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國從本國實際出發,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勝利的一個基本方針。一般包括以下內容:①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理同本國的具體情況結合起,確定自己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道路;②掌握本國的經濟命脈,建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實現經濟獨立;③依靠本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才能,充分利用本國資源、資金、生產能力和市場,發展社會主義經濟;④利用外資也必須以此為基礎,從本國的實際出發,確定正確的方針政策、投資方向、重點、規模和技術造型等,納入本國的經濟技術發展係列,從而有效地發揮利用外資的作用。
對外開放
主要指對外經濟開放,即發展國際貿易、國際資金和技術交流等對外經濟關係。利用這些關係可以迅速地改善國內經濟結構,提高科技水平,賺取外彙,提高經濟效益。對外開放是與閉關自守、自給自足的落後經濟思想和政策相對立的,但與自力更生並不矛盾,而是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和先進技術;同時,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生產同一種產品所需的勞動時間和成本在不同國家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發展國際經濟關係就可以取得各自最好的經濟效益。所以世界多數國家發展本國經濟,都重視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過去,我國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鎖,加上國內一些因素影響,對外經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有過一段閉關自守的曆史,這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加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因此,黨中央確定指出,對外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條長期不變的戰略方針。
對外經濟發展戰略
一國或地區在比較長的時期內,根據對外經濟關係發展的各種因素和條件,製定的對外經濟發展要達到的目標、重點以及達到目標的各種措施。各個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製定出不同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選擇與自己國情相適應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尤其重要。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進口替代、出口導向等。
外向型經濟
是指以向外輸出作為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向外輸出,從狹義來說,是指商品出口;從廣義來說,還包括資金外投、技術出口和勞務出口等內容。當前,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由內向型經濟向外向型經濟的飛躍。
內向型經濟
又稱內向型發展方式。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不求外援,完全依靠本國的力量來發展國民經濟的一種經濟類型。這是發展經濟學提出的一個概念,具體內涵是:利用國內資金,開發國內市場,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自力更生地發展本國經濟。內向型經濟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發展階段。初級內向型經濟,完全閉關鎖國,自給自足,在當今世界上已很難找到這樣的典型國家了。高級內向型經濟,是實行進口替代發展戰略的經濟類型,即通過引進技術、利用外資來提高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製造出那些原來需要進口的產品以取代進口的經濟類型。高級內向型經濟的著眼點是本國的資源、勞力和市場,雖然也發展對外經濟關係,但往往采取關稅壁壘,限製進口的政策,目的是不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以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我國從總體上說,屬於基本內向型經濟。
進口替代(模式)
指發展中國家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采取的一種內向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國家利用外資引進技術設備,用於促進本國工業製成品的生產,主要供應國內市場需要,以取代原來這些需要從國外進口的產品。通過限製與利用外資和技術,加快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抵製或限製國外進口製成品,以節省外彙,保護國內市場。實行這種戰略模式的國家,通常利用關稅壁壘和進口限額來維護自己的工業,同時鼓勵本國資本創造新企業,或者與外商合作經營新企業,以擴大取代進口的工業生產,以此為突破口帶動國內冶金、機器製造、化學、電子等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終建立自己的工業體係。
出口導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