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交談時一定要做到就事論事,就算要旁征博引也不能超出所討論話題的範圍之外。如果你從“國民經濟”逐漸談到“人類進化史”,明明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你卻仍然說得津津有味,在別人看來,你無疑是在賣弄學識罷了,令人心生不快。
胡編亂造
旁征博引也要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如果你就某個論題為了證明自己論斷的正確性,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論據,那也不能胡編亂造,隨便搪塞。如若不然,就算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會被人打上“錯誤”的標簽,更重要的是,你的誠實會在他人心中大打折扣。
以他人為中心
如果一個講話者不善於或者不樂於用自身事例說話,總是拾人牙慧,拿別人的事例說事,那麼,他就成了其他人的傳聲筒,無形中將自己置身於局外。聽眾不但不會感同身受,而且還會覺得講話者所述之事空洞、虛假,傾聽的積極性會立馬下降。
以自我為中心
太以自我為中心,動不動就說“當初我怎麼怎麼樣”的人,通常都不會受人歡迎。因為在他人看來,這種人過於驕傲自滿,以吹噓炫耀為樂,不易也不想與之親近。所以,要將眼光放寬、放遠,不要總圍著自己轉,這樣旁征博引的範圍才會更大,可信度也更高。
7 穿插故事,瞬間扭轉氣氛
▲[關鍵詞]出其不意 扭轉氣氛 過癮
在演講中引用一些小故事,是避免空洞、求得認同的最有效的辦法。奧巴馬在演講中,總是能自如地引用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或是他人身邊的小故事,來增強言辭的可感性。
在奧巴馬發表當選感言時,以個案分析的方式,提到了一位特殊的美國婦女——106歲高齡的安·尼克鬆·庫伯。奧巴馬通過解說當時的社會製度讓大家明白,她不可能在屬於那個年代的政治生活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一是因為她的膚色,二是因為她的性別。
奧巴馬隨後指出,他在大選中的勝出就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表明,“膚色較深”的人也可以成為全體美國人民的總統。因此,這也充分印證了他的演講主題:結果證明,在美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這樣一個看似悲情的故事,奧巴馬卻作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總結,讓聽眾著實出乎意料地接受到這一訊息,瞬間扭轉了現場稍稍低沉的氣氛,將主動權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奧巴馬已經習慣於在演講中不時地穿插個故事來吸引聽眾,而聽眾也習慣了這種“奧巴馬式”的演講。他不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總能巧妙地用這一故事引出自己的觀點。例如,他在講到社會底層人民如何的受苦受難,如何在饑餓、疾病等困境中艱難掙紮時,語氣低婉,聽眾心情也隨之變得低落,現場氣氛一片沉重。然而,他總能在這時候石破天驚地喊出口號來,比如“Yes,We Can(是的,我們能)”。就是這類話,出其不意地在瞬間扭轉了現場的氣氛,使大家的情緒迅速上升。這樣悲喜交加、跌宕起伏的過程,讓無數人大呼過癮。
▲[亮點解析]故事是演講中的調味劑
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運用故事做材料,不僅可以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還能夠給他們以感染和啟迪,增強演講的現場效果,為演講增光添彩。
無論一場演講的基調是悲壯的還是歡快的,在此間適當地穿插一兩個小故事,都能有效地轉變現場氣氛。比如,莫言前往瑞典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他用緩慢而清晰的漢語,發表了自己的獲獎演說。
莫言坦言,自己此刻最想念的,是已經過世的母親。莫言在演講中穿插了大量他對母親、親戚、家鄉的敘述和回憶。在他記憶中最早、最痛苦、最深刻、最後悔的事情,都跟母親有關。母親的正直、善良和堅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將這樣的故事貫穿在演講中,令在場之人無不為之動容。
在演講界,奧巴馬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華盛頓郵報》曾撰文稱讚奧巴馬的言辭具有高度嫻熟的修辭技巧,一切都從簡單的常識入手來闡述他的政治思考。在提出個人觀點時,有時還會生動地插入關於政治生活荒誕麵的插科打諢。
比如,奧巴馬回憶了他和布什在白宮見麵的場景:布什熱情地同他握手,然後轉向旁邊的助手,那位助手朝總統手中噴了一些手部消毒劑。然後,布什也給了奧巴馬一點消毒劑。他引用布什的原話:“這是好東西,可以讓你遠離感冒。”
本來頗為嚴肅正式的話題與場麵,穿插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倒讓人忍俊不禁了。
由此看來,一個小故事就猶如講話中的調味劑,它體現了講話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也能使現場氛圍來個迅速的轉變。
▲[口才指點]穿插內容時的注意事項
幾乎人人都有聽新鮮事的愛好。為了激起聽眾的好奇心,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在演講中講到某個話題時,適時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笑話或者趣聞,能使演講內容更加豐富充實,現場氣氛更加活躍。但我們在穿插內容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
穿插內容要緊扣演講主題
演講中穿插別的內容是為了獲取最佳效果,如使事理說得更具體形象、調節演講節奏等,而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故意炫耀演講者的“知識淵博”。這就是說,運用穿插法,要緊扣演講的主旨與中心,不能漫無邊際、隨心所欲地穿插與演講目的無關的內容,否則就會喧賓奪主,致使演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