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體力行永不忘 德才兼備才是妙(3 / 3)

但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看到,仍有一部分中小學生心中無目標,努力沒方向,有的甚至還有這麼一種思想:某人比我還差呢。話語之間常透露出“我已經不錯了”這麼一種自我滿足的想法。

針對這一現象,母親有責任引導孩子樹立競爭意識。“今天我要比昨天好”的自我比賽,就是一種競爭意識的培養途徑,能促進孩子天天進步。其次,也可運用故事進行教育,如給學生講講科學家為了攻破難題,獲得世界領先地位而廢寢忘食地研究;奧運健兒為了勇奪金牌而刻苦訓練……

另外,還可收集身邊力爭上遊的典型人物的先進事例教育孩子;再者是創設情境,經常開展各種比賽活動,讓孩子在激烈的比賽中增強競爭意識。

2、講究競爭科學 。

競爭的最終目的是求更大的進步。所以,合理地選擇競爭對象和競爭目標,是達到競爭的合理性和最優化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引導孩子競爭中一定要講究科學,根據孩子自己的情況恰當互相督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發揮自己的特長,彌補不足,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告訴孩子隻要盡了最大努力,即使輸了,也是另一種成功。因為在競爭中你已經提高了自己,已經發展了自己,今天的自己已比昨天進步了。勝利了也不能驕傲,今天的勝利是昨天努力的結果,應總結經驗迎接明天的競爭。

3、競爭不忘合作。

有人認為,隻要是競爭,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一方戰勝另一方。實際上,有更好的結局:“以和為貴”求雙贏,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共同發展。

IBM與微軟的公司間合作便是個成功例子。當初,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開發了個人電腦的模本,卻沒有合適的軟件可供運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軟,抓住機會與IBM合作,為其開發操作係統軟件DOS。這個軟件成為操作軟件的革命,微軟公司從此強大起來。今天,微軟已成為電腦軟件的大哥大,前總裁比爾蓋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為電腦硬件領域的“藍色巨人”。合作使雙方都得到了發展。

善於合作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一素質。通過合作,就有可能在最短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發展空間,正所謂“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因此,母親要引導學生競爭時不忘合作,虛心向別人學習,許多情況下,合作能取得更大的效益,創造出單憑個人不可能創造的成績。家長可以結合身邊的事例使孩子明白,競爭與合作並不矛盾,應該做到“競爭中合作,合作中競爭,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樂於合作和交流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溝通意願。培養中小學生的合作意識,是與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分不開的。

如今,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競爭越來越激烈,想要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外,還要有與人溝通合作的本領。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事業的成敗。

要使一個人在以後的工作中,能與人愉快地合作無疑是要從小開始培養的。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試著了解合作與交流的價值,嚐試與其他同學合作與交流,並且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鼓勵和肯定,既有利於使他們從小樹立自信心,又有利於增強他們的學習欲望。這樣在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的同時,也為他們進一步探究科學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幫助孩子樹立“爭第一”的意識是必要的,這有助於使學生用較高標準要求自己;但同時,也應讓孩子明白,在“爭第一”的過程中要使用正當手段,要具有正確的心態,競爭時不要忘了合作。

4、我們要教育孩子追求公平競爭。

為了獲得勝利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甚至不擇手段,受害的將是自己。不能搞陰謀詭計,不能因競爭而產生嫉妒,要在“陽光”下,公平競爭。

家長還要積極培養孩子增強麵對失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以健康的心理迎接每一次競爭。

充滿競爭的社會大環境,極大地激發了青少年的競爭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但過度的惡性競爭,容易使青少年為了取得競爭優勢而采用違背道德規範的不正當行為。因此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因為隻有積極健康的競爭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家長要努力營造互教互愛的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家風。中小學生有許多時間是同家長一起度過的,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中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諸如追求理想、積極向上、團結各睦、民主平等、勤奮好學、功勞節儉、愛好運動、講究衛生等良好品質和習慣,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逐漸養成。要讓孩子懂得理解、尊重他人,從小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嬌氣、不懶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學著做,多給孩子勞動及自己做主的機會,重視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民主、平等、互教互愛的親子關係,使得孩子各方麵的潛能能充分發揮出來。

