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氣勢——技巧讓表達更有力度(2)(3 / 3)

妙趣橫生的擬人

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情態,令其形象生動鮮活、妙趣橫生。正確地運用擬人,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比如,“看,秋婆婆邊走邊說:‘秋天將要過去,冬天就要來臨。趕快穿些衣服吧!’”讀來朗朗上口,聽來耳目一新。

另外,說話時還有象征、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隻要我們時刻注意觀察生活,將所學的修辭方法靈活地運用到我們的語言當中,那麼我們的口才就會越來越有魅力。

6 旁征博引,引發共鳴

▲[關鍵詞]充實 豐富 旁征博引 感同身受

與寫文章一樣,一場精彩的演講必定是言之有物,有話可說。唯有牽著聽眾的思路走,才能真正達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這就需要演講者在向觀眾傳達訊息的時候,能夠做到旁征博引,將演說內容變充實變豐富,讓聽眾聽得“沉醉不知歸路”。

奧巴馬的演講,很容易就能在現場掀起驚濤駭浪般的歡呼聲。大家聽他的演說仿佛在欣賞一篇洋洋灑灑的錦繡妙文,會為他那鮮活的實例、生動的評論連連點頭稱是。

2008年11月4日,奧巴馬成功當選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當晚,在芝加哥的競選總部,奧巴馬向現場15000名支持者發表了勝選演講——《這是美國人民的勝利》。這場精妙的演講談古論今、氣勢磅礴、旁征博引、文采華麗,為奧巴馬曆時兩年的競選之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我從沒有想過自己會榮幸地成為總統的最佳人選,因為剛開始時我們沒有太多經費,也沒有很多要人的支持……”

接著,奧巴馬講述了自己競選的曆程,並表達了對美國底層民眾支持自己的感激。

“或許我在一年甚至一屆總統任期之內都無法解決這些嚴酷的問題。但是我向你們保證:我們,美國的全體人民會共同努力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呼喚一種嚴峻的責任感,一種全新的愛國主義。這需要我們不僅僅為了我們自己,還要考慮到他人。因此,讓我們每個人都更努力地工作。

如果這次金融危機有什麼教訓的話,那就是實體經濟受損。華爾街不可能永遠繁榮。但是在這個國家,我們可以榮辱與共!”

奧巴馬的演講目的,是想通過演講號召全民努力工作,竭誠奮鬥,共創美國的輝煌。在這裏,奧巴馬通過舉例,諸如講述自己競選時的環境、普通工薪階層的年輕人的生活狀況、金融危機等,向聽眾傳達隻有通過自身努力工作,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正說到了大家的心裏。

可以確定的是,奧巴馬所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他在真正與民眾接觸過、了解民眾的思想狀態後,向所有的民眾傳達了來自全國人民共同的呼聲,這樣就比他枯燥地說教要高明百倍。而且他最後還強調了“在這個國家,我們可以榮辱與共”,試想,當聽眾聽到來自自己群體裏的呼聲後,怎麼會不感同身受,為之呐喊,為之鼓掌呢?

▲[亮點解析]胸中有墨才能妙口生花

旁征博引貴在一個“博”字,這就是說,一個人隻有胸中有墨,才能麵對萬千聽眾侃侃而談,並能讓大家由衷地為之折服。

古今中外優秀的演講家們之所以能夠做到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妙語如珠,把生動、精彩的事例巧妙運用到自己的演講中,就是因為他們博覽群書,知識豐富,演講時才能做到“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奧巴馬在演講時就是如此。

因為見多識廣,奧巴馬在演講中,或通過自身事例,或詳述所見所聞,都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能夠感動人、感召人,啟發人,使得聽眾感同身受。

一般來講,在演講中,大多數聽眾都不願意聽演講者在台上進行理論式的灌輸,更別說毫無個人感情地空喊口號了。作為一名演講者,本身就有著讓人耳目一新的社會閱曆,若能從自身經曆的許多事中,提煉與主題相關的材料,那麼他的演講便具有了一種說服力。聽眾不僅能夠像聽故事一樣接受演講者的經曆,而且也能順理成章地接受他提煉的觀點。

奧巴馬在演講中,不止一次地用到了靠自身事例說話的演講技巧,比如他講自己的身世,就像對聽眾講一個故事一樣,讓聽眾沉浸在演講者自身的經曆中隨其喜怒哀樂,從而產生共鳴感。

而且,演講者在演講過程中,往往是將自身的事例千挑萬選,使之能夠襯托出主題,並對此經過縝密的思想加工,使之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以使演講詞更加能說服人和感召人。

▲[口才指點]旁征博引時需要避免的誤區

在與人交談之時能夠做到旁征博引之人,一定有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曆,但這也不代表他就可以信口開河,不然就隻能給人留下一個自詡清高、誇誇其談的壞印象。那麼,我們在旁征博引時需要避免哪些誤區呢?

偏題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