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無言力千鈞 ——東子
母親做事要誠信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誠信為本,一諾千金”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古語,都形象地表達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品質。“民無信不立,家無信不睦,國無信不興。”誠信作為人類文化的道德範疇,它是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個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和諧社會的橋梁。誠信是完美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誠信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關係的基礎。千百年來,這一切在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都是突出了再突出的,但到今天,這一向被奉為經典的傳統道德,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和考驗,並且有不斷滋生蔓延的趨勢。用一句“誠信危機”來概括當今社會並不為過。
在這場“誠信危機”中,許多中小學生也不能幸免。由於受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小學生的誠信觀念比較淡薄,他們不懂裝懂、抄襲作業、考試作弊、撒謊、欺騙老師和家長,說了不做,以種種理由逃避學習。違紀犯錯時,隱瞞事實真相,編造謊言;在父母、老師麵前許諾,屢教不改等不誠信行為時有發生。對此母親們往往感到束手無策,究竟我們該怎麼辦?
要想找出對策,首先要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
1.母親忽視了對孩子的誠信教育。
有一位女同學,把在校園裏撿到的一塊手表,藏在書包裏打算帶回家,老師發現了就給她講道理,她卻理直氣壯地說:“我媽媽說了,撿到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於是,老師找來了她的媽媽,提醒她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德。沒想到老師的話沒有激起這位母親什麼反應,可說到她的孩子最近學習不太好時,母親的情緒頓時激動起來,“孩子小偷小摸不算什麼,長大了會改的,學習不好可不行,將來就完了!”
這種“以分為本”的觀念如今似乎很普遍,無論是家長還是一些教師,長期以來強調的是智育,即獲得高的分數,進入好的學校。而忽視孩子的德育,認為此類東西對於我們培養的人才來講可以緩行。殊不知,人才得是先做人,後成才的。
2.母親身教上不能起到榜樣的作用。
有的母親教孩子要勤奮學習,不要貪玩,自己卻夜夜撲在麻將桌上玩;有的母親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鬥毆,而他們夫妻之間卻打罵不斷;有的母親教孩子要誠實、不要弄虛作假,而她自己卻常常當著孩子的麵,做一些弄虛作假的醜事……如此的家教之下的孩子能講誠信嗎?從深層次上來說這是母親教育理念的缺失。
影響中小學生誠信觀的因素是多方麵的,但其中家庭最為重要。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和終身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家庭教育不僅是孩子誠信教育的基礎,而且是主導,其它都是輔助,都是補充。
記得依依6歲時,我們全家去逛商場。乘車時用的是公交卡,上車時我隻刷了“嘟、嘟”兩下便往裏走,女兒當著眾人麵高喊:“爸爸,你還沒給我刷卡呢”!“你還小”,我輕聲解釋。“我都超過1米1了”,當時我和司機都沒在意,女兒卻很執著。於是,我們一量孩子果然超過1.1米了,我反身又回去刷了一遍卡。事後,我拍拍女兒的肩膀說:“寶寶長大了,是個誠實的好孩子”。
信用是連接人與人的紐帶,所有人際關係都是以信用為基礎來開始和維持的。信用消失,人際關係也會崩塌;沒有信用,你就會受到別人的排斥。在德國有這樣一件事:一個留學生認為地鐵裏沒有收票的就經常逃票,等到他畢業的時候因為個人信用不好,他的成績再好也不被大公司接受。有一位銀行家說的很明白:“我寧可借錢給那些誠實守信的窮人,也不願借錢給不誠信的富人。”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曾說:“如果你要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你必須把諾言視為第二宗教,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由此可見,誠信具有很大的潛在價值。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麵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在西方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曆史,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提出了“契約論”,基本上把誠信視為人的一種踐諾、履約的道德規範。守約為正義之源,誠信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美德,世界各國特別是美、日、德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對下一代進行誠信教育。
