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融洽之道——善於營造談話氣氛(1)(3 / 3)

而有些人,在陌生人麵前講話,卻能讓大家聽得聚精會神,贏得聽眾的尊重。原因在於,他說話幽默風趣,特別是一開口就能逗得聽者開心,運用笑聲來彌補大家不熟悉的缺憾。說話這樣精彩的人,一定能打破與他人之間的藩籬,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贏得更多的聽眾。

《實話實說》的人文關懷更多地體現在它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輕鬆愉悅、毫無芥蒂的交流平台,使大家雖然身處演播室,卻能夠像坐在自家客廳中一般暢所欲言。在一次節目的錄製現場,節目已經進行了一大半,這時一個老大媽忽然舉手示意崔永元到她身邊來,之後大媽竟然問崔永元節目什麼時候開始錄,並希望不要太晚,因為她外孫女還等她早點回家。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會,完全是因為現場的輕鬆氛圍已經使這位老大媽忘記了拍攝鏡頭,誤以為是節目錄製前的隨意攀談。

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如果過於嚴肅,就會形成緊張氣氛,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適當運用幽默話語,就能使交談的氣氛活躍起來,進而使大家精神放鬆,談話的效果也會更融洽、更富有成效。

在《實話實說·誰來保護消費者》中,節目即將結束時,崔永元向音樂伴奏提問:“關於製假、販假,你有什麼高招嗎?”伴奏的人員並沒有回答,鼓手就擊了下鼓。於是崔永元轉身對觀眾解釋:“他們的意思是,如果發現有一家商家有販假的情況,他們就把樂器搬到他的門口,敲著鑼告訴大家‘啊,這是賣假的地方!’”現場的觀眾頓時都笑了起來。

一個適當的幽默玩笑鬆弛了緊張的氣氛,好比打開了一道閘門,壓力就此泄出,換來的是融洽的氣氛。

在談話之前,想要營造出輕鬆的氣氛,關鍵是從心理上拉近與談話對象的距離。除了談話場所等固有“硬環境”外,也要盡可能地營造出一些“軟環境”,例如,表情要輕鬆自然,麵帶微笑,語氣平緩,語速適當,使對方覺得親切,能夠信任,願意接近。有時,不必剛開始就直奔正題,先適當拉拉家常,了解一下對方目前的一些基本情況,使對方在介紹自身的過程中逐漸放鬆,然後再適時提出談話的主題和要求,水到渠成,避免太突兀而給對方造成壓力,引起緊張而束縛言路。

要善於進行心理安撫。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應該積極配合,以示對此非常在意。我們還可以順著他的話題,以積極傾聽和從容不迫的態度鼓勵他繼續講下去,偶爾插些話語,如“我也認為這樣”“確實如此”。 這種善意的心理安慰,會使對方講話滔滔不絕。

要積極鼓勵對方。在與人交談時,我們應該表現出積極讚同的態度,使對方有強烈的安全感。盡力鼓勵對方多說,偶爾插入帶有認同感的話語,以表示重視、肯定和強化其感受。如果想使對方進一步敞開胸襟,多給予同情、理解和共鳴感是十分必要的,一定要誠懇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本身是個內向者的話,就不能總是拒絕任何聚會。如果有機會去參加一個有許多陌生人在場的集會,你首先要去尋找比較熟悉的人。這對於消除你的緊張心理、穩定情緒很有幫助。萬一找不到一個熟人,你也不必緊張。此時要做的事是先別忙開口,而是用耳朵和眼睛去聽、去看,去仔細打量每個與會的陌生人。如果你發現在場的陌生人中,有一個和你一樣沒有熟人而且比較膽怯的人,孤單單地坐在一個角落裏,你要立即抓住這個機會,可以主動坐到他跟前去,向他做自我介紹,同他低聲交談幾句。一般情形下,你這時準保會受到他的歡迎,最重要的是,這時無論他還是你,都為擺脫了當時的窘境和孤單而感到高興。有了這塊小小的“根據地”,再設法慢慢加入全體的談話,就不是件很困難的事了。

4 讓對方參與到談話中來

多數的訪談類節目“講故事”的方法依然是一人講多人聽,現場觀眾的存在就如同擺放在看台上的道具一般。觀眾沒有發言權隻能傾聽,無法真正參與到節目中來,於是眾多電視台的談話類節目千篇一律都是那些明星。在這樣的節目裏觀眾永遠無法成為節目的主體而節目也永遠不能全麵地表達觀眾的心聲。選擇好的談話題材,能形成一個良好的談話場,讓觀眾也參與其中。

《實話實說》每一期節目都有眾多的觀眾參與。除了讓嘉賓和專家學者發言外,對現場觀眾的廣泛采訪也是該節目的一大特色。在采訪現場觀眾時,崔永元能充分考慮到每一個需要發言的觀眾,進而把手中的話筒盡可能地遞給他們。這個簡單的傳遞話筒的動作,代表了一種發言權的給予。在對被采訪者的選擇上,崔永元也時刻注意不偏不倚、公平有序,盡量讓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階層的觀眾都能有代表來發表意見。這樣一來,觀眾就感受到主持人的心中有他們,所以哪怕自己沒有得到發言的機會,但看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觀眾能夠發言,就猶如自己發言一樣,心裏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