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新時期改革開放理論(1)(2 / 3)

經濟體製改革

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某些環節和方麵,進行的一係列調整和改革。主要內容包括所有製關係的調整和改革、經濟運行機製的調整和改革、企業製度改革、計劃管理體製改革、金融體製改革、投資體製改革、商業體製改革、勞動工資體製改革、外貿體製改革、建築業管理體製改革、物資流通體製改革、財政體製改革等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主要有以下四個重要環節:①轉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的經營機製,把企業推向市場,增強它們的活力,提高它們的素質。②加快市場體係的培育。③深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④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傳統經濟體製的弊病

指中國建國後建立起來的高度集權計劃經濟體製所具有的主要弊端。認識這些弊端,是推進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必要前提,中國傳統經濟體製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造成了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局麵,嚴重壓抑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上述經濟體製模式的種種弊端,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的,是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不相適應的,也是與提高經濟效益、不斷滿足人民生活需要不相適應的。因此,必須對這一傳統的經濟體製模式進行改革,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農村改革

我國在農村實行的經濟體製改革,是我國經濟與政治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始於1979年初。當時在安徽、貴州、四川等省的一些偏遠、貧困社隊,農民群眾自發地進行了小段包工、包產到組等形式的改革。從1980年開始,改革大潮逐漸風行全國農村。迄今為止,農村改革大致上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初到1984年,是農村改革逐步興起並迅速向縱深推進的時期,此時農村改革也是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中心和重點,第二階段是從1985年初到1991年,以《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的製定為標誌,中國開始全麵經濟體製改革,改革中心和重點轉移到城市和工業體製。農村改革在進行了一係列深化改革的試驗和探索,第三階段是以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1991年底)為起點,提出要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強化集體經濟實力,完善雙層經營體製,著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並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係,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長期穩定協調發展。農村改革是我國改革運動的起點,它帶動了城市、工業和文化教育、勞動人事、政治體製等全麵改革;它還極大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同時,農村改革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風貌,推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農村經濟體製改革

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舊有的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自1978年至今,這一改革大體經曆了兩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這一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①恢複發展了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製;②普遍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③發展了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④改變了人民公社三級關係和“政社合一”的體製;⑤改革了農產品的統購派購製度,即自1985年起,國家不再向農民下達農產品統購派購任務,而是按不同情況分別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第二階段的改革,主要包括下述幾個內容:①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了農村合作製經濟;②致力於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積極發展了多種經營;③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要形式有家庭農場、合作農(林)場和農業專業隊等;④建立農村改革試驗區,主要就土地製度、規模經營、合作組織建設、糧食購銷體製、鄉鎮企業製度建設、農村金融體製改革、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國營農場等問題,在選定的一個市(地區)、一個縣範圍內,進行改革方案的試驗。中國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的轉變,同時支持了城市經濟體製的綜合改革。