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培育名人的母親榜樣(2 / 3)

此後,在母親的教導下,愛迪生這個一生中隻上過三個月學的“怪”孩子,終於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

司馬光的母親聶氏:開發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司馬光是偉大的史學家、卓有建樹的政治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北宋開創“涑水之學”的思想流派,影響很大。他在哲學方麵所做的探索,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提起司馬光,人們都會想起這樣一個傳承了千年的故事:

司馬光小時候,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麵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司馬光的成長得益於他的母親。

司馬光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生於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司馬家族累世聚居,和睦相處,祖輩詩禮傳家,家風嚴正。司馬光的先輩和他們這一輩,多是好學上進,從祖父司馬炫到司馬光這一輩,有六七人都是進士出身。

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曆史學家,其父司馬池是一位仙風道骨的知識分子,雖家藏萬金,卻專心讀書,銳意進取,曾長期任掌管皇家藏書閣的三司副使。司馬光的母親聶氏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親一樣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但又教導有方。在嚴父慈母的直接影響和教育下,司馬光成長為宋代宰相。

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由於父親忙於公務,母親便承擔起兒子的啟蒙教育。司馬光是個急脾氣,讀書學習常常隻圖進度而不求甚解,比如一篇文章連讀幾遍也不能牢記在心。常常是同窗們都背課文了,可他心中卻了無痕跡。小小的司馬光為此事非常煩惱,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聰明的孩子。

母親聶氏知道了兒子讀書的毛病,便耐心地勸導他說,學習,一是不可急於求成,尤其是啟蒙階段應打好牢固的基礎;二是要有自信和耐性,不可抱怨和泄氣,這也是做人的道理。母親告訴他:讀書不能隻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並重。

為了培養自己的耐心,司馬光在別人遊戲的時候,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心無旁騖地苦苦攻讀,直到能在母親麵前把書全部背誦下來才去玩。

母親看到兒子對讀書越來越有興趣,便著手循序漸進地加深課文的內容,並有意識地開發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司馬光7歲時不僅能夠繪聲繪色地講解《左氏春秋》,而且還能自編故事逗母親開心。

司馬光在母親教誨下,學習進步很快,已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成了自覺性的學習,閱讀量不斷增大。15歲時,他不但飽讀詩書,而且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時人稱其'文辭醇深,有西漢風'。這為他以後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聶氏不僅關心司馬光的學業,而且還從小注重培養他的人格,要求他做人要求實、有氣節、光明磊落。

大概在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開後,一個富有生活經驗的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皮就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可女仆燙核桃的情景被父親看得清清楚楚,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的不誠實。

這件事後來也被母親知道了,母親對他說:誰剝開了核桃是一件小事,可撒謊的惡習卻是一件大事。撒謊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司馬光終於知道了事件的嚴重性。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學習,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成年後的司馬光沿著讀書做官仕進之路節節高升,多數時間是任學士、翰林等職。他一生光明廉潔,反對納妾,夫人亡後堅持不續娶,曆來傳為佳話。此外,司馬光對雙親特別孝順。他被任命為奉禮郎時,他的父親在杭州做官,他便請命要求改任蘇州判官,以便離父親近些,可以奉養雙親。

霍英東的母親劉三:讓孩子學會自立自強

提起霍英東,在香港和大陸幾乎是家喻戶曉。在香港超級富豪中,霍英東事業的起點算得上是最低的,當許多香港人已腰纏萬貫時,他還在為生計而四處奔波。在曆盡艱辛和磨難之後,他憑著頑強的作風,終於從一個窮困潦倒的船民之子,發展到擁有數百億元資產的超級富豪。然而,在鮮花和掌聲的背後,還站著一位默默支持霍英東的偉大女性——他的母親劉三。霍英東於逆境中奮起的成長曆程,和他母親給予他的影響是同步的。

霍家原籍廣東省番禺縣,霍英東的祖父霍達朝依靠一艘帆船,往來於珠江三角洲一帶水網地區,做貨運生意,以維持生計。清未,舉家遷到香港,生活還過得去。到霍英東父親霍耀容的手上,則靠租船做貨運生意養家糊口,加上他父親體弱多病,家境每況愈下。

劉三,是一個窮苦人家的女兒,成年後,嫁給霍耀容。她生有三個男孩和兩個女孩,其中第三個男孩就是今天的大企業家霍英東。當時一家七口以船為家,勞動與生活全部擠在一條小船上。

水上人家最怕台風,那時沒有準確的天氣預報,漁民出海一旦遇上台風,就隻好聽於由命了。1930年夏季的一天,霍英東的兩個哥哥隨同母親和叔父,乘駁船從避風港出海接運貨物。在返航途中,台風驟起,巨浪掀翻了霍家的駁船,四人全部落水。劉三抱住一段殘櫓,眼睜睜地看著兩個尚未成年的兒子被風浪吞噬,悲痛欲絕。當她被救起時,已昏迷過去。霍母醒後,麵對著無情的大海,發瘋般地呼喚著兩個孩子的名字……兩個孩子的慘死,給霍耀容以沉重的打擊,不久便在悲傷中離開了人世。

連遭不幸,給年輕的霍母以沉重的打擊。一些好心人勸其遷回內地老家投親靠友。但她思之再三,認為這不是出路。當時,對窮苦人家來說,唯一可行的,就是挺起腰板,依靠自己,才能挑起養育三個孩子的重擔。

霍母是一個意誌堅強的女子,一旦深思熟慮,認準了的事她就不再動搖。為了改變生活環境,不讓子女再被大海吞噬,霍母決定結束在海上漂泊的生活,上岸定居。她帶領子女遷到灣仔貧民區,開始了新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