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糧為綱
黨中央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提出來的發展農業的總方針。指糧食是農業生產的中心和主線,農業生產中一切生產都圍繞糧食生產來安排。以糧為綱,全麵發展的方針在當時農業生產落後。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優先突出糧食生產是對的。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隻抓糧食生產,忽視多種經營是錯誤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糾正了以糧為綱的片麵提法,實行絕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在保證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的前提下,各項經濟作物和其他農副產品得到普遍增長。
以鋼為綱
我黨1958年提出的發展鋼鐵工業的口號。當時提出,1958年的鋼產量要在1957年535萬噸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於是,大煉鋼鐵成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在全國範圍內迅速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的高潮。由於鋼鐵工業的發展脫離了社會再生產正常進行的實際需要,從而造成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全局性混亂。主要表現為農、輕、重的比例關係嚴重失調,工業內部的各項比例出現畸形發展,損失巨大。結果是鋼鐵工業也沒有得到實際的發展。
以農輕重為序
指依次按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順序,安排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的原則和方法。它最初是由毛澤東在總結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農業為人類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如糧食、副食等,是人類生存和其他一切生產最一般的先決條件。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狀況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和其他一切部門都受到農業的製約。因此,製定國民經濟計劃,首先必須安排好農業的規模、結構和發展速度。輕工業是向人民提供消費資料和向國家提供積累的重要部門。它的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市場的繁榮、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建設資金的積累。因而,製定國民經濟計劃應把輕工業放在第二位。重工業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它為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但它的發展要依靠農業、輕工業提供的消費資料、資金與市場。所以,製定國民經濟計劃,要根據農業、輕工業的發展狀況來決定重工業的生產規模和發展速度。這一政策在一定時期有過積極作用。
重速度,輕效益
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片麵追求高速度,輕視經濟效益的一種錯誤思想傾向。造成這種錯誤思想傾向的原因是我們在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麵受了“左”的影響,犯了革命的急性病,認為隻有經濟發展的高速度才能盡快實現共產主義。“大躍進”時期的浮誇風,20世紀70年代的洋躍進等等,都是這種思想傾向的具體表現。這種錯誤思想傾向的實質在於把速度等同於經濟效益,以速度取代經濟效益。隻看產出不看投入。隻見成果,不見耗費,盲目追求高指標。重速度,輕效益,會導致經濟過熱和結構失調,造成資金,原材料,能源的全麵緊張,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對這種錯誤思想傾向必須堅決糾正。
三年困難時期
指1959年到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的時期。從1958年開始,由於我們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再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使我國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突出表現在:基本建設規模過大,各種比例關係嚴重失調,通貨膨脹,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黨中央在1960年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1962年擴大的中央會議以後,全黨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堅持貫徹了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使國民經濟逐步好轉。到1965年基本完成了這一任務,整個國民經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