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吳祖光 談戲劇工作的領導問題(1 / 1)

“我們誰都會談所謂‘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可是它在培養文學藝術人材這一方麵表現了什麼呢?對於解放以來,工、農、兵的每一條戰線上都是人材輩出,蓬勃前進,而文藝戰線上獨獨新人寥落的具體現象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呢?”

“解放以後的新社會產生了新的生活習慣,這種新的生活習慣形成了新的製度,我感覺到這種製度可以叫做組織製度。革命的成功正是把全國人民的力量組織起來的結果,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就文學藝術的角度來看,我以為組織力量的空前龐大使個人力量相對減少了。”

“從黨中央提出黨內整風以來,在這短短的時期內,僅從報紙雜誌上看到的一些被壓製被埋沒的人材的事實就真足以使人觸目驚心。我們今天的生活製度由於組織一切包幹的結果,競使不勞而食成為合理合法的事情,因為恰巧有許多辛勤勞動出來的作品反而受到了無情棍棒亂敲亂打,於是索性不寫不做反而落得平安無事。可惜的是藝術家們和剝削階級不同,他們對於不勞而食並不認為是幸福,而認為是恥辱與痛苦。”

“‘服從組織分配’在革命鬥爭當中,在軍事行動當中,我想它應當是屬於鐵的紀律。但是到了今天,在我們的文藝園地裏施行組織分配的辦法就使人很難理解了。無論如何,寫作、演、唱總是屬於個人的行動;一個口齒不清的人總不能由於集體力量、大家幫忙而能使他變得伶牙俐齒起來:但是在我們的工作當中,由於萬能的組織分配的結果,卻是什麼樣顛倒因果、亂點鴛鴦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我想在文藝工作的安排上,‘組織分配’決不能絕對化。如果‘組織分配’隻占五分(而且是經過深思熟慮、公平合理的分配)自願亦占五分的話,事情便會變得好一些的。”

“所謂‘組織’亦就是指的領導。領導的權限無限擴展的結果,必然是日深一日的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從主觀主義開始,教條主義、宗派主義、官傣主義必然接踵而來。從文藝工作說來,誰都懂得‘為人民服務’的道理,但是今天無數的藝術團體的領導,偏偏就從不估計人民群眾的需要,認為群眾渾噩無知。對群眾喜愛的東西,用無數清規戒律斬盡殺絕,把群眾不喜愛的東西塞給群眾作為對群眾進行教育。”

“我們的傳統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曆史,我們的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們代代相傳,每一個都身懷絕技。作為新文藝工作者得到與民間藝人合作的機會正應該抓住機會好好地向他們學習一下;但是絕大多數的同誌們卻是頤指氣使,發號施令;還沒有摸到傳統藝術的規律,便神氣活現地以改革者自居,把自己的一知半解硬去套人家的脖子。中國的傳統戲曲節目之豐富是盡人皆知的,但是這些年來把擁有幾萬出戲的古典戲曲生生擠兌得隻剩了寥寥幾出戲在舞台上苟延殘喘,這種大殺大砍的手段真是令人驚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真是這些戲改幹部的活活寫照。”

“對於文藝工作者的‘領導’又有什麼必要呢?誰能告訴我,過去是誰領導屈原的?誰領導李白、杜甫、關漢卿、曹雪芹、魯迅?誰領導莎士比亞、托爾斯泰、貝多芬和莫裏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