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經濟發展、產業結構(5)(1 / 2)

即黨中央為糾正大躍進給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後果,而提出的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1960年9月30日,中央在轉發國家計委黨組《關於一九六一年國民經濟計劃控製數字報告》的批語中提出,1961年,我們要“使各項生產建設事業在發展中得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從而正式向全國提出了這一方針,由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批準。八字方針的主要內容包括:①調整農村生產關係,加強農業戰線,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②大力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壓縮重工業生產;③堅決對工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精簡職工、精減城市人口;④消滅財政赤字,穩定市場。為此,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經過艱苦努力,使經濟調整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到1965年,原定的各項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國民經濟出現了新的麵貌。

洋躍進

指1976年至1979年間,在急於求成的思想指導下,片麵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和速度的發展國民經濟的一次失誤。由於這一時期在指導思想和做法上與1958年的大躍進十分類似,又是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大批引進國外成套設備,因而俗稱“洋躍進”。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和會議通過的《1976到1885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中規定,到1981年糧食產量達到8千億斤、鋼產量達到6千萬噸,三年新建擴建120個大型項目,推出10大鋼鐵基地、9大有色金屬基地、8大煤炭基地、10大油氣田,利用外資引進成套設備22個大型項目等。這些目標不是建立在科學的論證基礎上,沒有從我國的資源實際出發,使基本建設大大超出了當時的國力。結果積累率到1978年高達36.5%,農業投資卻由1976年的30.4%下降到27.8%,財政出現赤字,通貨膨脹從那時起開始困擾我國的經濟生活。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提出“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始得糾正。

“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

1979年4月,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這是一個積極的、鼓勁的方針。調整是中心,其主要任務是堅決地、逐步地把各方麵嚴重失調的比例關係基本上調整過來,使整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健康發展;改革的任務是:積極穩妥地改革工業管理和經濟管理體製,充分發揮中央、地方、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整頓是指,整頓好現有企業,建立健全良好的生產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是指,大大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更好地按客觀規律辦事。實行上述方針的目的,是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長官意誌

指領導者憑借手中的權力強製推行脫離實際的個人意誌的工作作風。長官意誌是封建官僚的工作作風在今天的反映,是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的對立麵。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規律性,遵循客觀規律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由專門從事某類工作的人才,通過民主式的研究決策,往往能夠得出比較符合實際的結論,以減少工作中的失誤。長官意誌則不管自己是否是一個方麵的專家,不去考慮不同意見,隻憑領導職務就指手畫腳、隨意拍板定案。其結果往往是出現主觀主義的決策,給事業和工作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行政幹預

指憑借國家機關的權威,通過命令、指示、決議、規定、條例、指令性計劃等手段對社會經濟等活動直接指揮或施加影響。行政手段是通過行政組織層次自上而下地進行管理的手段,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和約束力,主要適用於行政管理。用行政手段幹預經濟活動,雖然可以收到簡便、迅速等積極效果,但也往往會造成主觀主義、脫離實際和命令主義等弊端。經濟體製改革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從以往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管理經濟活動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管理經濟活動。當然,必要的行政幹預也不能完全放棄,不過要用之適度和科學。

經濟建設的十條方針

1981年11月30日,國務院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做的報告《當前的經濟形勢和今後經濟建設的方針》中提出。這十條方針的內容是:①依靠政策和科學,加快農業的發展;②把消費工業的發展放到重要地位,進一步調整重工業的服務方向;③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強能源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建設;④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⑤分批進行企業的全麵整頓和必要改組;⑥講究生財、聚財、用財之道,增加和節約建設資金;⑦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⑧積極穩妥地改革經濟體製,充分有效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⑨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大力組織科研攻關;⑩從一切為人民的思想出發,統籌安排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