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聽說我要采訪您,我所有的朋友都為我捏了一把汗。
周鐵農:聽說要接受你的采訪,我所有的朋友也都為我捏了一把汗。
崔永元:您這樣說好,您這樣說我就特別放心了,首先咱們消除了彼此間的神秘,可能談話就好進行了。
周鐵農:我們經常看你去采訪別的人,但是你很少看我接受別人的采訪,所以要說神秘的話,我對你來說還稍微神秘一點,你對我來說已經不神秘了。
崔永元:現在我特別放鬆,我就想跟您聊家常,我就想問問您的名字是誰起的?
周鐵農:名字肯定是老人起的,或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但是我這個名字來曆稍微有點特殊,是我外祖父給起的。
崔永元:有什麼含義嗎?
周鐵農:含義嘛,當時我生在1938年,那個時候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是重農輕商,就是以農為本,所以他可能是希望我將來能夠和農業有點關係吧,比如說做個農民。
崔永元:您外祖父覺得這是最踏實的職業,是吧?
周鐵農:那個時候如果家裏頭沒有點田,在農村沒有個根的話,不管幹什麼都是覺得沒有根基的。
聊家常式的開頭,一下子就卸掉了兩個人心裏的緊張和負擔,也使觀眾能夠以平和、輕鬆的心態來麵對這次訪談。單從文字來看,我們看不出這是主持人對一位高級官員的采訪,倒像是兩個初次見麵的人之間的熟絡交談。
對受眾來說,自然喜歡以一種閑適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廣播電視節目。這就要求主持人的語言必須簡明易懂,有很強的可聽性、可接受性。從傳播效果的角度看,簡單樸實的話通常更能快捷而有效地把某種思想傳達給受眾。社會心理研究表明,人們更喜歡語言上和他們接近的人,因為可以“降低參與者之間的差異”,“有利於交談,並可獲得聽者的社會認可”。
我們看到一些主持人在和嘉賓交流時,自己高高在上,這就容易導致他們對別人的談話內容會自以為是地進行判斷,甚至強硬地、武斷地下結論:“這些年,您一個人生活得太孤獨了。”主持人的表情中帶著一種職業的憐憫。“不,我一個人生活得很好,一點都沒有感到孤獨。”男嘉賓不以為然。主持人依然很執著:“鬼才相信呢。”如果麵對這樣的談話對象,那嘉賓很可能三句話後就會拂袖而去。還有的人在和別人交談時,就像個小學生,腦子裏裝著十萬個為什麼,什麼都問,結果弄得對方煩不勝煩,最後很可能不歡而散。
事實上,和別人交談,所謂的交流方式的平等化,就是說要以“真誠”的態度,以“合作”的心態,發自內心、實心實意地和對方交流,這樣對方才會感到親切,並產生交流的願望。
而崔永元就擅長在輕鬆的閑聊中導入正題,這樣的閑聊讓人覺得親切隨和,尤為重要的是,閑聊可以保持溝通過程的有效性,同時,閑聊中的表情動作以及姿勢都能傳遞給對方一些心理信息,讓對方覺得你是一個親切與可信賴的人。
當然,閑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技巧同樣不可忽視。
當交談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妨談談天氣,而天氣幾乎是中外人士最常用的普遍話題:天氣很好,不妨同聲讚美;天氣太熱,不妨交換一下彼此的苦惱;如果有什麼台風、暴雨或是季節流行病的消息,也不妨拿出來談談,因為這是每個人都非常關注的。
再就是,可以說說自己鬧過的有些無傷大雅的笑話。例如,買東西上當啦,語言上的誤會啦,或是辦事擺了個烏龍啦等等,對這一類的笑話,多數人都愛聽。如果把別人鬧的笑話拿來講,固然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但對於那個鬧笑話的人,就未免有點不敬。講自己鬧過的笑話,開開自己的玩笑,除去能夠博人一笑之外,還會使人覺得自己為人很隨和,很容易相處。
你可以適度地讚揚對方的衣服或者小裝飾品,可以問對方是哪兒買的,為什麼買呀之類的。和不熟悉的人聊天,一定要善於觀察。
交談要順其自然。如果你們的對話感覺像是硬要把鋼琴推到山頂,那麼也許是時候進行新的話題,或者就稍微停一停,暫時什麼都別說了。畢竟你不可能和每個人都聊得順暢和開心。
其實,社交過程中一般的交談總是由“閑聊”開始的,說些看來好像沒有什麼意義的話,其實就是先使大家輕鬆一點,熟悉一點,造成一種有利於交談的氣氛。
3 消除緊張是交談的前提
不少人對陌生人有一種抵觸心理,一見到陌生人就感到渾身不自在,不好意思交談,或者無從談起。他們或是局促不安,或是尷尬窘迫,或是欲言又止。這樣一來,不僅使不熟悉的人對他產生誤解,而且更不用指望會發展成什麼親密的關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