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要母親不斷的引導,使其成為符合現代社會的競爭人才。

孩子法律意識要擁有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法律越來越多受到人們重視,一個國家法律體製完善與否也日益成為衡量這個國家現代化程度高低的標誌。隻要留意,不難發現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法律氣息。

然而根據國家有關數據表明: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呈大幅度增長趨勢。青少年違法犯罪很大以部分原因是法律意識淡薄,受社會不良習氣的影響,與不良青少年交往,帶來不良習慣行為。有的同學認為違紀與違法是兩碼事。違反校規校紀大不了扣幾分罷了,扣幾分無所謂,離開除學籍甚遠。有此想法是十分不好的。習慣成自然,小事變大事,違紀就會逐步變成違法,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據報道,某人民法院日前適用簡易程序審結了一起刑事案件,這起案件在不少人看來是“小事”,甚至被告人在犯事時也不知道自己觸犯刑律。不禁讓人感慨,不懂法律危害大。

被告人15歲的中學生小強從一名男子手上購買了一部手機,手機價值800元,小強隻花了200元,不過對方明確告訴小強手機是偷來的。不久,手機的失主黃某打通了手機,小強接聽後想著再轉手賺點錢,就讓黃某出500元把手機再買回去,並約好在市中心廣場附近交易。在交易地點,小強被黃某人贓並獲。法院認為小強的行為已構成收購、銷售贓物罪,但鑒於它是未成年人,送他去少年管教所進行教育,小強當庭表示服判,他說當初以為不偷不搶就沒事,沒想到買別人偷來的手機也是犯罪。

再看這些報道:17名輟學少年組成三個搶劫團夥,趁著夜色攔路搶劫;15歲少年算陳年舊帳,殺仇人消心頭積怨被抓;13歲少年勒死88歲老嫗後上學,老婦曾視其為孫子;3名未成年少女幫助男生奸淫婦女,淪為強奸犯……

近日,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未成年人輪奸案,兩名被告人——16歲的小剛和15歲的小林輪奸了年僅12歲的小華,法院以強奸罪分別判處兩被告7年和5年有期徒刑。兩個本應在校園裏學習的花季少年,因為過早地失去了正常的家庭和學校教育,跌入了犯罪的深淵。

據江南都市報報道:南昌市西湖區人熊某,13歲失學,因為無聊便在網吧裏混,慢慢地接觸到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並在一名叫“盼盼”的老千“教育”下開始盜竊。幾年來,熊某全靠偷盜活命。日前,他剛剛從派出所裏放出來幾天,就又被抓了進去。被抓的熊某告訴記者,他的人生很“悲慘”,出道3年,進出派出所已經近百次。

有個別學生追求個性化,如果被學校規矩束縛著,不利於自己的發展,幹了一些違紀的事才能體現自己的瀟灑,這也許是青少年這個階段的叛逆心裏所致,但還是希望同學能克服這種心裏。有的同學認為,講法律就沒有自由,講自由就不能受法律的約束。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由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世上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因此,要告訴孩子注意端正思想,提高法律意識,做到遵紀守法。

未成年青少年,情緒波動較大,好感情用事。當個人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會產生強烈挫敗感,內心感到不滿。理智的不足使他們的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計後果,不擇手段。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對當事人或無辜群眾進行攻擊報複。他們總是以滿足個人或小群體的需要為最高目標,完全不顧這些行為可能對他人和社會帶來的傷害。在他們眼裏,個人或小群體利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妨礙他們實現自身利益的社會規範,都是對他們的限製。

青少年獲取法律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政治課和當地派出所開展的法製講座,這樣的方式對提高孩子們的法律素質有幫助,但是因為政治課堂上隻能偶爾涉及到法律知識,而法製講座一個學期僅僅隻有那麼幾次,遠遠無法使孩子們的法律素質達到要求。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法製教育環境,家長的責任和作用不容小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每一個微小的行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家長不具備較高的法律素質,或者家長自己就是法盲,那麼在這樣的家庭法製環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識很難增強。

