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能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營,學校不是培養孩子的唯一場地,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開發,培養愛好點、引發求知欲,培養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具有開啟鴻蒙的功能。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給幼兒園和學校,是極不明智的做法,也為時太晚。學齡前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占比重非常大。

五、要多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誌力的培養,包含了智商和情商兩大方麵。由於幼兒期的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多,與其推卸責任說不懂怎麼教育孩子,不如拿起書本來多學點家庭教育知識,培養正確的現代的、科學的家教觀。

(五)家庭教育的內容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在教育內容上也是與學校教育內容相配合的。歸納起來,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有如下幾點: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個孩子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才能為將來的人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品行培養的長期性和及時性貫穿於生活的各個方麵,因此要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通過父母的身教和結合生活實踐中的各種情境施教。孩子們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在孩子麵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長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對於一件小事的處理,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良好的品行。身教勝於言教,這句話用在父母對孩子的品行教育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二、開展家庭智育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開發智力,主要從以下兩方麵著手:一是加強對孩子心智操作技能的訓練。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等方麵的訓練。二是加強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兒童學習的內驅力,如堅強的意誌、培養對學習的興趣、頑強的性格等。因此家長在幫助、輔導孩子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有意識、有計劃地發展孩子的智力,配合學校教育,使孩子終生受益。掌握知識技能和發展兒童的智力都需要學習,都需要調動兒童智力的積極性。智力積極性的調動也是兒童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過程。兒童智力能否順利發展同兒童自身的學習品質有很大的關係,為此家長在家庭中激發兒童智力的積極性,建立和培養兒童良好的學習品質,對發展兒童的智力,起很大作用。

三、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

合理飲食,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兒童必需的營養。足夠的營養是機體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之一,膳食是兒童營養的主要來源,合理的膳食能滿足兒童的全部營養需要。兒童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比成人高,隻有滿足兒童的營養需求,才能保證其體格與智能發育正常,形成良好的身體素質。

重視體育鍛煉,父母還要根據孩子不同的自身條件來安排鍛煉項目,根據不同孩子的年齡、體質、個性、時間等綜合考慮,選擇一項或幾項體育鍛煉方式。正確利用自然界的各種因素鍛煉身體則能增強體質,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增強抵抗力,減少疾病,保持健康。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對其智力和道德品質的發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遊戲是兒童的正當行為,是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遊戲有利於兒童身體發育,有利於健康,通過遊戲豐富了兒童的知識,發展思維、想象、觀察和動作能力,培養機智、敏捷、勇敢的作風。家長如果有機會,不妨也可以參加遊戲之中,遊戲將會更有目的性、創造性和教育性,同時也促進家長與子女之間感情交流。在進行活動時做到循序漸進,鍛煉項目由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活動量由小到大,做好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運動後的整理活動。 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的效果,還要注意安全。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所謂合理的生活作息是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生理特點分配兒童一天中學習、休息、進餐、睡眠的順序,使兒童養成按時學習、按時休息、按時進餐、按時睡眠的好習慣。合理的生活作息不僅可以大量減少腦細胞的能量消耗,促進神經係統的發育,而且對於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和對外環境的適應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四、注意兒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兒童健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家長所忽略的部分。 兒童心理健康主要表現在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良好的性格,人際關係適應,有追求、有情趣、沒有心理疾病等。心理健康是相對的,不能要求孩子在所有的時間完全具備上述良好表現。兒童心理狀況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家庭、幼兒園、學校的影響,特別是父母本身的影響對兒童心理狀況起主要的作用。家庭是兒童首先和主要的生活環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的優劣,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兒童心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六)家庭教育的原則

1.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不要要求太高,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不僅無益,反而害之。

2.因材施教和全麵發展相結合。既要重視孩子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又要重視各方麵素質的協調發展。

3.態度一致,教育統一。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要一以貫之,而且要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和統一。

4.說服教育和實踐鍛煉相結合。

5.表揚獎勵與批評懲罰相結合。

6.感情與理智相結合。

7.及時教育與持恒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