近日,我國某市對6所小學的14個班級、600餘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8.7%的小學生承認自己說過謊話,89%的小學生都曾抄過別人的作業;而小學生坦言,74%的母親有過不誠信行為。從調查來看,小學生的誠信教育還應加強,而隻有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麵共同努力才能全麵推進。
此外,該市還對700名初中學生的調查表明,初中學生的誠信問題非常嚴重:64.5%的人不能按時按地點赴約;30%的人厭煩公益勞動,要借故缺席;43.5%的學生曾經編造借口,不做課間操和上體育課。
看來,誠信教育刻不容緩。
我們做母親的要以身作則,以身示範,加強對孩子的誠實教育。要從自身的一點一滴做起,培養孩子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話。在守信教育方麵,母親要守時、守信、有責任心,承諾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遇到失誤,勇於承擔應有的責任,知錯就改,給孩子做一個身正的典範。
以下的這個故事,說明了為人之母的誠信行為帶給孩子的榜樣力量。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母親帶著她三個興高采烈的孩子來到劇院的售票處。“嗨!我要買4張票,1張大人票,3張兒童票。”她對售票的小夥子說道。
“女士,6歲以上的孩子要半票,6歲以下的孩子可以免費入場。”
“那就買兩張票,我最大的孩子傑爾斯今天剛好6歲,其餘的兩個是4歲的雙胞胎。”
售票的小夥子將戲票遞給這位母親,忽然笑著說道:“其實,你如果不說,我根本看不出你的孩子是否超過6歲。”
“可是,我的孩子們知道。”女士正色說。
在孩子的心目中,母親是最可信賴的人,母親的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準則和楷模,因此母親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發育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為此,做母親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做出誠信的榜樣。
在教育孩子誠信方麵,母親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母親要言行一致。
做母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過隻是靠說說,是不夠的。你要從自己做起,就是說,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那麼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榜樣。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騎車帶孩子的母親,經過十字路口,身後孩子不停嚷嚷“媽媽,有紅燈。”急著趕路的母親卻無所謂,仿佛沒聽見一樣繼續往前行。孩子一臉茫然,因為媽媽幾乎天天告訴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闖紅燈。
想一想,如果大人自己都言行不一的話,對孩子的教育怎麼可能有說服力呢,孩子很多的行為都是在模仿著母親,批評孩子,其實就是在批評自己。如果你要求孩子不要這樣做,那麼自己就要以身作則。一個滿口粗言亂語的母親,怎能教育她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語呢?
2.母親要說到做到。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既極其深奧又十分簡單。其核心關鍵是要求做母親的,用言傳身教去審慎地進行教育。在家庭環境中,母親的一言一行,孩子都耳濡目染,並極力仿效。在高素質的孩子後邊,必定站著高素質的母親。沒有高素質的母親,要想培養高素質的孩子是困難的和曲折的。因此,我們要提高為人母的素質,因為母親的素質,決定孩子的未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有一些母親對孩子說的話總是能做到;而另一些母親卻相反,對孩子說的話就像兒戲一樣,一下子就忘記了。這些母親說的話是假的,這些母親是不能言行一致的。當然,我們應該像第一種母親學習,學習她們如何說到做到,做到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對別人許諾,就應該說到做到,尤其是對自己的未成年孩子。
3. 母親要表裏如一。
