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正義,良知(1 / 1)

中國常常有嫉惡如仇、伸張正義之人,也有不計名利給他人幫助之人,這些我們都稱之為“義”。能以義待人處世,實在難得,而要為大義舍小義更是不易,這不僅需要極大的勇氣,還需要有顆偉大的心。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丹尼爾·韋伯斯特曾經說過:“隻要提著正義之劍攻擊,再柔弱的手臂也會力大無窮。”一個沒有正氣的社會是非常可怕的,因為這說明了這個國家的法紀不振。而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最重要的職業操守就是要有正義感。當然,為了捍衛正義而鬥爭,也是每一個社會人士應盡的義務。

2004年,柴靜在福建農村采訪拆遷。當時聽聞采訪聚集而來的農民很多,柴靜對於大家你爭我搶的回答有些聽不清,幹脆站了起來,問大家:“你們當時同意這個拆遷方案嗎?”大家紛紛叫道:“不同意!”柴靜接著問道:“不同意的人請舉一下手。”當時所有的人都將手舉得高高的,柴靜當時覺得這個鏡頭十分有張力,也能深刻反映問題。

可是,晚上工作完後,攝像師卻在飯桌上提醒柴靜,采訪最好不要用這個方式。因為人們圍攏的時候,可能表達的隻是一種情緒。當時柴靜卻心想,農民利益受損這麼大,上訪無果,碰到媒體都不能表達一下嗎?

幾個月後,柴靜依舊帶著自己的犀利,去福建采訪一家藥廠負責人。這個藥廠兩位工人因為搶修排汙管死亡,輿論懷疑死亡與遮掩汙染有關,可是環保局卻承認受到壓力無法調查此事。即便柴靜疑問再多,對方始終用“沒有”來回答。帶著對問題的執著與心中油然而發的那種正義,柴靜去采訪了藥廠老總。

柴靜:“工廠的排汙是達標的嗎?”

老總:“是。”

柴靜:“有沒有非法排汙?”

老總:“沒有。”

柴靜:“那我們在這兒聞到的強烈氣味是什麼?”

老總:“我沒有聞到什麼氣味。”

柴靜(靠著椅背,歪著頭,用一種懷疑的神情):“您是說您聞不到?”

老總(臉抽了一下):“我的鼻子,嗯,沒有您那樣靈敏。”

柴靜笑了一下,節目結束。

柴靜當時的這一笑,顯然十分犀利。它非常“溫柔”地將藥業公司老總逼到了死角,使他的整個辯解看上去十分蒼白無力,甚至連繼續編造理由撒謊的“功力”也似乎被廢了。

民眾最需要的是擁有正義感的記者,在第一時間報道最真實、最有價值的新聞,正如海倫曾經說的:“人們隻會憑你最新的報道評價你。”

作為一名記者,首先要懂得如何尊重和珍惜生命,如何去反映社會中的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每一名富有正義感和良好職業道德的記者,都應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實際行動,自覺去做一個有責任感和社會道德感的新聞人。因為記者往往就像是一個在黑暗中的探路者,隻有將真相擺放在人們眼前,才能為人們帶來希望。

195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提出一份名為《紅色頻道》的報告,列出151位被指控為共產黨工作的廣播電視界人士。參議員麥卡錫更是大張旗鼓地掀起一場公開調查共產主義滲透的行動。當時的廣播電視公司迫於壓力,擬出一份非正式的黑名單,名單上的人要麼立即失去工作,要麼經過一場有損人格的改造過程才可以重返崗位。

但是CBS的默羅和一些富有正義感的記者、主持人在捍衛自己人格和利益的過程中,與“麥卡錫主義”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1954年,默羅在他的《現在請看》節目中曝光了參議員麥卡錫值得懷疑的政治伎倆,指出麥卡錫分子對大多數美國人對國家的忠誠提出了毫無根據的指控。

默羅的節目播出後反響巨大,美國人對“麥卡錫主義”在廣播電視新聞領域的粗暴行為極為反感。同時,默羅等人還支持一位名字出現在黑名單上的記者,向法庭提起對其所在電視網的控訴。公眾輿論對電視新聞記者們的支持,終於使得那份臭名昭著的黑名單銷聲匿跡,黑名單事件不了了之。

尋找正義是一種在黑暗中的摸索,雖然揭示真理的道路有時候很漫長,而且還要懷有在黑暗中行走的勇氣,但是隻要我們人人心中都能擁有一種堅定的信念,那麼最終一定能夠擺脫黑暗,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