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體力行永不忘 德才兼備才是妙(2 / 3)

請您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愛心的人。不用說那些空的虛的話,隻為了自己的孩子,您也該做這樣的人。如果您不正直沒有道德沒有愛心,不敢想象,您的孩子將來會怎樣!即便您有一些小毛病一時改不掉,也奉勸您在孩子麵前有所收斂,不要讓自己的弱點在孩子麵前暴露無疑。那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話是有道理的,不可當兒戲。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人師表。母親的師表作用與自身自律行為緊密相連,母親的素質——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像火山底下的岩漿,積累得越厚實、越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就越強烈。作為母親,應該增強自律意識,因為孩子與你形影相隨,你給孩子的示範作用是全方位、立體化的。加強自律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生活作風方麵。

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一位母親都應把這種美德,在自己和孩子身上發揚光大。現在有的家庭錢多了,條件好了,於是把勤勞節儉忘得一幹二淨,他們大把大把地花錢,整天出入娛樂場所。這種素質不高,眼光短淺的母親會給孩子一個怎樣的身教示範呢?

2、學習進取方麵。

母親的文化素質對孩子品質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影響。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隨著的是是文盲。據一項對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調查表明,母親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占82·9%,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隻占4·5%。

不斷學習是人們開闊視野、建立良好知識背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前提。懶得學習、懶得動腦的人,不會有什麼創造性。如果母親是這樣的“懶”人,你對孩子說再多“要好好學習,多動腦子”的話,恐怕也無濟於事。因為,在母親身上,他看不到知識的力量,也看不到開動腦筋的效果。

3、文明做人方麵。

母親講文明、懂禮貌,孩子也就會學著母親的樣子做一個文明的人。您待人友善,團結親友、鄰裏、同事,樂於助人,孩子也能學會與人友好相處,多做好事。您若是不重視文明做人,隻顧自己,不顧他人,自私自利,這對孩子的成長也非常不利。

母親的自律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對孩子一生都有好處。

母親工作要進取

努力工作,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負責任,是一個成熟的母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也就是說,要做好分內的工作,承擔應承擔的任務,完成應完成的使命。無數實踐證明,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工作責任心,就會盡心竭力對待每一項工作。一個母親有了強烈的家庭責任心,就會充滿愛心,全心全意的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職責。一個人的態度決定了他在事業上有多大的成就,一個母親的家庭責任心決定了她的孩子的未來。

作為母親同時擔負著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也就是說,既要具備工作責任心,也要有家庭責任感。然而,現今有些母親對工作不負責任,抱著“混”的思想,隻要把一個月的工作“混”過去,工資拿到手就算了事。這些媽媽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其實,她們是在欺騙自己。她們以為欺騙了單位和領導,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其實,她們欺騙的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最後才發現自己是最大的受騙者。也有一些母親對家庭不負責任,整天上麻將館、跑美容院,上不贍養公婆,下不養育兒女,自以為活的瀟灑,其實是純粹的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而已。

作為社會角色,進取心可以從每天的工作中體現。隻有你心懷一顆責任心,你才會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進取心永遠是成功的最基本因素,工作態度卻往往會比工作本身更重要。人們常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一種工作態度,這種態度可以給你力量。

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公司要裁員,下崗名單公布了,有小芳的媽媽李女士和小燕的媽媽王女士,規定一個月後離崗。那天,大夥看她倆都小心翼翼的,更不敢多說一句話。因為她倆的眼圈都紅紅的,這事攤到誰頭上都難以接受。

第二天上班,小芳的媽媽李女士心裏憋氣,情緒仍然很激動,什麼也幹不下去,一會找同事哭訴,一會找主任伸冤,什麼定盒飯、傳送文件、收發信件這些她應該幹的活,全扔在一邊,別人隻好替她幹。而小燕的媽媽王女士呢,她也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難過歸難過,離走還有一個月呢,工作總不能不做,於是她默默地打開電腦,拉開鍵盤,繼續打文稿、通知。同事們知道她要下崗,不好意思再找她打字了。她特地和大家打招呼,主動攬活。她說:“反正也就這樣了,不如好好幹完這個月,以後想給你們幹都沒機會了。”於是,同事們又像從前一樣,“王姐,請您把這個打出來,快點兒!”“王姐,請快把這個傳出去!”,小燕的媽媽王女士總是連聲答應,隨叫隨到,堅守著她的崗位,堅守著她的職責。

一個月後,小芳的媽媽李女士如期下崗,而小燕的媽媽王女士卻被從裁員的名單中刪除,留了下來。主任當眾宣布了老總的話:“王老師的崗位誰也無法代替,像王老師這樣的員工公司永遠也不會嫌多!”