要把孩子培養成有道德的人,需從培養孩子的誠實入手,母親要對孩子言而有信,不要當麵一套、背後一套,不要人前一個樣、人後一個樣。孩子在這一點上的不足,社會、學校有責任,作為孩子的母親,更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在對孩子進行的誠實教育、培養孩子的品德上,母親又有著特別的優勢,因為家庭相對較容易營造起“誠實小環境”。有助於培育、保持、增長、促進孩子的誠實。
表裏如一,是一種境界,是一種精神。有表裏如一的家長,才有表裏如一的孩子;表裏如一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健康的孩子才能成才。
如果母親言行一致,說得好,做得也好,那麼就會得到子女的尊敬,教育的效果也會好;如果母親的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那麼不但沒有好的教育效果,還可能有更壞的影響。其實,孩子接受教育,上學、考試,這是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經曆,作為母親,應當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而不是用物質來誘導!現在孩子們攀比心理很嚴重,這和母親總是拿這些物質上的獎勵來許諾孩子有關。當然,適當的物質激勵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適度。
然而,既然許諾了物質的東西,那麼母親就一定要履行諾言,不能言而無信,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認為你不可信任。如果實在是無法履行,那麼一定要給孩子說明情況,講明道理,而不是讓孩子覺得,媽媽隻是說說而已,是欺騙。
所以,母親在給孩子承諾的時候,必須要做到言而有信,說了便要做到,如果做不到,實現不了的,便不應該向孩子輕易許諾,母親言行一致的品質,不但能取信於孩子,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當許諾由於某種原因未能做到,要向孩子說明情況。如果是母親忘記了,或者其他原因,必要時要向孩子道歉,會取得孩子的諒解,並盡可能擇日兌現。
麵對孩子,母親不要輕易承諾,但一旦說了,就要說到做到。否則,你的話以後孩子不會再聽了。“狼來了”的故事能講給孩子聽,而不能做給孩子看。
軍中無戲言,這並不等於告訴我們,生活中就可以言行不一。尤其母親們在孩子麵前,更要做到“無戲言”。否則,不僅貶損了自己在孩子眼裏的形象,而且孩子會和你一樣說一套做一套……
母親承諾要兌現
現在的社會,很多大商家、廠家都把“誠信”,作為企業的信譽生命,不論是跟客戶還是跟供貨方,沒有誠信的企業是沒有市場的。我想,這個道理所有的母親都懂,可是畢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母親在對待自己孩子的問題上,恐怕做不到當局者清了。
生活中,有很多母親對承諾不兌現的事。
小晶媽媽就是其中之一。女兒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喜歡上別人家孩子玩的遙控車,大概一百多塊錢一輛,但女兒很懂事,不想直接張嘴要媽媽買。可她非常非常喜歡,自己又沒錢,於是她就跟她媽媽說:“媽媽,我特想要一個遙控車,我要怎麼做你才能給我買呢?”“你現在快小升初了,根本沒時間玩那東西,你好好學習吧,等你考上重點中學了,媽就給你買一個。”小晶的媽媽信誓旦旦的回答著。
半年後,小晶果然考上了重點中學,當再一次跟她媽媽去超市的時候,她又看到了心儀已久的遙控車,於是她對媽媽說:“媽,你不是答應過我,等我考上重點中學了就給我買遙控車嗎?”“你都上中學了,學習那麼緊,哪有時間玩這個東西啊。”小晶的心涼了:“不買就說不買得了,為什麼要欺騙我呀?!”母親啞口無言。
“隻要你考個全班前10名,媽媽給你買輛新自行車!”
“等你考上全市重點,媽媽帶你去北京旅行!”
“你考100分,媽媽獎勵你100元錢。”
……
現如今這樣的承諾在孩子和母親中間屢見不鮮。然而,當孩子實現了母親的期望,母親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兌現之前的承諾。
有一個13歲女孩在她的一篇作文中寫道:期中考試她的數學考了100分,媽媽原來答應送給她一個MP3,結果因資金緊張而“流產”。還有一次期末考試,她語文考了95分,媽媽答應她去吃肯德基,結果又沒有兌現。“媽媽,你總教育我別說謊,可你為什麼總不兌現自己的諾言呢?”
仔細想想孩子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現在很多母親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習慣給孩子一些承諾。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奏效,但母親往往在達到目的的時候,常把自己的承諾忘得一幹二淨。母親也許隻是順嘴說說,但孩子是認真的,不兌現諾言的結果是教會了孩子不誠信,使孩子學會了答應別人的事情可以不去做。
母親不該隨便承諾辦不到的事。孩子往往不會考慮太多,隻知道你說了就要做到。因為從小老師和家長都是那麼教的,他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你們承諾的事就一定會做到。於是很努力的去做一件事,高興的想著成功後得到的獎賞。然而母親違背了她的承諾,想一想這時候孩子該是多麼的難受失望!
