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親和——誠摯平實而不嘩眾取寵(2)(3 / 3)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廣告片全部是奧巴馬自己在親述,沒有采用任何旁白,這是一種讓奧巴馬“自己交代自己”的巧妙的自我推銷方式,不僅強化了受眾的印象,而且也有利於進一步展示奧巴馬的親和力、可信度以及說服力。

沒有任何視覺強烈的修飾與點綴,奧巴馬就是用這樣簡單樸實的畫麵與語言贏得了大批支持者。無論是聆聽他的言語,還是觀看他的舉止,受眾都能感覺到奧巴馬襟懷坦蕩,在與自己作推心置腹的交流。真誠豁達,說大家都能聽得懂的話,這是奧巴馬在籠絡人心上的一個鮮明特色。

▲[口才指點]將話說得通俗易懂的五個技巧

話講得直接而坦白,聽眾才有聽下去的興致。由此,將話說得通俗易懂也是一種本事。那我們在練就這個本事時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解釋事物善用對比

對比就是將兩種事物或某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放在一起來作比較,優劣高低一目了然。而且,用對比的手法還可以將難懂的東西解釋得通俗易懂。

比如,一位老師在講分解法時這樣說道:甲乙二人在兩塊形狀麵積完全一樣的麥田進行收割比賽。甲先在田裏插了十麵紅旗,每麵紅旗代表著一個目標,因為始終有著成功在望的感覺,他幹起來十分帶勁,很快完成了任務;而乙隻顧低頭拚命地割,由於目標渺茫,他的速度越來越慢,最終失敗了。這位老師通過鮮明的對比來說明分解法在人們日常生活、事業等方麵中的用途。

打個比方更形象

打比方可以將抽象難懂的事物、概念,用恰當的、相似的東西來比喻,讓人更容易明白。有位哲學家為了說明“量變足以導致質變”的道理,打了這樣一個比方:

杭州西湖邊高大巍峨的雷峰塔,由於與神話故事《白蛇傳》有牽連,迷信的人就認為這塔上的磚能避邪,誰來誰就悄悄挖走一塊,這樣年複一年地挖,塔基變得越來越脆弱。終於有一天,塔轟然倒塌。這轟然倒掉的一刹那就叫“質變”——因為塔已經變成了廢墟;而人們一塊磚一塊磚地挖磚的過程則是“量變”——雖然量變是在悄悄進行的,但它導致的結果卻觸目驚心。

沒有太多的語言解釋,深奧的哲學道理被這個生動的比方解釋得明白無誤。

與人互動加深理解

比如,為了說明“適度是美”,有位老師曾這樣提問:“有句古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裏的蜻蜓應該是幾隻?”

顯然,是一隻,而且隻能是一隻。因為一隻蜻蜓才顯得格外亮麗、活潑、顯眼。如果不是一隻而是一群,亂哄哄的一大堆,豈不是反而敗興?

當然,用來提問和引發聯想的話題,必須是通俗的大眾化的,最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這樣才不會有陌生感、距離感,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語言要貼近生活

法國哲學家阿蘭曾說過:“語句抽象總是糟糕的。你的句子裏應放滿石頭、金屬、桌子、椅子、動物、男人、女人。”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經常出現的東西就在我們身邊,聽眾沒有辦法不讓它們“進入”到自己的心裏。

所以,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演講才會受到人們的喜愛。演講中使用常用詞語和一些較流行的口頭詞語,這些“大白話”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風趣,更能贏得聽眾的青睞。

善於使用表明個人傾向的詞語

諸如“我們知道”“依我看來”等,並且常常運用“但是”、“除了”等連接詞,使講話顯得活潑生動、有氣勢。當然,講究表意樸實的口語化,絕不能隨意而為,任意增減音節,否則會損害口語美,破壞語言的完整性。

6 讓對方也參與到談話中來

▲[關鍵詞]論題 參與 不偏不倚

據學生回憶,奧巴馬在芝加哥法學院任教時,對於曆史上的人權受侵案件情有獨鍾,他還專門編寫了1919年美國被處私刑的受害者名單,包括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因被強奸而割掉耳朵或手指的人,婚前懷孕連累孩子也被處私刑的人,被燒成焦炭的屍體骨頭拿到街上一根根叫賣,等等。

奧巴馬教授問在座的學生:“有沒有法律手段可以補救以往的種族偏見受害者,而不僅僅是現存的受害者?”

這都是些沉重、艱深的論題,但是奧巴馬教授從不輕視學生的智慧,他讓學生也參與進來,並且與他們一起一遍遍重述、雕琢那些模棱兩可的答案。

在學校裏,越來越多的自我標榜為“自由派”的學生來他的課堂上,以尋求心靈避難,但是一個學生中肯地評價說:“奧巴馬教授並不是一味的自由主義者,如果你想在這裏聽到對自由主義的溢美之辭,你會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