增強法律意識,不僅僅是教育孩子不去犯法,而且還要學會自我保護,不受他人傷害。我們還不是的看到這樣的報道:孩子自己在家時,犯罪嫌疑人以爸爸、媽媽的同事或是查電表(水表)等為由,叫開門進行犯罪行為。家庭蒙受損失,給孩子帶來終身的傷害。

所以,作為家長的母親,除了以身作則,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外,要對子女進行通俗的法製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己有的法律知識,采取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合乎法律規範的方法,時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法守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及時予以糾正的同時,還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為了提高家長的法律素質,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家長應多讀法律書籍,經常觀看“今日說法”等專題法律節目等等,營造良好的家庭法製環境。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希望孩子們珍惜大好時光,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鍛煉身體和從事健康、文明的活動上,遵紀守法,珍愛自己的前途,珍惜和諧相處的環境,從小做起,防微杜漸,努力做一個品德高尚、意誌堅強、勤奮好學的青少年。

同時,希望我們的母親們,自己做個有法律意識的人,由此引導孩子加強法製觀念,使其健康成長。

孩子的環保意識要樹立

近年來,我們都發現,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了。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一些高科技產物引領時代前衛,使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當我們醉心於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成果,高踞於人與自然關係中的主宰者和統治者地位的同時,環境破壞、生態危機已經開始向我們襲來。

當人們高高興興乘坐著小汽車遊山玩水時,可知道後麵的“出氣管”已經汙染了環境;當人們為了圖方便大把大把使用一次性筷子時,可知道這浪費了多少珍貴的木材;當人們做到臭氣熏天的“垃圾河”捂鼻匆匆而過時,可知道是自己為了圖一時方便大量往河裏倒垃圾造成的。

人類製造的工業汙水汙染著本已經缺少的飲用水,清潔淡水的短缺意味著流行病、饑餓、絕望和死亡;人類的友鄰物種,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從地球上消失,一片片生命的綠色化為沙垢,世界最基本的資源儲備正在我們的不屑中枯萎凋零。

據統計,目前我國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共149.6萬平方公裏,現在仍以平均每年增加100多萬平方公裏的速度發展,甚至一向與沙漠無緣的我國南方,也出現成片的沙荒地;全國幾大水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很多地方已經造成吃水的困難了:要麼是缺水,要麼是水質太差不能喝;空氣環保指標達標的城市也似乎沒有幾個;東北長白山區,森林覆蓋率比建國初期減少了約18%,砍伐量已超過生產量的50%以上,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僅為14%,居世界第123位。

人類抬頭看看天,它還有一小塊是藍的麼 人類低頭看看地,還有幾條像樣的河流 人類四下裏看看草木,還有幾株是真綠真青的?人類再看看人類自己,失去這一切將意味著什麼?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自然環境,麵對世界環境的惡化,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生存狀態,都有責任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中小學生的環保素質,意味著中國未來公民的環保素質。因而,使中小學生具備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麵臨的時代任務。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的責任。

環保問題不容再被忽視,普及並加強環保意識已刻不容緩,隻有當人們,尤其是孩子普遍樹立起環境意識之時,才能形成社會力量,來共同保護人類自身的生活環境.

普及並加強孩子的環保意識勢在必行。

目前,大眾的環保意識還遠未普及,故未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當然,處在這種大環境下的中小學生環保意識也相對薄弱。

普及大眾的環保意識應從加強孩子的環保意識開始。現在的中小學生將是下一世紀的主人,他們的環保意識如何,即他們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對環境科學的掌握情況都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未來。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講,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已經開始形成大眾環保意識,特別是學生們自發的組織起來,清潔當地的河流,然後組成環保監測小組,宣傳環保知識以及製止汙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等等。

當今我國的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是一家幾代人的中心。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應首先加強孩子環保意識的教育,再通過他們對社會上輻射,達到普及大眾環保意識,這應該是一條途徑。

當今世界已進入高科技時代,已形成了高科技競爭的格局,環境科學領域的高科技競爭也日趨激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缺乏這方麵的人才,必定在競爭中失利。

