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沉穩——陣腳不亂有魄力(1)(1 / 3)

1 冷靜應對對方的刁難

▲[關鍵詞]冷靜 理直氣壯

美國民主黨總統競選人奧巴馬,在還未邁上白宮台階的時候,就已有“高處不勝寒”之感。之前連獲11場預選勝利,使得奧巴馬成為民主黨陣營的“出頭鳥”,除了要應付與黨內宿敵希拉裏日益升級的口水戰外,他還得抵擋來自共和黨陣營以及獨立候選人拉爾夫·納德的明槍暗箭。

盡管如此,美國《華盛頓郵報》仍較為中肯地評論說,就目前形勢看,奧巴馬不僅沒有亂了陣腳,而且還有足夠火力向所有對手還擊,口水大戰明顯有愈演愈烈之勢。

而在與對手的PK戰中,奧巴馬都以自己的智慧和氣度,彰顯了自己更勝一籌的形象。

希拉裏曾強烈譴責奧巴馬在競選傳單中惡意歪曲她關於醫療和貿易問題的觀點,並對此借題發揮大加批判。

麵對希拉裏的指責,奧巴馬冷靜地向大家分析說:“倘若希拉裏從未參與過克林頓政府的經濟決策,那她因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受批評顯然有失公允,但正如你們所了解的,希拉裏的說法可不是這樣。”

相較於希拉裏的惱羞成怒,奧巴馬就顯得理直氣壯。他在俄亥俄州托萊多對近萬名支持者說:“克林頓執政期間,希拉裏基本上以副總統自居。大家可以看到,對於每項受好評的政策,希拉裏都說有自己的參與。”鑒於此,奧巴馬表示,希拉裏不可以有選擇地挑出能加分的事情往自己臉上“貼金”,卻回避政治上對她不利的因素。

為了竭盡所能地挑出奧巴馬的“刺兒”,納德向人暗示說奧巴馬是“有錢人”,但隨即補充說,奧巴馬“更出色的直覺和學識還是靠自我修煉”。

奧巴馬毫不避諱這個話題,當天就回應納德說:“我認為,如果你不完全采用他的政策主張,納德先生就會認為你的主張沒有實質內容。”

“納德當年認為阿爾·戈爾與喬治·W.布什沒有區別,”奧巴馬說,“我認為時隔8年,人們已意識到,納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最後,奧巴馬帶著戲謔的口吻毫不客氣地說:“作為消費者權益的倡導者,納德的貢獻值得大力稱頌。但作為總統競選人,他的作用隻能是幫著端端菜。”

由於奧巴馬的冷靜、從容、理直氣壯,使得他首先在氣勢上就已壓倒了氣急敗壞、咄咄逼人的對方,最終使自己成功贏得大選,登上總統寶座。

▲[亮點解析]出現混亂,自己的方寸不能亂

與人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交流,特別是在演講時,聽眾一般較多。如果你並非人人敬仰的權威,沒有鎮住全場的氣勢,現場不安靜的情況就難以避免,同時也不排除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搗亂。

遇到不安靜的情形,演講者如果慌了手腳,方寸大亂,那麼不難想象,現場就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混亂不堪。因此,唯有演講者機智地因勢利導,努力地將會場的秩序恢複到正常,才能確保演講繼續進行下去,不至於失了麵子授人笑柄。

某公司舉行演講比賽,聽眾感覺無趣,場麵比較混亂。一位演講者走上台來,先是禮貌地向大家打了個招呼,不僅沒引起聽眾太大的興趣,反而有人直接喊了聲:“我媽喊我回家吃飯呢!”全場爆笑,嘈雜議論此起彼伏。演講者沒有垂頭喪氣地下台,反而清了清嗓子大聲說:“我媽說讓我把話講完才能回家吃飯。”大家笑得更歡了,他趁機又說:“我忘了自我介紹,我姓朱,不是諸葛亮的諸,因為我沒有他的卓越智慧;也不是豬八戒的豬,我自認為形象比老豬略勝一籌。我這個朱,是朱元璋的朱,但我不攀皇親國戚……”這樣看似閑聊的插曲,吸引了聽眾,會場逐漸安靜了下來。

作為一名優秀的演講者,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好應對突發情況的心理準備。奧巴馬的演講,也曾遇到過“騷擾”,但他憑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例如,有一回訪問柏林時,德方突然變更了演講場地。奧巴馬的情緒不僅沒有因此產生波動,還用自己超強的應變能力,使演講超出了預期效果。

▲[口才指點]如何巧妙應答各種刁難問題

在論辯型演講中,雙方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使對方感到無所適從。如果你能穩住陣腳,做到冷靜應對,將對方提出的各種不懷好意的刁難問題一一化解,就能在論辯過程中反客為主,占據主動權,取得優勢。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對方拋來的各種刁難問題呢?

釜底抽薪,將問題轉扔給對方

在論辯中遇到兩難問題時,先避而不答,反而從對方所提的問題中提出新的問題拋給對方。這種借力打力的方式,可以使對方走到必須自己回答而又回答不了的困境中。

例如,有美國記者問基辛格:“我們有多少艘正在配備導彈的潛艇?”麵對這個軍事機密問題,基辛格看似猶豫地回答:“我是知道,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保密的。”記者大喜,馬上說此問題不屬於保密性質,基辛格笑了,說:“既然它不是保密的,那你一定知道具體數字了,你說是多少呢?”

答非所問,轉移話題

對方提出問題,肯定是希望答者作出明確的回答,尤其是提出刁難性的問題時。當問者的問題你確實不願回答,可采用答非所問,轉移話題的方法,對方就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