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片《心底的記憶·藍》觀後
星期天中午,中央電視台《紀事》欄目做了一期名為《心底的記憶·藍》的節目,講述了幾個大山深處的文學愛好者,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文學夢,自發地走到一起,在山坡上開荒種油菜,用每年兩三百元的收入,辦了一份名為《金鍾》的油印文學雜誌。然而由於生活所迫和家庭的壓力,最後各人不得不外出尋求生計,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到了城市打工。
記者在故事結束時給他回放了幾年來拍攝的錄像,詢問他現在的心境。他說,自己最充實、最快樂的時光還是辦刊物的時候,現在生活處境雖然改善了,但心裏仍然非常空虛和苦悶。最後,他又向記者朗誦了最近寫的一首詩,大意是自己像歲月裏的一堵牆,隨著風雨的侵蝕,終究會倒塌,化為一堆煙。
看完之後,感動於故事的平淡和真實,感動於還有人在極端困難的日子仍然在追尋自己心中的夢,也感動於這位記者對這群默默無聞的人多年的跟蹤拍攝。其實,每個人的心中,誰沒有自己的夢呢?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家裏人來人往特別熱鬧。來的人大都帶著厚厚的一遝寫滿字的紙,恭恭敬敬地給父親看。父親看完之後,時而侃侃而談,時而從箱子裏翻出本書,在上麵指點著什麼,來人總是很感激地聽著。當時我很納悶兒,不知道這些人來幹什麼。同時對父親又有一種莫名的崇拜,感覺很有些高深莫測。
上學後,我才明白,來的人都是四鄉八村的文學愛好者。因為父親在縣文化館上班,又在報刊上發表過幾篇東西,所以小有名氣。因了這個緣故,還沒識字開始,我便對家裏的一本本書產生了濃厚興趣,包括《人民文學》《收獲》《詩刊》《劇本》《電影文學劇本》等,還有很多的小說、詩歌集子,甚至還有豎排、繁體字的線裝書。所以我的作文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大學,都經常被老師當範文在班上讀。有時也想自己的未來,心底朦朦朧朧就有了一個文學夢。
在高考填誌願時,別的同學都是老師做主,輪到我時,班主任毛老師卻讓我回家征求父親的意見。我認為父親肯定會讓我選擇中文,誰知父親默默地抽了一會兒煙,緩緩地說:“中國的文學不養人,你還是學法律吧,今後能吃香。”
既然選擇了法律就要學好,幹工作也必須用心幹好。於是,在忙碌的事務裏,在不斷地應酬中,心中的那個夢也漸漸地遠去了。
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把我引到了論壇。在這裏,我看到了一篇篇盡情揮灑的文字,讀到了一顆顆澎湃的心。他們在品味著生活的真諦,探求著生命的意義,關注著國民的前途。他們為中國的強大而自豪,因能源危機而焦慮,觀殲-10戰鬥機上天而興奮,看球賽輸了而氣惱……盡管並不能見麵,然而,讀著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字,品著一個個機智幽默的回帖,我分明看到了一個個有思想、有個性、有追求的朋友,在與自己麵對麵交流著人生的酸甜苦辣。
記得父親常說,人一求生存,二圖溫飽,三思進取。現在溫飽基本解決了,是到了拿起筆來,做點自己所喜歡的事的時候了。
家裏溫馨的生活需要享受,遠處巍峨的大山也應該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