除了作業就是以電視機和電腦為伴兒。他們是從電視機的圖像上和電腦上認識這個大幹世界的。許多孩子沒有見過真正的大山、大河……大多數城市裏的孩子,過著家—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除了同學之外,他們的生活圈子十分狹小,處於半封閉狀態。

這種現象是不正常的,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缸中養金魚,大海育蛟龍”,在這種半封閉、狹小的圈子裏長大的孩子,心理缺陷的發生率自然會增高。

適應力強的孩子將來更有前途。多讓孩子與人接觸:孩子們隻有在集體環境中,與別的孩子打交道的時候,才會鍛煉他們的性格和品質,從小就讓他學會忍讓,有一顆愛心,懂得關心別人。

總的來說,適應能力的培養,將伴隨著孩子整個一生,不是喊喊口號就提高的,也不是學一門愛好,參加幾次集訓就可以掌握的。它靠的是一點一滴的積累,包括家庭成員間潛移默化的影響,母親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性格,習慣等等,都將影響他的適應能力,說起來真是個複雜的“工程”。

作為母親,要花一番功夫,做個有心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適應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的人才。

語言表達展現孩子魅力

所謂語言表達能力指的是,孩子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觀點,以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語言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功之路平坦與否。

我們談素質教育就離不開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不僅是智力開發的基礎,更是孩子將來立足於世的基本技能,所以注重培養孩子能力和素質的母親,不可忽視孩子口語表達的訓練……

在同很多母親聊教子話題時,談起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們可謂問題多多,經驗也多多,可是少有人問如何培養孩子的口才;少有人認為,教孩子說話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而在西方很多國家裏,父母是很重視培養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在我們讓孩子做大量練習冊和模擬題時,他們是在教孩子怎樣用完美的語言把話說明白,怎樣進一步鍛煉自己的口才,鍛煉自己的演說能力。

我們都知道幾乎曆任美國總統的演說能力都很棒;前蘇聯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演講能力更是無與倫比;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演講和談話的時候經常妙語連珠、一語中的,讓政界對手領教了鐵娘子的犀利和睿智。這得益於其家教。撒切爾夫人的父親在她3歲的時候,為了訓練她的口才,特地請了一個教演講的老師,教她說話。正因為父母對口才的重視,撒切爾夫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從小就展示出來。

美國的大學裏都有演講課,大學四年裏,一年級、二年級的課程裏,演講課必不可少。二年級演講課考試及格了可以不用學,但如果不及格則還要接著學習,直到大學畢業。很多學校都有演講廳,為同學們提供練發聲和手勢等的場所。由此可見美國對培養演講能力的重視。

正因為重視程度不同,所以中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世界上先進發達國家相比,始終處於較低水平。

為什麼會存在這樣大的差異呢?

從遠了說,第一,中國受幾千年封建帝製統治,被統治者長期處於被統治和壓迫的地位,沒有言論自由,不敢說不敢表達自己的思想。尤其中國曆史上屢次上演“因言治罪”的悲劇,鬧得當官的怕說錯了話丟了烏紗帽,老百姓則更是恐懼說了不該說的話掉腦袋,甚至株連九族。因此,“禍從口出”、“話到嘴邊留半句”的規訓被人們視為真言。這大概是中國人不善說話的根本原因吧。

第二,幾千年民族文化的積澱,使人們形成一個傳統觀念,那就是不說話的人老實、可靠。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人則被看作“油滑”、“不穩重”乃至“奸詐”等等。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的儒家文化向來抨擊巧言善辯之士,孔子在這方麵就有很多言論,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言外之意“敏於言”的人就不是君子。

這些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很深遠,乃至到了當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對“能說會道”還抱有偏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找對象,姑娘們都喜歡找那種寡言的男人,越不說話大家對他的印象越好,評價越高;若哪個人能說會道,人們會說:“這個人油嘴滑舌的不可靠,不能嫁給他!”東子小時候還因為能說而遭受如此的“不公評價”呢,鄉鄰都認為我不是個老實孩子。

這些說的遠了,就再說說近的。

造成中國人不重視口才培養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我認為還是教育製度。長期以來,我們實施的考試製度,從來都是隻考寫不考說。想要成績好,想要成為所謂的人才,隻要答好那一張試卷,拿到一個高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就可以了。至於會不會說話,能不能說好話,都不會影響到分數,不會影響到考學,如此,我們為什麼要費那個勁去學說話,去練口才呢?所以,學校裏不會安排演講課,家庭裏不會給孩子練口才的時間。而且不僅沒有這樣的課,不僅不會教,孩子如果說的話多了,我們的師長還會煩呢:“哪那麼多的話說?少說幾句,多做幾道題!”

於是乎,你看看現在的孩子們的口語表達,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周圍,現在的孩子,有幾個能說明白中國話的?不是南腔北調,讓人不知其所雲,聽起來費耳朵,就是吭哧癟肚,一如大腦和嘴巴分了家,各幹各的活。

最近20年,我先後到20多個省的500多所大中小學校作各種報告。現場提問者勇氣可佳,可是語無倫次、不知所雲者皆多;而遞上來的紙條,十之八九文理不通,常用詞語還隨處可見錯別字。

可以想象,這些孩子如果一直得不到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機會,將來踏上社會勢必在這一方麵處於劣勢。而口才處於劣勢,勢必整個人生發展也處於劣勢。

我不是在誇大其詞、言過其實。可以說,口才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古人說:“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尺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可見口才的作用大到可以安邦定國。不信啊,這有史實為證。

公元前 630 年,秦國和晉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鄭國是一個小國,被晉、秦兩國大軍包圍後,國家危在旦夕,人人一籌莫展,武將不敢出征,文將拿不出謀略來。這時一個叫燭之武的老臣自薦出使秦國,他利用秦、晉舊有的矛盾,向當時的秦王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最後不僅說服了秦王撤兵,而且派兵保衛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不帶一兵一卒,隻靠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透徹在理、層層深入、簡明得體、利弊分明,令人不得不信服,以至力挽狂瀾、安邦定國。

曆史上靠口才打天下、戰敗對手的人和事還有很多,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晏子使楚展辯才、藺相如澠池之會……可謂不勝枚舉。

說到近代曆史,我們所熟知的人,比如孫中山,比如周恩來,比如聞一多……借助口才的威力對外和敵人鬥爭,對內發動群眾參加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