小芳的媽媽李女士走了,小燕的媽媽王女士留了下來,是強烈的工作責任意識給了她機會。

當網絡不斷地融入我們的生活時,年輕的父母們首當其中、大步邁進了這個虛擬而又豐富的網絡世界。網絡對人們有著極強的吸引力。然而,網絡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它既能促進工作和學習,把豐富的知識和信息奉獻給我們,也使一部分年輕的母親們忘記了工作,沉迷於網絡。

隨著電腦的普及,很多年輕母親沉迷於網絡,一有空閑就一頭紮在網絡上,什麼打撲克、麻將、保皇、龍珠等遊戲使他們流連忘返;進聊天室、網聊、視頻、和平日裏結交的網友們密切接觸,所涉及的話題方方麵麵,唯獨不談正事——工作。

一位網名叫“孤帆”的網友告訴東子,上網習慣了,一天不上就覺得手癢,雖然也知道自己已為人妻,應以工作和家人為主,但和丈夫沒什麼共同語言,對電視節目也興趣不大,最後還是忍不住把孩子送到了自己的母親家,“上線”來看看,結果“誌同道合”的網友還真不少。

由於母親沉迷於網絡,忽略了家庭的責任,給子女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

孩子得不到母親應有的關愛,親子關係淡漠,家裏又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小小年紀體驗著孤獨的感受。由於“近足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孩子也迷戀上了上網。孩子好奇心強,一開始他們想知道,是什麼使他們的母親如此著迷於網絡?他們想探個究竟,因此走進了網絡世界,又加之沒有得到母親的正確引導,最終使孩子們不能自拔。

一個男孩在網上給東子寫信,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母親:把網絡看成自己的維生素——每天必需。下了班就進臥室,把門一關,在電腦上劈裏啪啦地敲打,除了鬥地主、打麻將就是網聊。甚至把網友請到家裏。為上網的事父母沒少吵架,甚至鬧離婚。這讓他頭疼,根本已無心學習,現在用網絡來慰藉自己空虛的心靈,但是始終很彷徨。

母親不思進取、工作不努力,整天無所事事,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在其心靈中孕育下懶惰的種子,使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出現背離。張某自小失去父親,母親一手把他帶大,但其母經常有班不上,夜不歸宿,喝酒、打牌。張某小小年紀就開始對學習失去興趣,厭學、逃課,幾日不回家,其母要不就暴打他一頓,要不就根本也不找,聲稱:找到也沒用。最終導致剛滿14歲的孩子輟學在社會閑逛,最終違法犯罪。

辛勤勞動作為道德規範,體現了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而現在的年輕母親們,從小嬌生慣養,勞動的觀念較為淡薄。由此我覺得,家長、學校和社會都應重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著重培養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給他們多提供一些為家庭、集體、他人和社區勞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對勞動的熱愛,使他們通過勞動懂得勞動的果實來之不易,不勞而獲則是可恥的。在許多很富裕的國家中,孩子平時所用的零花錢,是靠他幫助做家務或參加社區勞動賺來的,這種做法對培養青少年養成辛勤勞動的品格還是很有幫助的。

現實生活中,不少母親把家庭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認為孩子就是一切,孩子的進步就是全家的進步。從現實來看,母親的發展是孩子發展的前提和保證,母親不思進取,停滯不前,缺乏創新意識和創造行動,即使給孩子服務得再好,也難得到孩子的尊重。有的母親罵孩子不爭氣,孩子反問道:你不也就這個水平嗎?這是很值得思索的。

自己工作不努力,又怎麼教育好你的孩子呢?

母親觀念要更新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母親的教育理念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母親的思想境界、人生觀、價值觀,及其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待人接物、舉止談吐,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即便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往往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母親的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母親的觀念從孩子一出生,就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發展和品德的形成,隻有思想不落後的母親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在今天,要做一名稱職的好母親,就要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在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麵應有積極的追求;要自尊、自愛、自強,充滿自信心和責任感;要培養廣泛的興趣和好學的精神;待人接物要文明禮貌、謙虛謹慎。

還要不斷創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和優美的文化環境,營造教育氣氛,營造家庭讀書學習氣氛;母親要以身作則,喜讀書看報,追求新知識,努力工作,用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來影響我們的孩子。因為母親對於子女來說,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權威性,母親的言論和行為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形成巨大的影響。

