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麵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製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

(三)家庭教育的影響因素

第一,家長的教育觀念

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影響家庭教育的首要因素。在一個家庭裏,家長對人生有正確的認識,深知社會發展將來需要的人才是哪些類型的,家長就會按照社會需要的人才來培養、教育孩子,使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幼兒,如果家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在具體遇到事情的時候,能夠做孩子的榜樣,去影響幼兒,去塑造幼兒的靈魂,家長在與人相處,待人接物等言行舉止中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周圍人的愛戴和肯定,那麼家長往往就會按照這種標準去教導孩子,使孩子成為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可見,家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對於在他們身邊生活的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第二,家庭氛圍

家庭氛圍是指家庭成員在日常生活聯係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環境。家庭氛圍主要取決於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質。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情感陶冶、個性塑造和道德品質發展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應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理智的家庭氛圍。歡樂和諧與健康的家庭生活有利於形成最佳的親子關係,促進兒童心理健康。一個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尊重愛護、友愛、寬容、和睦相處、以禮相待。家庭氣氛就會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學習,發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決定與選擇事情。父母要營造溫暖和睦的家庭氣氛,切莫在兒童麵前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對兒童的教育要多誘導,少訓斥。家長的表帥作用十分重要,家長的觀念、作風、習慣、品德、言行時刻在影響著孩子。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態度必須明朗,教育方法要一致,意見要統一,否則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符合孩子的實際,期望過高、期望過低或放任自流都有可能使孩子產生心理偏離。家長對孩子的愛應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形成良好的品德為著力點,不應溺愛。鼓勵和幫助孩子多接觸社會,多接觸大自然,培養適應社會,適應大自然的能力。永遠保持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總之,豐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氣氛有助於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穩定。

第三,家長的教育方法和態度

對孩子的尊重不等於放縱,關愛更不等於溺愛,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權衡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對子女的教養態度。專製型家長要求孩子必須一切聽從家長,用權力和強製性的訓練使孩子聽命,信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其實,長期在父母的高壓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溺愛型家長對孩子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過度包容孩子的行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經質等心理特征。放任型家庭中父母往往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漠不關心,放任自流,養成孩子冷酷、攻擊、情緒不安等心理。嚴厲型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認為必須全力以赴保證孩子的學業,為此無視兒童的獨立性與自主性,設置許多清規戒律,並過多和過早地對孩子施行正規學業教育。民主型家長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家長與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對孩子不成熟的行為進行限製,並堅持正確的觀點,使平等尊重與適當限製相結合,有利於兒童獨立性、自信心與能動性的養成,具有直爽、親切、愛社交、能與人合作、講友誼、愛探索等特點。因此,父母要愛孩子,理解孩子,並用合理、科學的教養方式和教養態度來對待孩子。民主權威型的教養態度是比較可取的教養態度,父母隻有充分尊重孩子,從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個性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才有可能達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四)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存在,一方麵可能與家長的家庭教育經驗不足有關,更多的是因為家長缺乏正確、科學的家庭教育觀的指導。家長的教育行為不能不受到家長自身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家長的家庭教育觀貫穿於家庭教育的全過程,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教育孩子的各項工作中。因此要迎接時代的挑戰,搞好家庭教育,首要的就是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一、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孩子是社會的未來,國家的希望。孩子既是家庭的同時又是社會的,特別是未來社會的公民,要從人類社會進步和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要將教育孩子看成是社會和國家賦予每一個家庭的光榮職責和應盡義務,把教育子女當成與國家、民族的未來密切相關的大事來認真對待。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才,應該從孩子的實際可能條件出發,並且結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來確定人才目標,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成為將來社會的有用之才。

二、家庭教育要趁早

一些家長認為剛生下來的嬰兒什麼也不懂,教育為時過早,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識。實際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認知能力,0~3歲是很多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嬰幼兒期是智力發展的高速階段。而沒有早期教育意識的父母,由於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腦潛能,將白白錯過孩子的智力開發黃金期,實在是一種大腦資源的浪費。

三、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放任自流

很多父母對孩子采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任其發展,放任自流,不少父母以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無師自通的事,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麵上碰到困惑和煩惱時,既不虛心向別人谘詢,也不通過書本或媒體去尋找答案,更不主動尋找學習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課的培訓,結果由於題目長期得不到解決,沒有及時進行亡羊補牢或正確地疏導,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