所以,我們要聯係我們身邊的實際事例,以此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注意培養加強孩子的環保意識,激勵孩子們去掌握、去宣傳學到的環保知識,並身體力行,去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這樣,當孩子們把學到的知識帶到生活中去,帶到社會上去,環保意識在社會上得到普及,所有的人都能自覺去保護環境,那將是我們國家、民族之大幸。

要使孩子們了解到由於大氣層濃度逐年上升,太陽能輻射的一部分——地球紅外輻射熱不能透過大氣層,因而造成“溫室效應”,使地球表麵升溫、冰川溶化,直接影響著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情況。要提高孩子們對控製“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的認識,讓孩子明白人類必須控製戰爭和固體廢物燃燒、大力發展森林等,以利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要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孩子對環保意義的認識,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讓孩子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麵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中小學生在環境管理、環境文化方麵的認識。

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汙染區等進行實地考查,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穀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係.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孩子環境方麵的知識,結合已學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汙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氣汙染的主要物質是什麼?防治途徑如何?等等,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並為今後工作奠定良好的環保基礎.

要想讓孩子保護環境首先要讓孩子熱愛環境,了解當前的環境狀況。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孩子的親身經曆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的培養。環境汙染的實例震撼著孩子們的思想,觸動了他們的心靈,強化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教會孩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點做起,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孩子創新意識要具備

創新意識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獨立思考,會發現和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創新意識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創新品質,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和批判精神;二是創新思維,強調獨立思考;三是創新方式,是關於發現、提出和探究問題。

當今社會,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的綜合所在,這一觀點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

但是目前,由於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普遍不強,尋其根源可發現首先是我國中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強。

究其原因可見:在我國曆史悠久的國民教育中,馴化教育一直占主導地位,即通過教育把黎民百姓塑造成良民、臣民和順民,那是曆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所必須的。

不可否認,這種相沿已久的臣民教育在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封建統治方麵,的確也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人性的塑造上則貽害無窮。其突出的危害表現在,不尊重人的個性,無視人的發展的多樣性,隻把人當作工具一樣來訓練和教化,結果造成人性的壓抑,個性的泯滅,創新精神的喪失。

泱泱大國,還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可是,無數代炎黃子孫又為世界貢獻了多少創造發明呢?除了四大發明還是四大發明,說來真夠慚愧的!

日本在戰後為什麼能在短時期內迅速恢複發展起來,並成為世界經濟、技術強國呢?這是因為他們一方麵長期推行一條技術引進方針,另一方麵則是重視對新一代創造能力的培養,並在國民中廣泛開展創造發明活動。

曆史證明,一個國家要振興,一個民族要自立,就要培養大批創造型的人才。而現在的中小學生正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提高這些孩子的創新意識,因為,創新意識是創新能力的前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有的父母或許認為,我的孩子不是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它不可能成為科學家,發明家。

其實,這是家長們的一種盲性認識,把創造能力看得太神秘,高不可攀了,對於孩子來說,雖然他們並不能創造出什麼“震憾世界的東西”,但他們卻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隻不過是他潛在的創造力,還沒有被開發利用起來罷了。

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都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不同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會呈現不同的水平,然而,對於培養整個中小學生群體創新意識這一點,家長和教師的教育方針則應是共同的,一致的。因為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革,創新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那麼,作為家長的母親,應如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

1.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這是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的主要環節。影響孩子的創造力的強弱起碼有三種因素:一是創新意識,即創新的意圖、願望和動機;二是創造思維能力;三是各種創造方法和解題策略的掌握。

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造思維能力和掌握創造方法與策略的推動力。實驗研究表明,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奮自信,善於鑽研,勇於創新。因此,有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說過,哲學的起源乃是人類對自然界和人類自己所有存在的驚奇。他們認為:積極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是在人們感到驚奇時,在情感上燃燒起來對這個問題追根究底的、強烈的探索興趣時的開始。因此要激發孩子創造性學習的欲望,首先就必須使孩子具有強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沒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沒有求知欲。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出難題,或者讓孩子去“啃”前人遺留下的不解之迷,激發孩子的求知欲。少青年人的求知欲最強,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識地轉移地發展智力,追求到科學上去,就會自然萎縮。