腳上泡是自己磨的,勿全怪路不平,盡管有不平坦的路。家教失敗先找主觀原因,同時也看到客觀原因。母親與兒女之間,因閱曆不同、視角各異,看世象總有差別。從傳統上看兩者關係,母親的立場以“教”為主,而孩子們的立場不外乎“學”。這種語境可謂源遠流長。

時至今天,並沒有大變化。但在提倡平等的現代教育理念之下,這種語境已經出現裂痕。一方麵,孩子的叛逆,使得母親們不得不調整“教化”的手段;另一方麵,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也使母親們意識到,如果不更新觀念,恐怕教育不好孩子。 因此,現代的母親應做到以下幾點:

1、更新評價人才的觀念。

望子成龍是絕大多數家長共同的心願。這裏的“龍”可以理解為是對人才的一種概括,實際上表達的是家長望子成才的迫切心情。那麼,到底什麼是人才?不同的人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當前在廣大家長中占主導地位的人才觀,還是受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認為隻有出人頭地、高官厚祿者才是人才。

在這種人才觀的影響下,許多家長心目中“龍”的標準就是當上專家、教授、局長、經理……總之,一是要官大,二是要有錢。而當了普通勞動者的似乎就不是人才,就會被家長認為是沒出息。不是常有些家長領著孩子去參觀建築工人、搬運工人的勞動現場,但目的並不是進行什麼勞動教育,而是進行生動的現場教育:“看見了嗎?如果你不好好念書,將來就隻能幹這種活兒!”

這種人才觀形成了一種極其狹隘的人生目標,認為隻有出人頭地、升官發財才是成功人生的標誌。在這種片麵的人才觀的影響下,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錯誤的擇業觀,使他們的自我期待與社會現實之間出現極大的反差,這對孩子今後的社會適應是極為不利的。

實際上,衡量人才的真正標準是人的素質,不管有沒有學曆或文憑,隻要有真才實學和實際能力的就是人才。幾年前,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倡“從資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轉變,就是針對唯學曆論的傾向提出的。今後的市場競爭、人才競爭必將會更加重視人的基本素質,尤其是對人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實幹精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會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是素質教育的人才觀,看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就要看他是否具備這些良好的素質,這才是衡量人才的根本性標誌。

2、更新評價子女的標準。

母親如何評價子女,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評價子女,這實際上是家庭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一個“指揮捧”,不但決定家庭教育的方向,也決定子女發展的方向。

在中國母親的思想上,評價子女好不好的首要標準是“聽不聽話”。“聽話”則是好孩子;“不聽話”則不是好孩子。母親把“聽不聽話”作為評價子女的首要標準,從表麵上看是強調子女對自己的態度,實質上是要求子女養成“順從”的性格。在家裏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在工作單位要聽領導的話,在社會上要聽大家的話。

這樣要求子女時時、事事、處處都聽別人的。按照別人的意誌行事,而不主張子女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遇事不動腦筋進行獨立思考,遇到問題不能獨立分析、處理和解決,不能自主、自立,這樣的人進入社會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很難在工作和事業上有所作為。

把“聽不聽話”作為評價子女的首要標準,這是封建家庭教育思想的病毒。在封建社會,家庭教育的首要內容是進行“孝道”的教育,培養“孝子”則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何為“孝”?孔子解釋為“無違”,即絕對順從父母。

造就人們順從的性格,這是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的,對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封建統治秩序都是很有好處的。家庭教育培養了人們順從的性格,到社會上就能夠順從統治階級,逆來順受,忍受壓迫,不“犯上作亂”,成為馴服的奴仆。

今天,新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是再一味的強調要求子女“聽話”、“順從”,就很難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作為了。

3、建立新型的親子關係。

家庭教育是在父母子女之間進行的一種教育。父母和子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在封建社會,“父為子綱”是封建家庭父母和子女關係的準則。所謂“綱”,即是支配的意思。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支配和被支配的關係。父母的意誌即是子女的意誌,父母的話對子女來說就是法律,必須無條件地服從。在這種關係下,隻能是扼殺子女的個性,使子女沒有獨立人格,形成自卑萎縮、逆來順受、屈從於強權的奴隸性格。這種性格,正好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

而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下,青少年也追求民主、平等、自主、自立、自強,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和個性的充分發展。這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如果母親的思想觀念不更新,不主動調整親子關係,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親子關係,勢必會造成兩代人之間關係的緊張。母親也就會喪失教育子女的主動權。

