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供求關係
供求關係是指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關係,是一定時期社會提供的全部產品和勞務,同社會需求(包括生產消費的需求和生活消費的需求)在質上的適應程度和量上的平衡關係。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於存在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製的矛盾,社會供求關係必然表現為對抗性矛盾,隻有依靠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才能強製性地緩解一次又一次的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生產正是在孕育著越來越大的社會矛盾的同時得以維持和發展的。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實行生產資料公有製和國民經濟計劃管理,社會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非對抗性的矛盾。人們借助各種調節手段,在整個社會範圍內,經常地、自覺地保持總供給與總需求在質上相互適應,在量上處於基本平衡。我國現階段仍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在此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黨和國家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正是基於對這個主要矛盾的充分認識而采取的重大戰略轉變。這是曆史性的轉折。
社會主義勞動報酬形式
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以按勞分配為原則,把個人消費品分配給勞動者的各種具體的報酬形式。現階段,我國勞動報酬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是由於行業特點和企業經營方式的不同而不盡一致。如,在城鎮經營和集體經營的工商企業,基本上是采取工資、獎金和津貼三種形式,其中以工資為基本形式,獎金和津貼則作為輔助形式。1985年我國國營企業開始實行改革,工資的具體形式發生了變化,突破原有的狀況,走向多樣化,有等級工資製、崗位(職務)工資製、結構工資製,還有計件工資、定額工資等。在改革中,我國大多數工商企業為了更充分、更有效地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並有利於適應現實經營管理水平,普遍實行了計件工資製和定額工資製兩種形式。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製以後,農民告別勞動工分製,勞動報酬按承包合同規定,直接參與勞動成果分配。目前,農村村幹部、民辦教師、民事調解員等少數公務勞動和非生產服務崗位,則實行薪津製或補貼製。農村專業戶雇工報酬一般實行月工資製。近年來,城鄉居民積極參與社會建設投資。相應地出現了按“股紅”分配效益的形式。
社會主義等價交換原則
在社會主義社會裏,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社會主義企業之間或企業同勞動者之間通過市場進行交換。商品的價值量依然取決於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交換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社會,社會主義企業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隻能出賣給消費者而不能按需分配,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企業之間、社會主義集體所有製企業和社會主義全民所有製企業之間以及全民所有製經濟內部不同企業之間交換的勞動產品,或者是城鄉勞動者之間產品交換都不能是無償的,隻能采取商品形態,交換隻能實行等價交換。社會主義製度下的商品,仍然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重屬性,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商品價值量還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必然實行等價交換的原則。在社會主義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商品和商品生產不僅不會消亡而且會發展。社會主義等價交換原則必將繼續發揮作用,過早否定它,實行勞動成果的“一平二調”的做法,被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證明是不利的。
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