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經濟體製及稅收(1)(1 / 3)

社會主義經濟體製的內容

從大的方麵說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①社會主義所有製結構,是指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中存在著的社會主義所有製的具體形式及其各自所占的地位。目前,國家所有製在所有製結構中仍占主導地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決定力量;集體所有製占有很大比重,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各種經濟聯合體、中外合資、個體經濟等,在改革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在充分發揮它們的補充作用。②社會主義管理體製,是指對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實行管理的製度。具體說,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各種不同性質的經濟成分、各種社會主義所有製形式,國民經濟各部門、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等經濟生活的多方麵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製度。管理的職能是正確處理各方麵之間的關係,協調各部門、各地區、各企業之間的工作,使整個國民經濟穩定健康地發展。

宏觀經濟調節

是指國家為實現預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對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所進行的計劃管理、組織協調和控製監督等一係列的功能作用以及實施活動。宏觀經濟是相對於微觀經濟而言。宏觀和微觀原是自然科學中物理學和化學所用的概念,本意是“宏觀”和“微小”。將宏觀和微觀引用於經濟學,最早始於1933年挪威的經濟學家弗瑞希所提出的“宏觀經濟學”一詞。20世紀60年代以後,宏觀經濟的概念及其相應的理論在當代資產階級理論中廣為流行,並在經濟生活中得以應用,宏觀經濟調節是搞活微觀經濟和市場的必要條件,三者是統一的,缺一不可的。離開了宏觀調節,市場會亂,企業也會亂,宏觀經濟調節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價格體係和社會總就業的變動趨勢,以及社會經濟總量-社會總產品、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的增長狀況。宏觀經濟調節對微觀經濟的作用,是通過市場機製間接實現的。因此,宏觀經濟調節的主要手段是各種經濟杠杆和有關的政策法律。宏觀經濟調節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保證國民經濟按照確定的目標有效、協調、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這是改革初期的提法,已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所取代。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形式,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表明社會主義經濟不僅具有計劃經濟的本質屬性,而且具有商品經濟的內在屬性。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製,即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內在統一的體製。黨的十三大對它作了科學的闡述,它包括三個內容:①建立在公有製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在全社會保持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善於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這兩種形式和手段,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利用市場絕不等於搞資本主義。②必須把計劃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基礎上,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管理方式,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把計劃調節和指令性計劃等同起來,應當通過國家和企業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按照等價交換原則簽訂訂貨合同等多種辦法,逐步縮小指令性計劃範圍。③計劃和市場的作用範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體製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製。這些科學的論述,為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提供了原則和方向,預示著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政府經濟職能

政府管理社會經濟活動的職責和功能,在我國原有的經濟體製下,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主要是通過行政機關運用行政手段進行,行政直接管理企業的經濟活動。這種體製不利於調動基層和企業的積極性,嚴重削弱了政府機關管理經濟的應有原則,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主要職能應該是:製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計劃、方針和政策;製定資源開發、技術改造和智力開發的方案;協調地區、部門、企業之間的發展計劃和經濟關係;部署重點工程特別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的建設;彙集和傳播經濟信息,掌握和運用經濟調節手段;製定並監督經濟法規的執行;按規定的範圍任免幹部;管理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等等。各級政府部門原則上不直接經營管理企業。國家管理經濟要從以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也就是實行宏觀管理。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管理經濟,逐步建立。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管理機製。政府部門從分投資、分物資、批指標、定項目,轉變為重點搞好規劃、協調、服務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