母親對孩子的許諾必須慎重、實在,讓孩子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務。隻有履行自己的諾言,母親的威信才能樹立起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母親對孩子的許諾很大程度上帶有盲目性、應付性,甚至欺騙性,這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許諾後不履行諾言,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極大的傷害,也會導致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還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對誰都可以隨便說話和承諾,反正說了又無須負責。
孩子總是對母親有所要求,因此,母親免不了對孩子有所許諾。許諾得當,能引發孩子的積極性,促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許諾不得當,會使孩子養成討價還價、索求無度的壞毛病。怎樣對孩子許諾才能夠達到良好效果呢?
1.孩子該做的事情,不要許諾。
母親對孩子的許諾要把握分寸,不該答應的事,一定要堅持原則。比如,孩子從事吃飯、穿衣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或幫家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這是孩子應該承擔的義務。有的母親不太了解勞動的目的,認為隻要孩子做了就應該獎勵,所以對孩子許諾:“你幫媽媽把雨傘拿過來,媽媽回來給你買巧克力。”這樣做的後果是滋長了孩子斤斤計較的毛病。
2.母親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許諾。
有的孩子提出了一些母親辦不到的事情,比如去動物園玩,母親暫時做不到,就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是不可能的。有的母親為了暫時緩和與孩子的矛盾而答應孩子,又做不到,孩子會認為母親在哄騙自己。
女兒依依5歲的一天,她說想去動物園。坐在電腦旁忙著敲擊鍵盤的妻子,頭也沒抬地說:“今天媽媽太忙,下個周末我帶你去。”懂事的女兒沒再說什麼。轉眼又到了星期天,妻子依然忙得不可開交,早已忘記了上周對女兒許下的諾言。女兒再次提起去動物園,妻子望著排的滿滿的工作日程,隻能說:下周吧。結果,一周推了又一周,終未成行。
終於,當女兒再一次聽到“下一周帶你去動物園”的許諾,大為不滿地說:“媽媽淨騙人,你說話不算數,不是誠實的人!”妻子聽後很震驚,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帶上女兒趕往動物園,兌現她許了很久的諾言。事後妻子對我說,原本她並不是真想帶女兒去動物園,說下周帶她去隻是一個托詞和緩兵之計,心想小孩子記不住事,很快就會忘掉這個承諾。沒想到女兒竟牢牢記住了她的話,一直都在等她兌現諾言。女兒給妻子上了一課:成人間的交往注重言而有信,對孩子也要一言九鼎,不能食言。
3.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許諾。
母親由於一時興致,往往喜歡說:“你要什麼,媽媽都答應你。”這時孩子往往會隨心所欲,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的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也喜歡撒潑來要挾母親,母親一旦答應,孩子以後就會得寸進尺。解決的辦法是對孩子提出許諾要有前提與條件,在與孩子上街或走親串友的時候,要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孩子違反,就取消孩子的一項權利。
4.一旦承諾,就要做到。
答應孩子的一定要做到,如果孩子對母親失去信用,孩子以後就會不尊重母親,不信任母親,懷疑母親,甚至自己也會在以後的為人處世方麵沒有信用。
“相信我!”——你知道這三個字的份量嗎?可能說的人不比聽的人知道。承諾是指環鎖定的誓言,說好用一輩子去兌現。
5.不要經常給孩子金錢、物質的許諾。
給孩子金錢、物質的許諾,容易使孩子養成花錢奢侈浪費的習慣,對孩子成長不利。對孩子的許諾不一定是有形的,可以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教孩子一首童謠等。
現在有的母親為刺激孩子學習,喜歡用物質作獎勵。作為母親,引導孩子學習不能輕易許諾,特別是物質方麵的許諾。如果給孩子許了諾,那就應該兌現,不然會傷孩子的心,還會讓孩子覺得大人說話不算數。其實,重要的在於父母守信用,而不是給孩子許諾了什麼東西。
太多的承諾若不能實現,便會淪為謊言,傷害別人,破碎自己。
作為母親,對孩子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實現自己的諾言,否則會給孩子留下不誠實的陰影。因為母親是孩子的影子,母親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現在有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做一件事,會對孩子這樣說:“聽媽媽的話,我就會給你買……”而當孩子真的按母親的要求做到了,母親卻對孩子說:“媽是哄你玩的。”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好的,當你對你的孩子沒實現自己的諾言時,孩子會認為你說話不算話,但同時他們又認為父母的話都是對的,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以父母為榜樣,從而養成愛撒謊的不良習慣。
我們教育孩子是絕對不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讓孩子達到我們自己的目的。而且我們當母親的,不管你對你的孩子承諾了什麼,對自己的承諾也一定要做到。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的孩子感覺到重承諾的重要性,從而能把他培養成重承諾講信用的有用之人。這不正是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之一嗎?