母親們必須明白,人與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人格和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在家庭裏,隻有輩份的不同,沒有尊卑之別。子女應當接受你的教育,但不是你的附屬品。母親有教育子女的權利,同時這也是母親的義務,但絕不是母親的特權。母親應當尊重子女的人格和個性,尊重子女的獨立自主權利。隻有這樣,教育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培養出來的孩子才能自尊、自強、自信,才會有所作為。因此,母親應當和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關係。

4、要接受來自子女的教育。

傳統的觀念認為,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當承認,這是家庭裏主要的教育活動。但這並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內容,是狹義的家庭教育。廣義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教育。不論是父母還是子女,年長者還是年幼者,長輩人還是晚輩人,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既都是教育著,也都是受教育者。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含義。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是存在子女教育父母、年幼者教育年長者、晚輩人教育長輩人這種事實的。比如,子女向父母宣傳新思想、新觀念,介紹新事物,這也是教育活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係,不是取決於輩分和年齡,而是由實施影響和接受影響兩方麵構成,主動實施影響的便是教育者,被影響的便是受教育者。

父母接受子女教育,有諸多好處:一是可以提高家長威信,二是可以協調親子關係,三是可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從而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在教育家長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管孩子的過程,而是家長與孩子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母親對家庭教育的觀念不更新,用古老的違反教育規律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那將是一場失敗的教育,是母親的失職行為。

請母親們更新舊有的教育觀念,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提高,一起進步吧!

孩子公德意識不能丟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自古以來,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政治法製製度,以及國家政權的調控,同時也離不開道德的調控。道德特別是社會公德,調控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因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公民的道德建設,推行“以德治國”。

但是,受利益至上、享樂至上、自私自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學校和家庭在孩子的公德意識培養上逐漸淡化著。同時由於學校傳統德育,隻重視理論灌輸而忽視實踐養成,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教育也顯得力不從心。

縱觀中小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就餐插隊,乘車搶座,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穿背心、拖鞋進公共場所;

在公共廁所的牆上都有醒目的 “來也匆匆,去也衝衝”之類的提示,實際情況是不少中小學生無視這些起碼的公德要求,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在教室、公共廁所的牆上、門上亂寫亂畫或留下腳印、球印,甚至是不堪入目的汙言穢語;

有些學生對學校的公共設施毫不愛惜,不屑一顧、任其破壞。例如,在課桌上亂塗亂刻;門窗玻璃和桌椅經常被損壞;宿舍、廁所、食堂的長流水不斷;食堂的飯菜浪費現象簡直令人瞠目;在大街上隨意行走、闖紅燈等違反社會公共規則的現象也頻頻發生,還有讓人擔憂的中小學生暴力、偷竊行為等等。

中小學生公德意識的缺失一方麵是社會的因素,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私自利之風在社會中蔓延,使整個社會的公德意識普遍下滑;而另一方麵是教育的因素,學校及家庭對中小學生教育重智輕德現象的嚴重,導致了中小學生在沒有得到很好的公德教育。

正是這種公德教育環境的缺失使中小學生的公德狀況急劇下滑。因此,對孩子們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公德意識,就成為家長們麵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社會,無所不在的大眾傳媒,向人們提供著社會全方位的信息,當然也包括道德文化信息,它通過豐富多彩、靈活多樣的形式,不間斷地向孩子們提供反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的信息,供他們觀察、學習和模仿,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著。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湧現出來的英雄少年們,他們的磨難與堅強深深的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地震中英雄少年的故事,讓他們懂得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責任,什麼是堅強。

然而,大眾傳媒對中小學生公德意識的形成發展也有消極影響:文化垃圾、虛假廣告、欺騙性推銷、電影、電視中的暴力、色情、恐怖鏡頭、因特網上的信息垃圾、無聊遊戲等等,都給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幹擾

我們不能因害怕不良信息而蒙上中小學生的眼睛。看了武打片的孩子並不一定就會產生暴力傾向,接觸了言情故事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會有早戀的苗頭。家庭教育在大眾傳媒與孩子之間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而家庭公德教育的缺失,正是孩子社會公德意識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

