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就業統計工作滯後,統計指標含糊,影響工作決策。一方麵,統計工作不能滿足實際就業工作需要。由於統計工作不完善,勞動力調查製度未建立,季度、半年等就業形勢不清楚,影響對整個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影響科學決策。另一方麵,統計指標體係不明確、不健全。如“城鎮登記失業率”,並不能準確反映我國的失業狀況;對“實現新增就業人員”認識不一致,準確統計難度較大;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進城就業以及失地農民就業,基本缺乏科學統計。
四是促進就業需要盡快立法。最近,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就業論壇”會上,一些中外官員、專家提出的勞動者不僅要充分就業,而且要實現其權益受到嚴格保護的“體麵就業”的觀點,受到普遍讚同。但是,如果不盡快製定就業促進法及相關法律,我國城鄉勞動力將很難實現體麵就業。
五是社會保障體係建設與就業形勢和就業特點不相適應,影響開展就業工作。目前,除廣東等少數地區在探索實施農民進城就業社保、靈活就業社保和農民直接社保外,多數地區的社保工作還比較落後,政策覆蓋仍限製在城鎮和國有部門,使就業工作受到影響。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統籌就業穩步增長
要想合理解決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深入學習和全麵貫徹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開展就業工作。當前,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對最廣大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
考慮的政策目標
把就業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目標之一,這是對就業重要性認識的進步,也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性表現。就業和其他經濟目標是什麼關係?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處於什麼地位?對於這些問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回答。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新形勢曆史任務的要求,就業在目前經濟社會發展中應該定位為優先考慮的政策目標,處於中心地位。
一是把就業作為優先政策目標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
就業與其他經濟發展目標的關係可以歸結為人與物的關係,這個“人”就是現實的直接的基本的活生生的生產力。在認識和處理這個人與物的關係問題上,必須要從優先目標考慮的高度來認識擴大就業的極端重要性。
這就是說,必須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避免過去那種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的現象,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高度重視人的因素,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一切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了人的全麵發展。
二是把就業作為優先政策目標是為了解決我國當前突出矛盾的需要。抓矛盾要抓主要矛盾,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普遍認為,我國當前和今後較長時期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或突出矛盾是就業矛盾。
我國處於就業高峰,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以上,供需缺口太大,實際失業率較高,解決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頭等大事。因此,把就業調整為優先目標是理所當然的。否則,如果繼續以經濟增長作為優先目標,不僅就業及其引發出來的各種矛盾難以解決,而且經濟增長本身中的重大問題將難以避免,如過快的投資規模將難以控製,宏觀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將更加嚴重。就業優先則是明智之舉,民生之迫。
三是就業優先是較為普遍的國際經驗。國際勞工組織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政府都是把就業作為首選政策目標。在這次“中國就業論壇”會上,不少國家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都闡述了這一觀點。
目前,世界平均失業率為6.2%,美國是5.6%,日本5%以上,歐元區8.8%,德國10.9%,芬蘭10%。這些國家的失業率普遍較高,因此,他們都把擴大就業或控製失業率上升當作優先政策目標。根據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的主要曆史任務來確定第一政策目標的國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四是把就業作為優先目標與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完全一致的。發展是第一要務。這裏的“發展”應該指經濟社會全麵發展、人與物和諧發展、就業與增長協調發展,並不完全等於增長,並沒有說增長是第一要務。就業直接解決人的問題,直接實現人的價值。沒有就業,人的生存和發展都無從談起。如果把就業調整為優先目標,將更加注重處理就業與增長的關係,更加注重處理增長與發展的關係,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更加注重把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精神落實到行動上。
(二)建立健全更加有效促進整體就業的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就業包括城鄉新增勞動力就業(如各類大中專畢業生就業、複轉軍人就業等)、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其他途徑就業、失地農民就業、婦女就業、殘疾人就業等。各級政府在開展就業工作時,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各方麵的就業作為一個就業工作整體,進行統一領導,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