事實上,有時母親的承諾是真心誠懇的,如答應孩子周末去海邊戲水或看場電影,但到了時候卻因事礙難成行。對於母親而言,失信也許沒有什麼大不了,但失信於孩子卻事關重大。更糟的是,如果當初承諾時是隨口說說,而後又隨意違背承諾,長此以往,母親的話在孩子的心中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為人母親者在做承諾之初,應首先想清楚,自己做不做的到?做不到的,不要輕易答應孩子,答應的則要盡力遵守諾言。當然,有時確有困難而無法履行諾言,也要向孩子說明理由,並致歉意及再約定履行事宜。記住,再約定的事不能再違約了,一定要慎重地確定自己是否真正能做到。
一諾千金,做一個信守承諾的母親很重要,因為孩子從承諾中,會獲得安全感及對他人的信賴,這樣的孩子日後也必能成為一個重信諾、負責任的人。作為母親,教育孩子誠信為人,要先從自身做起,為孩子樹立榜樣。
母親行為要自律
自律行為指的是控製自己、支配自己的行動,並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它表現為既善於促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又善於抑製自己的不良行為。
自律是個人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它對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或缺少自律,我們可能就會在有意或無意之中剝奪他人的權利,我們自己的權利也會受到威脅,我們會常常與別人發生衝突,違反社會規則,失去耐心,因而失去在生活的各個方麵獲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母親自覺不自覺地養成一種習慣,在他們心中,往往有兩種標準,一種用來對待自己,而另一種則用來要求孩子。當母親做事時,隻會根據自己的需求,哪怕是做錯事,也很容易寬容自己。而當孩子發生同樣的錯誤時,他們則嚴加訓斥。當母親做些不願讓孩子知道的事時,通常會回避孩子。可當他們有時不得不麵對孩子的時候,他們會為自己找到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開脫。這時,母親往往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騙騙孩子就可以了,甚至編造些“這些事隻有大人才能做,小孩子不懂”之類的謊言,以為對孩子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而她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當母親的行為與語言自相矛盾時,孩子往往很容易模仿母親的言行。這些母親,往往在心中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他們同時也幻想著,自己的某些不當行為不要在孩子身上留下任何痕跡。為此,他們不停地在口頭上教導孩子,要學好,不要學壞。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孩子的行為讓他們無法接受了。母親卻反過來質問孩子:“你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從來沒教過你,你從哪裏學來了這一套?”
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母親認為孩子年齡小可以馬馬虎虎地對付,那你就錯了,你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刻在孩子的腦海裏,而且他會隨時翻出來照著做。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孩子的行為不自律,在痛心疾首之前,先回想一下自己以往的行為就可以得出結論,因為孩子的行為都得宜於你的身傳。
有的母親在孩子出現問題時,總是找孩子的問題,從不找自己的問題,其實這是最不聰明、最可笑的想法。母親是孩子的終生老師,老師就是學生的導航儀,如果導航儀出了問題,“船”能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嗎?
