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沒有秋蟲的地方(1)(3 / 3)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隻在故鄉有,便縈著係著不能離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裏,知心的朋友在那裏,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麼?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著罷了。若無所牽,更何所戀?象我現在,偶然被葶與蓴菜所牽,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那裏,那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一九二三年四月七日

[精品賞析]

《藕與蓴菜》是一篇風格樸實、語言流暢的抒情散文。

思念故鄉之情,也許是人們最普遍的一種感情。但此文在選取表露思鄉之情的角度上很有特點。“與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而懷念起故鄉來了。”開篇扣題,並馬上由藕轉到故鄉,字句簡練,思鄉之情由此而發,其情之深之切盡在其中。緊接著,作者用相當精煉的筆墨,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清秋季節的迷人圖景,而這景致又恰恰是緊緊圍繞著藕來描繪的。那一個個勤勞、淳樸、健美的男女藕農,那一擔擔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那可以用來濯藕的秀美如畫的棋布的池塘和那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仿佛一下子把我們帶到了如詩一般的畫中,嗅到了清淡甘美的藕香。

由藕及鄉,由鄉及藕,再由故鄉的藕寫到城裏所見的藕,作者成功地運用聯想和對比的手法,進一步表達出濃烈的思鄉之情,以及離鄉背土後的隱微的感歎。在家鄉,經池塘或小河裏一灌再灌過的潔白鮮嫩的藕,仿佛是供人體味的高品的東西,藕農們休息的時候,“隨便揀擇擔裏過嫩的藕或是較老的藕,大口地嚼著解渴。”而在這裏,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部分被闊人們搶去,至於挑在擔中叫賣的,“不是瘦得象乞丐的臂腿,便澀得象未熟的柿子,”作者僅吃過的一次,還是“送入口裏嚼著,頗有點甘味,但沒有一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通過這種鮮明的對比,將作者內心深處的那種懷舊思情無形地傳染給了讀者。

“因為想起藕,又聯想到蓴菜”。作者依然運用家鄉與此地、往昔與今日的對比手法,進一步抒發了“月是故鄉明”的濃重思緒,令讀者的感受亦隨之得到了更深一層的加強。在做了種種對比之後,作者終於將隱在心底深處的強烈情感直抒出來:“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裏,覺得故鄉可愛極了”。但直抒中間仍不乏其含蓄。“向來不戀故鄉”並非真是作者初衷,而要故意這樣去寫,無非是要讓?故鄉可愛極了”一句產生更強烈更深情的效果而已。這種效果自然要比“我以前是愛,家鄉的,現在便更愛家鄉了”要來得深厚、動情、強烈得多。與今日進發的思鄉之情相比,過去對家多的思念竟顯得那麼不深不足。這種辯證的關係也許更能貼切地表現作者此刻的心境吧。因此,我們說,這樣寫又是更真實,更可信的了。“若無所牽,更何所戀?所戀在那裏,那裏就是我們的故鄉了。”全文結尾寫得詩意盎然,情意切切,並富於哲理,似像在抒發個人的感懷,又像是在撥動著讀者的某根心弦,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看月

住在上海“弄堂房子”裏的人對於月亮的圓缺隱現是不甚關心的。所謂“天井”,不到一丈見方的麵積。至少十六支光的電燈每間裏總得掛一盞。環境限定,不容你有關心到月亮的便利。走到路上,還沒“斷黑”已經一連串地亮了街燈。有月亮吧,就象多了一盞燈。沒有月亮吧,猶如一盞街燈損壞了,沒有亮起來。誰留意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