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君主(國王、皇帝、大公、蘇丹、沙皇等)為國家元首的剝削階級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與“共和製”相對。源於古希臘文,原意為“單個人的統治”。列寧指出:“君主製是一人獨裁的政權。”在這種政體下,作為國家元首的君主終身任職,而且大多是世襲的。君主製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國家又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在奴隸製國家,一般實行暴君政治或神權政治,如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在封建製國家,一般采取專製君主製。這在歐洲和東方又有所不同。歐洲的君主製一般經曆了貴族君主政體、等級君主政體和專製君主政體3個階段。貴族君主政體是封建割據的產物,它在形式上又分為選舉和世襲兩種;等級君主製最主要的特征在於等級代表會議的出現。世界上實行專製君主製最長、最典型的是中國,長達兩千多年。在資本主義時期,君主製是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相妥協的產物,一般表現為君主立憲製(又稱“有限君主製”)。這時的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製,在形式上又分為二元製君主立憲製和議會製君主立憲製兩種。目前世界上實行君主製的國家還有20多個。

共和製

又稱“共和政體”或“民主共和製”。泛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的一種政權組織形式。與“君主製”相對。在西方,“共和”一詞本意為公共事務。共和製在階級社會中都有存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也實行共和製。但在不同曆史時期,共和製有不同的表現。在奴隸製社會,共和製分為貴族共和製和民主共和製兩種。貴族共和製是很少一部分貴族參加選舉的政權,如羅馬共和國;民主共和製是全體奴隸主階級成員參加選舉的政權(後來商人、手工業者等平民也參加選舉),如古希臘的雅典。在中世紀,歐洲少數城市出現過封建共和國,由貴族、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團體執掌政權,如12世紀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等城市共和國。資產階級共和國是比較完備的共和製,又分為總統製、內閣製、委員會製等具體的政權組織形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選舉在形式上已擴大到全體公民,但起作用的僅僅是資產階級。實際上,在剝削階級國家,共和製隻是居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實行專政的一種政治製度。隻有在社會主義國家,共和製才能真正成為勞動人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製度。

單一製

國家結構形式的一種。與“複合製”相對。是由若幹行政區域構成的單一主權國家的製度。按單一製組成的國家,就是單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它具有單一的憲法和國籍、統一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體係,在國家內部按地域劃分行政區域,國家的最後控製權在中央政府。各地方行政單位雖有自己的權力,但有關這些權力的確定和變更都由中央政府決定。在對外關係中,中央政府是國際法的主體。現代大多數國家實行單一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屬於單一製。

複合製

國家結構形式的一種。與“單一製”相對。是由若幹個國家(或邦、州、省等)聯合組成的各種聯盟的製度。按複合製組成的國家,有聯邦、邦聯、君合國、政合國等形式。其中,聯邦是最典型的複合製國家。它是由若幹個聯邦單位(如共和國、邦、州、省)組成的統一國家,聯邦國家和各聯邦單位均具備國家的特點,隻是主要內外權力集中在聯邦國家中。邦聯是由完全獨立的國家聯合而成的,其實並不具有真正國家的性質。君合國又稱“人合國”或“身合國”,通常是兩個國家由於某種偶然的因素(如王位繼承)共戴一個君主而形成的一種聯合,但彼此獨立(如1815~1890年荷蘭與盧森堡的聯合)。政合國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組成的一種國家聯合,一般是在締結條約的基礎上建立的,受同一個國家元首的管轄,有共同的憲法和外交、軍事機構,但成員國有自己的憲法和政府(如1814~1905年瑞典與挪威的聯合)。

自由

具有哲學上和政治上兩個方麵的含義。哲學上講的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然即客觀事物的規律。人們隻有認識必然之後,才能改造客觀世界,從而獲得自由。這種自由隻有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擴大。政治上講的自由是指社會關係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認可的按照自己的意誌進行活動的權利,是相對於紀律和約束而言的。從曆史上看,這種自由總是具體的、發展的。在奴隸製社會,自由即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資產階級提出自由,是要從封建階級手中取得政權,獲得政治自由和貿易自由,這種自由隻有資產階級所享有。社會主義製度保證廣大勞動人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權利,但同時要求他們自覺地用社會主義紀律約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