求知欲會促使孩子去探索科學,去進行創造性思維,而隻有在探索過程中,才會不斷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不枯不竭,永為活水。

一個人,隻有當他對學習的心理狀態,總處於“躍躍欲試”階段的時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上下求索”的過程。這樣的學習,就不僅能獲得現有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能進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發現未掌握的新知識,甚至創造前所未有的新見解、新事物。

創新能力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學家、藝術家等,各種出類拔萃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從他幼時幻想人跟著光線跑,並能努力趕上它開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就是從人們幻想造出飛鳥的翅膀而開始的。幻想不僅能引導我們的孩子發現新的事物,而且還能激發他們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進行創造性勞動。

青少年愛幻想,要珍惜他們的這一寶貴財富。幻想是構成創造性想象的準備階段,今天還在幻想中的東西,明天就可能出現在孩子們創造性的構思中。

2.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這是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麵。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倘若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答案,那就以這個問題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發,找出適當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隻找一個正確的答案。

人在這種思維中,可左衝右突,在所適合的各種答案中充分表現出思維的創造性成分。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獲得者、美國科學家格拉肖說:“涉獵多方麵的學問可以開闊思路……對世界或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於抽象思維。”比如我們思考“磚頭有多少種用途”。我們至少有以下各式各樣的答案:造房子、砌院牆、鋪路、刹住停在斜坡的車輛、作錘子、壓紙頭、代尺劃線、墊東西、搏鬥的武器……如此等等。

在人的創造活動中,既要重視聚合思維的培養,更要重視發散思維的培養。當前,各類學校比較重視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求異思維的訓練。如有的教師往往按照一張標準答卷給分,而學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個答案回答問題。

這樣,無形之中使學生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觀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動性的發展。通過這種辦法培養出來的隻能是知識積累型的學生。

發散思維本身有不依常規,尋求變異,探索多種答案的特點。具有良好發散思維的人,一般對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所以應重視對孩子發散思維的培養。

3. 培養孩子的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

這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不可缺少的環節。所謂直覺思維,是指未經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維。如猜測、預感、設想、頓悟等。

很多心理學家認為,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它即是發明創造的先導,也是百思不解之後突然獲得的碩果,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物理學上的“阿基米德定律”是阿基米德在跳入澡缸的一瞬間,發現澡缸邊緣溢出的水的體積,跟他自己身體入水部分的體積一樣大,從而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

又如,達爾文在觀察到植物幼苗的頂端,向太陽照射的方向彎曲現象時,就想到了它是幼苗的頂端因含有某種物質,在光照下跑向背光一側的緣故。但在他有生之年未能證明這是一種什麼物質。後來經過許多科學的反複研究,終於在1933年找到了這種物質植物生長素。

一般來說,知識結構隻是一種“間架”,其中存在著很多“缺口”。這些“缺口”對於非常熟悉這個問題的人,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夠對它“似有靈犀一點通”。這是過去長期積累的知識和辛勤勞動,逐漸在頭腦中搭起的一座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

因此,在當前情境啟發下,才會表現出一瞬間的直覺反應。但是直覺思維往往不完善、不明確,有時是錯誤的。要使直覺思維達到完善,邏輯思維可認為是它的一個必要的檢驗、修改和訂正的完善過程。因此,應把兩者結合起來培養,會更有助於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直覺思維在學習過程中,有時表現為提出怪問題,有時表現為大膽的猜想,有時表現為一種應急性的回答,有時表現為解決一個問題,設想出多種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為了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當這些想象紛至遝來的時候,可千萬別怠慢了他們。青少年感覺敏銳,記憶力好,想象極其活躍,在學習中、在發現和解決問題時,可能會出現突如其來的新想法、新觀念,要及時捕捉這種創造性思維的產物,要善於發展孩子的直覺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是極其重要的,這就需要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培養創新的人才就需要創新的教育。

因此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