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聯係戶
是農村黨員聯係群眾的一種方式。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一些地方黨組織為教育黨員更好地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密切黨群關係開展的一種活動。現已在全國農村形成製度。
黨員聯係戶的主要內容是:向聯係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幫助解決聯係戶的困難;反映其要求和做政治思想工作等。黨員聯係戶的主要做法是:①從實際出發確定聯係戶數,根據黨員的不同情況,本著自願、就近和方便的原則進行聯係,不搞平均分配,實行重點聯係與一般聯係相結合,自找對象與組織分配相結合,對一些無聯係條件和能力的黨員或有違法亂紀行為不適合進行聯係工作的黨員,不分配其任務。②建立健全黨員聯係戶活動的彙報、檢查、總結、評比、表彰等規章製度。③加強黨員隊伍的自身建設,依托鄉鎮黨校,根據聯係戶活動的內容,對黨員進行集中教育和培訓,提高黨員自身的素質和聯係戶活動的質量。
黨校教育正規化
是中共中央對黨校教育製度實行的一項改革措施。中共中央1983年5月做出決定,要求各級黨校逐步做到有統一的班次、學時、課程內容、教材和考試考核製度。規定黨校的班次設置為培訓班、理論班和進修班,都要求考試、考核和建立學曆製度。學生根據入學前的文化水平和入學後的學製、所學課程,考試合格者應取得同國民教育體係相當的學曆和享有同等待遇。進修班單科學習考試合格者,發給單科合格證書。分期學完規定課程的,亦承認其相應的學曆。黨校開設課程一般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理論,領導幹部必備的業務知識和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是主課,必須占總學時的一半以上,縣委黨校可以開設幾門常識課。
幹部
“幹部”是外來名詞,起源於拉丁文,最初含義是框架、骨骼,後來演變為國家機關和公共團體的常備人員或基本人員,也就是經常起領導作用和骨幹作用的人員。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製定《中國共產黨章程》時,首次使用了幹部這個概念。在我國,對幹部的含義和範圍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說,是指從事腦力勞動的工作人員。
目前我國有兩千多萬脫產幹部。這部分人,按職業可分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事業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三大類。按照職務等級,又分為省(部)級、地專(司局)級、縣(處)級、科級、股級和一般工作人員。專業技術人員中,又包括工程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教學人員,財會統計人員,翻譯人員,體育教練人員,圖書、檔案、資料人員,文藝人員,新聞出版編輯、記者、播音員,律師以及經濟管理人員等各行各業的腦力勞動者。從狹義說,是指具有領導和指揮作用的工作人員,包括各黨派機關、國家機關、人民軍隊、人民團體及企業、事業、各種經濟組織、社會組織中擔負領導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人員。黨的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國家幹部”這個概念過於籠統,缺乏科學分類。管理方式陳舊單一,不利於根據各類人員特點進行管理,不利於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因此幹部人事製度要有步驟地進行改革。今後將不再籠統地使用“國家幹部”這個概念,要對“國家幹部”進行合理分解,即分為黨務工作人員、群眾團體工作人員和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國家權力機關工作人員、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公務員)、國家檢察機關工作人員、國家審判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等等。在建立國家公務員製度的同時,按照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和管人與管事既緊密結合又合理製約的原則,對各類人員實行分類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