請看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事吧:
洋洋原本是一個可愛懂事的孩子,後來慢慢地變了,變成了一個“壞孩子”。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他的母親就明白了。洋洋的母親脾氣暴躁且言語粗魯,經常當著洋洋的麵對父親吵、對奶奶罵。在與鄰居的交往中,則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人惡語中傷、滿口髒話。有時還唆使洋洋故意搗亂來氣鄰居,讓鄰居生活不得安寧。洋洋在學校經常欺負小同學,有時和別的孩子打架,對方家長找到家裏,其母親很少向對方檢討自己對孩子教育不力的錯誤,相反常常蠻橫地將對方拒之門外,並嘲弄地說:“誰叫你的孩子沒有本事?”結果洋洋越發有恃無恐,漸漸成了學校有名的小霸王……
露露的媽媽是一個愛貪小便宜的人,經常把單位的公物往家裏拿,還在露露的麵前洋洋得意地吹噓自己有能耐。露露耳濡目染,便跟著效仿,從坐車逃票到撿了別人的東西不還,直到偷別人的東西。其母親最初對此並不加以製止,甚至當露露拿了別人的東西回家,其母親倒交口稱讚孩子“頭腦靈活”,能夠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有本事!於是,在母親的鼓勵和影響下,露露一發不可收拾,逐漸養成了偷盜的習慣,在斜路上越走越遠……
菁菁繼承了父母的良好遺傳基因,生來聰明伶俐,可在母親的“教唆”下,學會了撒謊。菁菁的母親是屬於那種八麵玲瓏的精明人,她常常教育菁菁說話、做事要多為自己考慮,平時說話要“話到嘴邊留半句”,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心裏要有數。菁菁經常聽到媽媽對別人說著一些本不是事實的話,媽媽告訴她,這是需要。後來菁菁也懂得了生活中需要說謊,當老師問她作業為什麼沒做,本是忘了做了,她說自己身體不太好……
岩岩的媽媽對岩岩的奶奶很凶,總是不給奶奶好臉色看,還不讓岩岩拿好吃的給奶奶。她對岩岩說,奶奶已經老了,不能幫我們幹什麼,還總給我們添麻煩。岩岩聽多了媽媽如此說,也覺得媽媽的話有道理,並習慣了媽媽對奶奶使臉色,甚至自己也學會了對奶奶冷眼相對。出門坐車也從不給老人讓座,因為她記得媽媽說過,老人既然能出門坐車,就說明他身體還很好,沒必要給他讓座。同學們都說岩岩太自私,但岩岩卻笑他們太傻。當有一天,岩岩對媽媽也沒好臉色的時候,媽媽罵她太不懂得尊重長輩。岩岩反駁媽媽:“你尊重長輩了嗎?我可是跟你學的!”媽媽是有淚隻能往肚子流。
……
有句老話說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問題母親”,才會誕生許許多多的“問題孩子”!當我們為身邊的孩子不學好而指責他時,請更多的想想他背後的家庭、他的母親,請將對孩子的指責轉給他的母親!因為是母親將一顆原本純潔無暇的心熏染、教育成了有問題的心靈!
我曾接過這樣一個谘詢者,他隻是一個11歲的孩子,卻麵色凝重地問我:我可不可以重新選擇母親!麵對一個孩子問出如此讓人心酸的問題,我有些愕然。仔細問起來,才知道孩子的母親,對孩子太苛刻。自己不做家務,整天打麻將,每天除了責罵孩子、嘲諷孩子外,幾乎從未讚揚過自己的孩子。孩子對母親沒有一點感情,每天見了母親就是懼怕,總是想盡辦法離母親遠一點。可是越是這樣,母親越是討厭他,對他越是冷漠。母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惡化,母親看他的眼神越來越讓他絕望。終於,他想到了離家出走,想到了重新尋找一位賞識自己喜歡自己的媽媽。
母親該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最感到溫暖的人,可是這個孩子竟然喊出了這樣的心聲:可不可以重新選擇母親?!不知道這位做母親的聽到孩子如此的呐喊,會有怎樣的感受。當然,母親是無法更換的,所以我為這個孩子感到悲哀。後來,我找到了孩子的母親,將孩子的感受告訴了她,將孩子深藏在內心的渴望和絕望也告訴了她。這位母親終於悔悟,向孩子展露出久違的笑臉。孩子終於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