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經濟發展、產業結構(5)(2 / 2)

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

1988年9日,鑒於當時我國經濟生活中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過大,影響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實際狀況,黨的十三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的方針。治理經濟環境,主要是壓縮社會總需求,抑製通貨膨脹;整頓經濟秩序,就是整頓在新舊體製轉換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混亂現象,特別是流通秩序。堅定不移地執行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方針,是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這本身就要求改革的深化。比如,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經營機製的完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的結合等。經過兩年來的努力,我國物價上漲的勢頭得到抑製,社會經濟秩序有所好轉。

人口

生活在一定社會、一定地區、具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的總稱。人口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係的複雜總體。是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人口的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使它具有生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多方麵的標誌,如性別、年齡、居住地、民族、語言、階級、宗教信仰、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行業和職業等等。人口的本質在於社會屬性,作為全部社會活動的主體,人口是社會的基本生產力,是生產關係及其它一切社會關係的承擔者,研究人口過程中的人口現象,揭示和探索人口規律,對於人類自身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各方麵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人口學就是以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的人口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為對象的綜合性社會科學。

人口計劃

指一個社會依據其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再生產狀況,運用科學方法製定的一定時期的人口目標及其實施手段的總和。人口計劃在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中居重要的基礎地位,人口計劃按時期長短可分為長期(約20年以上)、中期(5年或10年)和年度計劃;按區域範圍又可分為全國、地區和基層計劃三種類型。人口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有計劃地指導人口再生產沿著預期的方向前進,使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及社會經濟諸方麵的發展相協調,反映人口計劃的指標一般包括人口發展和計劃實施兩種指標。前者有人口總數、自然增長率、出生率、平均預期壽命以及嬰兒死亡率等;後者有晚婚率、計劃生育率、一孩率、多孩率和節育率等。

人口教育

指把有關人口基本理論、人口狀況、人口政策及人口與生態等基本知識、理論和政策施加予受教育者,使之懂得人口與經濟、人口與社會生活、人口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掌握有關人口知識,按人口規律和人口政策要求自己,規範自己的行為。人口教育直接作用於人口再生產過程。對提高人口素質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裏尤其重要。它是我國國情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口優生

優生是指改善人口群體的遺傳素質,用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頻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頻率的辦法,來提高整個人口群體的身體素質。它包括防止遺傳性、先天性疾患的發生和提高人類的素質兩個方麵內容。優生與人口的關係集中體現在這兩方麵內容與人口再生產的關係上。人口再生產本身不僅是人口數量的再生產,也是人口素質的再生產。因而,優生與人口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密切的關係。目前我國的人口政策是把優生和計劃生育聯係起來,既要控製人口數量,又要保證人口的生育質量,即實行“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人口係統工程

指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結合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性方法論科學。人口係統工程是對人口問題客體的認識和設計,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個方麵。綜合運用人口學和係統工程學的知識研究人口問題,研究人口發展過程的靜態和動態的定量化,以及人口與社會經濟因素相互關係時定量化。人口係統工程包括四方麵的基本內容:人口狀態的動態研究;人口狀態的設計;人口控製的大係統結構及控製決策問題;人口狀態的各種擾動對主勞力係數的影響問題。人口係統的狀態與發展是由許多因素組成的:直接因素有出生、死亡、遷移和擾動等;間接因素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環境、民族、宗教等諸多因素。因而,它是一個大型的複雜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