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槍;你的美德象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並不隱遁。
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你的木質不是堅實的器材,就是你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
可是我真有點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國人似乎大家都忘記了你,而且忘記得很久遠,似乎是從古以來。
我在中國的經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國的詩人詠讚你的詩,也很少看到中國的畫家描寫你的畫。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你是隨中國文化以俱來的亙古的證人,你不也是以為奇怪嗎?
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
世間上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但把你忘記得這樣普遍,這樣久遠的例子,從來也不曾有過。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區嗎?但我就很少看見你的影子;為什麼遍街都是洋槐,滿園都是幽加裏樹呢?
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這事情是有點危險的,我怕你一不高興,會從中國的地麵上隱遁下去。
在中國的領空中會永遠聽不著你讚美生命的歡歌。
銀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國人單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總有能更加愛慕你的一天。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選自《波》,群益出版社1946年7月版
[精品賞析]
在現代散文園地裏,詠物言誌的文章層出不窮。僅以詠樹寄誌的篇章來說,就有魯迅的《秋夜》、郭沫若的《銀杏》、茅盾的《白楊禮讚》等。可以說,現代文學三巨頭的這三篇作品。代表了同類題材的最高成就。
從文章結構上講,《銀杏》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說明銀杏是“中國的國樹”。銀杏不僅有“純自如銀”的果皮,核仁“富於營養”而且“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進”,中國的特產,是我國“人文的有生命的紀念塔”。銀杏是自然物種,祖國是社會事物,郭沫若用“你是真應該稱為中國的國樹的呀”,將二者巧妙地聯係在一起。作者對銀杏的“思念”、“喜歡”,已經遠遠超出了樹種客體的意義,而帶有對祖國的熱愛、禮讚了。
第二部分進一步歌頌銀杏美、真、善的高尚品德。“你的株幹是多麼的端直,你的枝條是多麼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葉片是多麼的青翠,多麼的瑩潔,多麼的精巧呀!”這麼美的銀杏,怎不令人折腰?‘你沒有絲毫依阿取容的姿態,但你也並不荒槍;你的美德象音樂一樣洋溢八荒,但你也並不驕傲;你的名諱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銀杏蔥籠而莊重,端直而堅牢,灑脫而沒有江湖氣,超然而並不隱遁。一這樣的品德又多麼可貴!樹木本身無所謂品德可言,作者對銀杏真、善、美的稱頌,又寄寓著他對社會中具有高風亮節人品的禮讚。
第三部分描寫人們對銀杏的遺忘。“銀杏,中國人是忘記了你呀,大家雖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歡吃你的白果,但的確是忘記了你呀。”銀杏是“東方的聖者”,又頗具高風亮節,但為什麼有人又會忘記它呢?這種反常現象,出現在社會製度非常黑暗的四十年代國民黨統治區。本文作於1942年5月,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許多進步人士遭到壓製和迫害。所謂“中國人”忘記、冷淡銀杏,恰好反映出了這種反常的政治氣氛。郭沫若是繼魯迅之後的又一文化革命的旗手,在惡浪翻滾的政治氣候下,他發揚了頂逆風、戰惡浪的大無畏精神,思念銀杏,歌頌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我是怎樣的思念你呀,銀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國忘記吧。’
與一般散文不同,本篇具有詩情畫意,可稱為優秀的散文詩。它有詩的激情,有詩的想象,在語言上也有詩的複杳之美。“梧桐雖有你的端直而沒有你的堅牢;白楊雖有你的蔥籠而沒有你的莊重。“秋天到來,蝴蝶已經死的時候,你的碧葉要翻成金黃、而且又飛出滿園的蝴蝶。”讀這樣的文字,不正是在讀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