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文學是人的生活的教科書。”一個人,如果想讓思維中最為精美的一刻成為永恒,那麼文學,便是這份精美的延伸,它注定不朽。
觀看柴靜的節目和博客,我們可以知道她是怎樣的一個人。但是如若我們仔細查閱並發現她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清雅情調,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她擁有著一份怎樣的靈魂情懷。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女人,若有十分的美麗,但是如果遠離書籍,那麼將失掉七分的內蘊。書,是一個女人靈魂的魅力延伸。“坐擁書城鑄內秀”,從一個女人的談吐之間,便可以斷定其有著怎樣開闊的精神境界。
二十多歲時,柴靜寫了她的第一本書《用我一輩子去忘記》,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柴靜身上標準文藝青年的基本輪廓。然而十多年後的今天,柴靜卻笑著說:“這個書裏麵全是‘我,我,我’。”
的確,時光的寬容讓一些不容易發芽的種子開了花,即便是在曆史塵埃中急急奔走的歲月仍舊留有青春的腳步,卻已經是一去不複返了。柴靜筆下那些曾經對生活的眷念,那些陽春白雪、風花雪月般的爛漫,已經隨著歲月的沉澱而塵埃落定,逐漸衍變成一部部新的更富有內涵與沉穩的生活篇章。
著名女作家畢淑敏曾經說過:“日子一天一天地走,書要一頁一頁地讀。清風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幾年一輩子地讀下去。書就像微波,從內到外震蕩著我們的心,徐徐地加熱,精神分子的結構就改變了、成熟了,書的效力就凸現出來了。”
喜歡讀書,實際上就是等於把生活中平常的時光轉換成了巨大享受的時刻,因為書能夠讓人變得聰慧、成熟。很多時候,書就仿佛是心中的一盞明燈,能夠幫我們守住心靈家園。愛讀書的女人往往更會視書為精神的伴侶。這樣的女人即便沒有任何的裝點,仍底氣十足。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朱迅最大的愛好,便是宅在家看書。她曾經透露“家裏有上萬冊書,這是我家最大的寶貝”。談到讀書的故事,朱迅說,自己在日本留學和做主持人十年,漸漸習慣了日語的說話習慣和思維方式,回國後,她說話顯得有點奇怪。一次,自己跟導演田壯壯吃飯,田壯壯送了一本《紅樓夢》說:“我送這本書,不僅想讓你讀到中國最優美的文字,而且還想讓你知道中國的人情世故,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裏。”
朱迅說,如果有一天她不做台前工作了,就去做翻譯工作或者自己寫書,“這是我的夢想,不知是否能成真”。談到中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朱迅說:“他的書在我家都是老書,從一開始出版我就買。書的價錢都有幾毛錢的,看定價就知道走過年代的。莫言老師說‘時間是剪不掉的,剪掉的都是廢話’,說得特別好,我覺得做主持人也是這樣。”
事實上,一本好的文學書籍,往往能夠讓人更加通達、寬容、博學、獨立、多思和睿智。因為文字往往能夠讓我們隨時審視自己,並且對生命進行思考。而且越是好的文學作品,我們就越能夠從中發掘出更多的人生真諦。如三毛曾經寫到的:“但覺風過群山,花飛滿天,內心安寧明淨卻又飽滿。”文學往往不僅能反映我們的生活,而且更能反映出我們內心的世界。
對文字的深思與認識,不僅能夠洗滌人的心靈,還能讓人從一部又一部充滿感性的描寫中去挖掘、探究以及思考。因為從這些前輩們所留下的思想沉澱中,我們可以聽到更多靈性的呐喊。
世界上的一切都會消亡,唯有人的精神與思想不會,而文學則能夠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