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學校
指按照國家規定的審批程序批準舉辦的,通過全國統一招生考試;招收高級中等學校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者,實施高等教育,培養高等專門人才的學校。它包括大學、專門學院、專科學校和短期職業大學。
學位
指由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或國家授予的反映專門人才專業知識水平的稱號。它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現代國家的學位一般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蘇聯的學位隻分博士、副博士兩個等級。西方有些國家也對短期大學畢業生授予協士學位。在中國,1935年國民黨政府曾公布《學位授予法》,規定學位分為學士、碩士、博士三級,但未完全實行。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學位分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士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由國務院授權的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對於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有重要著作、發明、發現或發展者,經有關專家推薦,學位授予單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試,直接參加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對於通過論文答辯者,授予博士學位。對於國內外卓越的學者或者著名社會活動家,經學位授予單位提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可以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在我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和從事研究工作的外國學者,可以向學位授予單位申請學位。對於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的學術水平都授予相應的學位。比如: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曆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等等。
學生軍訓
指高等學校、高級中學的學生所接受的軍事訓練。它是學生履行兵役義務、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同時是學校改革教育的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軍事訓練,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保衛祖國的觀念,增強組織性、紀律性,初步了解現代化戰爭的基本特點,掌握一般軍事知識和技術,隨時準備響應祖國號召,打擊侵略者。根據中共中央(1981)11號文件關於高等學校學生軍事訓練要納入教學計劃,統一安排的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關於在高級中學實施學生軍事訓練的規定,國家教委、總參謀部、總政治部1987年頒發了《高等院校軍事課教學》、《高級中學和相當於高級中學軍事課教學大綱》。學生軍事訓練通常以開設軍事課形式進行,軍事課是高等學校和高級中學學生的必修課,考試成績記入學生成績冊。在學生軍事訓練中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軍事訓練的全過程。要通過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軍事素質,為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德智體美全麵發展
指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根據我國教育方針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德智體美這四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德育,是向學生灌輸無產階級的思想政治觀點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規範,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授予學生以係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的教育。體育,是授予學生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他們的體質,發展他們的機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點,發展他們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其中,德育、智育、體育是三個基本方麵。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和培養目標,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各個時期,要求和提法雖然不相同,但對全麵發展教育的要求,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1951年3月,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提出,“普通中學的宗旨和培養目標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各方麵獲得全麵發展,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的成員”。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頒發的《小學暫行規程(草案)》中也規定“小學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全麵發展的教育”。1957年12月,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所作《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81年,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中又提出,“堅持德智體全麵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