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五章(2 / 3)

開飯前,我稍顯不禮貌地拍了些照片,因為這頓午飯實在是太為豐盛了。茶水喝起來有濃濃的麥香,入口津甜。印象稍微深刻的一道是豆腐,具體名字已經叫不上來了,單說這味道卻是深深記下,勁道有彈性,並不像家鄉我吃過的豆腐應有的柔滑細嫩。再者便是一道蘿卜的做法了,味道頗為好吃,隻是平時吃慣了蘿卜絲或是蘿卜條,頭一次見到半個蘿卜便是一口菜的情景還是稍微震驚。最後就是說一下魚,魚肉很好吃,雖然我並不擅長吃魚,但是心裏想著這可是一條喝著拉薩水長大的魚,便覺這魚“偉大”了起來,不免多吃了一兩口。

這檔,我看見了對麵奇葩的牆麵語:“在本店消費後影響很大:戀愛成功了,合同簽成了,獎金翻倍了,職位高升了,彩票中獎了,好運爆棚了,心想事成了。”

我撲哧一下笑出了聲,轉念便又安靜下來了。“心想事成了”,是啊,來到拉薩,希望我和林木木都能心想事成。我便虔誠地禱告這神奇的旅程。

細細打量著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熟悉是因為無數次在夢裏纏繞,陌生的是這次是第一次實實在在踏上了這方熱土。下午四點的時候,我們到達了第一個目的地——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中心,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始建於唐貞觀21年。寺內主供的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蕃帶進的,拉薩之所以有“聖地”之譽,與這座佛像有關。寺廟最初稱“惹薩”,後來惹薩又成為這座城市的名稱,並演化成今天的“拉薩”。大昭寺建成後,經過元、明、清曆朝屢加修改擴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麵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

這座土木結構的寺廟,主殿三層,殿頂覆蓋著西藏獨具一格的金頂,陽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奪目。寺前終日香火繚繞,信徒們虔誠的叩拜在門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長頭的深深印痕。萬盞酥油燈長明,記錄著朝聖者永不止息的足跡,也留下了歲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續了一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藏族人民有一個“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的說法,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麵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從大昭寺金頂俯瞰大昭寺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麵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鬆讚幹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彌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

由正門進入大昭寺後沿順時針方向進入一寬闊的露天庭院,這裏曾是規模盛大的拉薩祈願大法會“默朗欽莫”的場所。屆時拉薩三大寺的數萬僧人雲集於此,齊為眾生幸福與社會安定而祈禱,同時還舉行辯經、驅鬼、迎諸彌勒佛等活動。“默朗欽莫”始於公元1409年,最宗喀巴大師為紀念釋迦牟尼以神變之法大敗六種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眾,於藏曆正月期間在大昭寺內舉行祝福祝願的法會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與轉經回廊廊壁上的壁畫,因滿繪千佛佛像而被稱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畫有4400餘平方米。

繼續右繞,穿過兩邊的夜叉殿和龍王殿,數百盞點燃的酥油供燈的後麵便是著名的“覺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體,也是大昭寺的精佛之所在。佛堂呈密閉院落式,樓高四層,中央為大經堂。藏傳達室佛教信徒認為拉薩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於此處。這裏是大昭寺僧人誦經修法的場所。從大經堂正可遙遙看見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塑像,兩側有兩尊裝飾華麗的佛像,左為蓮花生,右為強巴佛塑像。大經堂的四周俱為小型佛堂,除位於正中心的釋迦牟尼佛堂外,開間均不大但布置簡潔。釋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這裏是朝聖者最終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釋迦像是文成公主所帶的佛像。

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轉一圈“囊廓”方為圓滿。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除“內圈”外圍繞大昭寺則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八角街;圍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為“外圈”,即“林廓”,已繞拉薩城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