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法,有人以為魂瓶之俗雖未必創自伯夷、叔齊的葬事,但它源起唯恐亡魂饑餓的觀念,這種法是有考古成果證明的。考古資料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有把穀物、魚肉等裝在陶器中陪葬的做法,迄至商周已成為傳統。大約到秦漢之際,這種專供魂食的糧罌、五穀袋等,又發展成仿照實物特製的“陶倉”,幾乎在所有已經發掘的漢代墓葬中,都有這種“陶倉”出土。陶倉內裝有麥、稻、粟、大豆等穀物,有的還寫上名稱及象征性的數量,如“大麥屑萬石”、“豆萬石”等,以示儲藏豐富。”
“這魂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形態。這種習俗的觀念依據,就是人死後靈魂不死,在冥間仍需飲食,生者得為死者備好食物。這不惟體現生者對死者的關切之情,也是安撫亡魂防其再來陽世擾害的自保措施。“魂瓶”之稱,亦由此義得名。”
“當然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魂瓶並非像糧罌、食罐那一類供給死者在冥間使用的生活用品,而是以具體形象的事物,寄托了抽象無形的信仰,體現了巫術、神話與宗教的俗用趨向。從魂瓶的器型講,它是一種收魂的巫具。以中空的自然物如竹管、牛角、骨頭等用於收聚靈魂,本是世界各地皆有的巫法,陶瓷魂瓶則是隨著文化的演進而出現的人工收魂巫具,其罐口與肩部的鑿孔,用作亡魂出入的門戶。從魂瓶的圖像堆塑看,其構圖立意本出於上古神話中“仙島神山”的圖演,而魂瓶的功用也正蘊藏在這些圖像中,就是通過那些孔道,把亡魂打發到“極樂世界”去,而不對生人作祟,從而達到安魂佑生之目的。”
“但是相反,也有人認為魂瓶的本義應該是“鎮魂瓶”,是巫覡施法鎮墓的法物,即把死者靈魂收鎮於瓶中,免得它躥出來作怪。有些墓葬和遺址中常發現陶瓶上有朱書的“鎮墓文”或符篆、封泥,均反映了這種意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魂瓶以五穀命名,取五穀之形,上書五穀之字,內置五穀之實,反映了中國農業民族的生命觀和以穀祭魂、安魂的信仰習俗,這種信仰可能追溯到遙遠的原始時代,蘊藏著穀物是維係人類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主要食糧、是祭神之物、具有驅鬼避煞功能、可用於招魂等豐富的內涵,同時又是生命延續與再生的象征。”
完這一大串話,宋老爺子停了下來,喝了口茶水潤了潤嗓子:“現在趙家丫頭你明白這玩意兒為什麼不能送了嗎?”
“明,明白了。”其實在趙靜隻聽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腳軟得不行了,兩眼有些發直,老啊,這還好自己請了宋老爺子來幫著掌眼,否則自己差點就真的闖下大禍了。這丫頭差點恨不得給自己一下,老爺喲,如果自己真的在姥爺的壽宴上把這玩意兒拿出來的話……
老爺,怪不得剛才那賣家會呼老,這會趙靜也想次效仿了,在姥爺的壽宴上將這玩意兒拿出來那不就是在詛咒老爺子早登極樂嘛。想到這裏,“咚”一下,趙靜不由得腳一軟跌坐在了椅子上,再也不出話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