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們往往自身素質高,麵對大眾傳媒也就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通過觀看積極向上的節目來強化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社會公德素質;反之,缺少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則會因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而誤入歧途。所以,我們要提倡家長對孩子進行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首先,家長應對孩子接觸的大眾傳媒進行符合他們心理特點的合理的調控,包括大眾傳媒的類型、時間和內容。其中以對內容的調控最為重要。而對於當前媒體中頻繁出現的,對孩子有著強烈吸引力的性和情愛的內容,家長應冷靜對待,可與其進行討論,從而給予他們正確的指導和必要的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阻攔”。

其次,積極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和親情關係。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卻伴隨著家庭倫理關係的急劇下滑,單親家庭、離異家庭不斷增多,父母常忙於工作而疏於對子女的精神照顧。

親密和諧的家庭關係的缺失,極容易導致孩子對大眾傳媒的沉迷,尤其是對網絡的沉迷和依賴,使他們極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家長應該經常與孩子交流、溝通,營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這對孩子抵製不良信息的影響有著積極的作用。

父母要為孩子淨化好社會公德環境,重視輿論引導,通過典型示範,讓孩子從身邊人、身邊事中得到啟迪,找到自身行為規範和正確的價值追求,把講文明、講道德、講奉獻體現在社會生活中。引導孩子對公共生活中各種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進行解剖,營造講文明高尚、不講文明的可恥的濃烈氛圍。

要強化孩子的主體意識。在進行公德意識培養時,要改變過去講得過多、做得太少;強製太多、自主太少的通病。注重讓孩子自覺、自主、自動地參與,從而使公共道德真正成為孩子內在、自律的行為規範。

公德教育要著重於懂禮貌、守紀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熱愛祖國、熱愛父母、熱愛勞動、熱愛學習等基礎教育。核心是學會如何做人。所以,要將傳統倫理道德中處事、修身之道中的精華擺在孩子公德教育的重要地位,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

要加強道德理論教育,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若能把為什麼會產生某種道德規範,它對社會有什麼作用,我們為什麼要遵守社會公德等問題講清楚,孩子的道德行為就會更自覺、更有目的。同時把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西方現代道德力量相結合,培養鑒別能力。指導孩子學會以豁達的態度來對待外來文化,並在相互比較中提高其鑒別能力。

要走出道德衝突的困難,培養選擇能力。所謂道德衝突是指人在道德選擇過程中,遇到的一種特殊的矛盾情形,往往是選擇者陷入困境。這種困境在中小學生行為中是常常存在的。所以要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服從更高的道德準則。

總之,信息社會的迅速發展,使中小學生的公德意識的發展與培養,處於一個更為複雜多變的環境之中,如何有效地發揮外界因素對中小學生社會公德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排除不利因素的影響,是母親們不得不麵對的一個問題。

相信隨著社會和家庭教育環境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社會公德教育環境會得到顯著的改善,我國中小學生的公德意識培養會取得長足的進步。

孩子競爭意識要增強

競爭意識是指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它是產生競爭行為的前提。競爭指個體或群體為充分實現自身的潛能,力爭按優勝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超過對手的過程。它是個人或群體與他人或其他群體的對抗性行為。

競爭作為人際關係的基本形態,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每一個人從小就開始處於競爭之中,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初中考入高中,從高中又考入大學,到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無不經過了若幹次的競爭。

競爭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它推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人也在其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競爭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正是因為競爭,才使得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當今的時代是競爭性很強的時代,未來的時代將有更激烈的競爭。優勝劣汰,這是一個自然的法則。鼓勵競爭,讓適者得到成功的報酬,滿足了人的功利目的,同時也符合普遍的自然法則。

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經濟、軍事、科技、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存在競爭。人與人之間,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通過競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不斷產生,進而推動人類的生產、生活不斷向更高的階段邁進。因此,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鼓勵通過競爭調動人的潛能,實現人的充分全麵發展和社會進步。

我們的社會確實是充滿競爭的社會。政治競爭、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而且有時還很激烈。競爭能使人努力進取,競爭能使社會進步,競爭能使國家富強。

當今的中小學生是今後社會的建設者,他們步入社會後,等待他們的是激烈的競爭。培養中小學生的競爭意識,是目前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因為競爭意識是個人或團體間,力圖壓倒或勝過對方的一種心理狀態,它能使人精神振奮,努力進取。

競爭意識的培養,需要母親的正確引導。

1、樹立競爭意識。

盡管在今天的中小學生中,我們看到不少孩子有較強競爭意識。如,當看到某位同學學習成績提高時,自己也暗暗鉚足了勁,希望下次也考個好成績;當看到別的同學當了學生會幹部,入了團時,自己也交上了入團申請書……這是積極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