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尾聲(2)(1 / 2)

三上青藏線的艱苦砥礪,關角隧道惡劣環境特殊地質條件的實踐磨煉,讓中鐵二十局的決策者把眼光盯住了青藏線二期工程的第七標段。第七標段全長三十六公裏,全部在海拔五千米左右的風火山上,地理氣候條件之惡劣為全線之最,是整個青藏鐵路三大世界級難題體現最充分、最具典型意義的標段,也是整個青藏鐵路的控製地段,似乎隻有這種施工難度最大、條件最艱苦、位置最關鍵的地方才能展示中鐵二十局的青藏線情結,才能化解“老鐵”們六十年的生死之緣!

鐵道兵精神的內涵就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強勢元素。今天,這種元素化作了穩操勝券、誌在必得的決心。

局董事長餘文忠、黨委書記周玉成高瞻遠矚,指揮若定,迅速組織各方麵的專家進行現場考察,組織兩百多人的投標隊伍對第七標段的諸多因素進行反複論證,做出了一流標書,拿出讓業主單位信服的硬件參與競標。

“堅決要求重返青藏線”成了中鐵二十局職工的一致呼聲,先後有六千多人主動遞交了申請書,董事長餘文忠將當年曾參加過風火山凍土實驗的十八位老兵聯名寫的請戰書、參加過關角隧道施工的老戰士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申請書選出一部分裝訂成冊,親自送給鐵道部領導,送給有關參與決策的專家,讓北京的領導真切地感受中鐵二十局職工青藏線情結的真摯、鐵道兵10師老兵們獻身青藏線的真誠。局6公司團委書記夏軍民還在一塊白布上用鮮血寫下一首詩寄給當時的鐵道部長傅誌寰:“昔日高原鑄輝煌,今日請戰上青藏。甘灑熱血寫春秋,誓與青藏共存亡。”詩寫得雖然不是那麼精到,卻代表了一名青藏線鍾情者的誌願與決心,感動了決策者,也感動了不少傾心於青藏鐵路的人。

中鐵二十局力挫群雄一舉中標青藏線二期七標段,時代第四次選擇了這支與青藏鐵路有生死之交的隊伍。

曆史的機遇,命運的巧合,一支隊伍四次走上青藏線,歡欣鼓舞後是對風火山的詛咒,對圓夢曆程的焦思與隱憂。

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工程七標段位於青藏線秀水河——二道河區間,全長三十六點三公裏,其中路基土石方近四百萬立方米,圬工兩萬多立方米,一千三百多米的隧道一座(風火山隧道),橋梁三十八座,總長九千六百米,總投資八點四八億元,是青藏線二期的最大標段。風火山是這個標段的代名詞。

風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是一座極富科學內涵和知識濃度的高原山脈,更是全世界聞名的一座沒有高樓大廈的“科學城”。它海拔五千零一十米,地處可可西裏“無人區”東南,距離青海省格爾木市區三百八十公裏,是格爾木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它的山體呈紅褐色,好像被烈火焚燒了無數次一樣。從遠處的外觀看一般會認為是與火焰山一樣的酷熱之地,實則是極其酷寒的常年凍土地帶。它的年平均氣溫在零下七攝氏度,極端低溫達到零下四十攝氏度,“一年無夏天,一日有四季”,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內地的百分之五十,比國際上確定的人類生存極限比值還低,狂風、雷電、暴雪、酷寒、缺氧、強紫外線照射等,極不適宜人類生存,是整個青藏線上最險惡的地段。有首歌謠唱道:“到了昆侖山,氣息已奄奄;過了五道梁,難見爹和娘;上了風火山,進了鬼門關。”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當年率隊修築青藏公路時,這裏的每公裏要倒下一個築路工人、兩頭駱駝、三匹騾馬……

青藏線情懷、鐵道兵精神讓中鐵二十局的幹部職工以視死如歸、背水一戰的大無畏氣概,義無反顧地告別親人踏上西去的列車,第四次走上青藏高原。

青藏線二期(格拉段)於2001年中國共產黨的八十華誕到來的前一天同時在昆侖新城格爾木和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舉行開工儀式,參加格爾木開工儀式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青藏鐵路建設職工提出要求與希望,二十局職工備受鼓舞,群情振奮。在四年多的時間內,二十局千餘名職工堅持“科學管理、科技領先、以人為本、環保第一”的工作方針,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超越極限、爭創一流”的青藏精神,迎難而上,勇於創新,戰嚴寒,抗缺氧,戰勝“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級難題,提前十個月完成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風火山隧道的施工任務,這一精品工程榮獲國家科技二等獎,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中鐵二十局風火山項目指揮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十幾個由國家有關部門和青海省、陝西省政府授予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