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956年艾青家庭發生變故的前後,一場有步驟的改造知識分子思想的運動開始了。
這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中共中央提出《關於開展批判胡風思想的報告》。報告認為:“胡風的文藝思想,是徹頭徹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是反黨反人民的文藝思想”“他的這種思想代表反動的資產階級思想。”報告要求對胡風的文藝思想進行公開的批判。前一年的7月,艾青風聞胡風向中央遞交了<;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即“三十萬言書”),憑他對胡風性格的了解,也憑他對《人民日報》動向的注意,一顆心不禁為老友懸著。在那個變幻無定的年頭,《人民日報》是政治的晴雨表,一旦由它做出結論,就再無挽回的可能。更令他驚愕的是.5月13日,《人民日報》公開發表《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一些材料》,把胡風定性為“反革命集團”之首;僅僅就在五天後,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準,將胡風逮捕,同時撤銷他擔任的一切社會職務;6月,《人民日報》接著發表第二批、第三批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材料,並有舒蕪反戈一擊的文章及胡風致他的若幹私人信件……然而,事情絕不會到胡風這裏為止。
1955年八九月份,中國作協揭出了“丁、陳反黨集團”,這成為牽連到艾青的一根導火線。因為延安文抗那段“曆史”,周揚把艾青視為丁玲那邊的人。批丁玲、陳企霞是因《文藝報》“壓製李希凡、藍翎等小人物”引起的,同年4月,陳企霞寫信給黨中央負責同誌,要求改變對《文藝報》的武斷結論,結果受到進一步的批判。入夏後,中自作協奉命連續舉行了十六次擴大會議,最後一致認定丁、陳二人“反黨”,具體表現是;“拒絕黨的領導和監督,違抗黨的方針、政策和指示;二、違反黨的原則,進行感情拉攏,以擴大反黨小集團的勢力;三、玩弄兩麵派的手法,挑撥離間,破壞黨的團結;四、提倡個人崇拜,散播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批丁、陳由周揚親自指揮,結論中所謂“進行感情拉攏,以擴大反黨小集團的勢力”的說法,顯然有文外之意,影射到丁玲與艾青的關係。據知情人說,解放以後,艾青與丁玲的關係實際上已比較疏遠。另有人回憶,艾青對丁玲獲斯大林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頗有微辭,私下還有嘲笑,曾模仿丁的聲調朗誦其中的某些章節,然後大笑不止。然而,艾青對這種完全不容對方辯駁的批判方式是不滿的,這讓他想到延安整風時的某些流弊。當然,對周揚等人“借今諷昔”的作風更為光火,於是,不免有些為丁、陳“打抱不平”的表現。有一段時間,艾青與李又然、朱丹往來較多,常在一起喝酒,這幾位都是學美術出身,不免有點藝術家放浪不羈的氣質,酒一喝多,話題自然扯到文藝界,因此有了“作協有兩幫人,一幫總是被整的,一幫總是整人的”的說法,後者是暗指周揚等人,在作協圈子裏,這是人所盡知的。另有一次,中國作協支部開會批判丁玲,周立波發言時口氣盛氣淩人,而且無限上綱,令在座的人悚然。艾青忍不住說,你周立波不要永遠像一個共青團員的樣子,一貫正確,比誰都革命。把周立波嗆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周立波乃周揚侄兒,這話自然傳到了周揚耳中,無疑開罪了他。據當時任作協機關總支書記的黎辛回憶,作協的整風是按三個階段進行的,第一個階段是整丁玲、陳企霞,第二個階段整馮雪峰,第三個階段則是整艾青、白朗、李又然等人。艾青顯然沒有覺察到這種山雨欲來的政治氣候,他性情高傲,也沒有太把作協這些人放在眼裏,也許,這正是艾青的迂腐之處!
4月28日,想借助黨外人士幫助黨內整風的毛澤東,以其詩人的浪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講學術,這種學術可以,那種學術也可以,不要拿一種學術壓倒一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他還說,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可以開放,不要隻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代,二千年前那個時候,有許多學說,所謂諸子百家,大家自由爭論,現在也需要這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內,各種學術思想,正確的錯誤的,讓他們去說,不幹涉他們。有那麼多的學說,那麼多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這一派,那一派,讓他們去說,在刊物上,報紙上可以說種種意見。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正式宣布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久艾青聽說曆史學家周穀城發表的一篇文章受到許多人的圍攻,周立即著文辯駁。剛開始周還有些顧慮,後來毛澤東在上海請他做客,並一起討論了該文,又讓周穀城大感欣悅,一向敏感的郭沫若特地為一百種花卉做詩,結集(百花集)出版。這些消息無疑讓艾青受到了鼓舞。自胡風被批判後,他心裏一直憋著氣,對文藝界的某些領導飛揚跋唐的態度尤其不滿。不久,他連續做散文四篇,發泄這種不滿。在(畫鳥的獵人)一文裏,他借獵人與假獵人之間的對話,尖刻地譏諷了文藝界某些以”整人”為業的人,打飛行中的鳥不成,就打紙上的鳥,還嫌不過癮,幹脆把紙掛在樹上,隨便打一槍,然後在中槍處畫一隻鳥。在他看來,整人變成了一個行當,一種職業,“人必須有一技之長,在許多職業裏麵,我選中的是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