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這個國家太分裂、太幻滅,根本不可能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團結起來。
但是,在這個1月的晚上,在這個曆史上關鍵的時刻,你們做到了那些憤世嫉俗的人認為我們做不到的事。”
這是整篇演講的精華所在,在場的每一個美國人都聽得激情澎湃,都從投演講者選票中得到自豪感。他們由衷地感覺到,這樣做就是在改變美國曆史,是在證明美國的自由、獨立與團結。
演講的要義就在於要感染人、打動人,從而達到“征服”大家理智,贏得大家支持的目的。所以,在演講中煽情、升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奧巴馬的演講就做到了這一點,其中嫻熟的排比句的運用功不可沒。在場聽他演講的美國人和後來看到他演講稿的美國學者,無一不認為奧巴馬不僅僅是一個競選人,更是一場運動的發起人。
2008年10月,奧巴馬在題為《我們不能後退》的演講中慷慨激昂地說道:“我們還有很多亟須完成的事業沒有畫上圓滿的句號,我們還有這麼多可愛的孩子要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有這麼多老兵需要我們的真情關照,我們還要修複經濟,我們還要重建城市,我們還要拯救農場,我們還有這麼多家庭需要保護,這麼多人的生活需要彌補……”
一係列的排比句式順流而下,似滔滔江水奔騰,如萬馬飛馳,又好像雨打芭蕉,鞭炮齊鳴,令人為之歡呼雀躍,回味無窮。
一場精彩的演講,就在於它能煽動人心,給人以精神上的滿足,讓大家沉浸其中,從而贏得支持。所以,再看奧巴馬這幾句演講詞,嚴謹的排比結構使得他的語言很有戰鬥力,具有很強的煽動性,從而贏得了眾多選民的支持。
▲[亮點解析]用排比句製造出排山倒海般的效果
人都是感性動物,即使是平日裏行事再低調、性情再沉默的人,身處一種熱火朝天的氛圍中,聽著演講台上那扣人心弦的演講,也都會跟著激動不已。我們可以看到,一場令聽眾歡呼尖叫、排山倒海般的演講,通常都是由演講者用其自身磅礴的語言氣勢引發出來的。
在演講中,排比句是最能夠產生張力的氣勢磅礴的語言表達形式。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這樣的振臂一呼總能讓我們熱血澎湃,繼而生出一股子要保家衛國的雄心壯誌來。
奧巴馬就是一個善於用一係列排比句引爆全場激情的優秀演講家。奧巴馬的每一次演講都飽含深情、氣勢磅礴,總能最大限度地點燃聽眾的激情。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將澎湃的激情分開傾瀉,時而細膩,時而婉約,時而傾訴,時而迸發,每每都不折不扣,淋漓盡致。
在奧巴馬生父的祖國肯尼亞,在加蓬、在加納、在喀麥隆等許多非洲國家,人們為奧巴馬瘋狂,為這匹“黑馬”搖旗呐喊。奧巴馬慷慨激昂、氣勢磅礴的演講聲不絕於耳。“Yes ,we can”“The change we need”等成了非洲大地的流行語。
當然,恰當地運用排比句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複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但是,我們運用排比句式,必須從內容的需要出發,不能生硬地拚湊。言之無物的呐喊,反而會引起聽眾的反感。
▲[口才指點]如何恰當地運用修辭術
說話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將話說得豐富靈動無疑是贏得聽眾青睞的重要手段。在講話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強語言的生動性,明顯地提高表達的效果。
生動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說話時最為常見的修辭手法,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深奧的內容具體化、通俗化,使聽眾摸得著、看得見、想象得出。精彩的比喻往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人譽為“藝術中的藝術”。在演講或與人交談時,一個恰當得體的比喻,就能讓你說出的話生動形象,別有一番味道。
特點鮮明的借代
為了把某一問題說得形象具體,人們常用借代的手法來表達,即借用與這一內容有關的、為人們所熟悉的另一內容代替它。例如:“拿中國的情形來說,我們所依靠的不過是小米加步槍,但曆史最後將證明,這小米加步槍比蔣介石的飛機加坦克還要強些。”
在這裏,用“小米加步槍”指代“人民武裝力量”,用“飛機加坦克”指代“反動武裝”,形象地說明了當時敵我雙方物質條件的差距,以及暫時處於劣勢的進步力量必然能戰勝貌似強大的反動勢力這一偉大決心。
氣勢宏大的排比
排比是句子的“集束炸彈”,在具有鼓動性的演講中尤為常見。排比的形式多種多樣,它將有魅力的句子集中起來陳述,節奏分明,便於抒情,常常給聽眾以意料之外的驚喜,故很容易調動起聽眾的感情,引發共鳴。
引人注意的設問
說話的人明知故問,或者自問自答,或者問而不答,這就是設問。設問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啟發思考,突出重點。在演講中,設問不但可以避免平鋪直敘,還可以促成演講者和聽眾之間思想情感的溝通與交流。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說道:“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這句話聽在耳中,令人心中一動,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