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樂府詩集》(1 / 2)

《樂府詩集》為宋代郭茂倩所編。

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郭茂倩編的這部《樂府詩集》現存 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 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它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 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幹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歎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曲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曆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曆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彙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誌》﹐《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撰的。《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麵﹐後人的擬作列於後麵﹐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 “相和歌辭”《薤露》和《蒿裏》二曲﹐在《宋書·樂誌》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於“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 ·樂誌》中卻隻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 ﹔至於《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曲”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著錄古辭﹐使讀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曲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後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後麵﹐如《采桑》﹑《豔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後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曲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